APP下载

阅读名著,品鉴语言,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

2020-12-12曹栋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曹栋

摘 要:青少年需要学习、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蕴藏在中国语言文字之中,品鉴语言是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语言又依托文本而存在,所以品鉴语言要从阅读开始。鉴于此,本文以《红楼梦》的阅读指导为例,从名著入手品鉴语言,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名著 传统文化

名著是公认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而名著的语言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的精品,是成就名著的重要因素。通過品析名著语言,学生可以理解社会、历史知识,可以提升文化素养。名著的语言是一座丰富的语文教学宝库。中国文学名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经典名著,品析名著语言,学生可以借此进入传统文化的世界,看服饰建筑,览风土习俗,悟思想精神……进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并创造性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

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功底和文化修养,到了阅读经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的年纪。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红楼梦》等,品味名著的语言,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文学名著的语言应如何进行品鉴?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读”语言,学习传统文化

1.诵读

名著多出经典语句,为作品锦上添花,而这些语句无一不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致。学习这些语句,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汉语文学之艺术,感受文学之美,学习名著语言中的智慧。拿《红楼梦》来说,书中蕴藏着无数首语言精妙的古诗,有许多至今流传的哲理性语句。对这些诗词语句,诵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诵读积累经典语句,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这些语句也会在他们头脑中发酵,酿出有着文化底蕴的好酒,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

《红楼梦》中经典的语句诗篇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我在课上组织了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品读、记忆诗词语句,理解语言中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艺术,进而传承传统文化。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以及上下文语境的体会,学生领会了语句的精彩,为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2.朗读

文学名著构建的故事环境中蕴藏着历史人文、风俗人情、建筑曲艺等传统文化知识,是学生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以继承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名著阅读中,学生要仔细品读书中营造的环境,通过它增加传统文化素养。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朗读相关内容,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继承传统文化。

《红楼梦》中有许多描写环境的语言,这些语言记录了贾家盛衰,描绘了时代风貌,记载了风俗人情,是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我鼓励学生朗读这些写环境的语言,如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的一段描写风俗和建筑的语句:“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方大院……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通过朗读,学生了解了传统的建筑、风俗,学习了传统文化知识。

二、“析”语言,理解精神品质

1.赏析人物语言

人物是小说的魂,人物的语言是作者才华和情感的输出。《红楼梦》中,曹雪芹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借助不同人物的角色传递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鉴于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赏析人物语言,实现传统精神文化的理解与继承。

阅读过程中,我专门引导学生就一些经典的、意味深远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帮助学生看“透”语言背后的情感、哲理,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加他们的人生阅历,提高其传统文化素养。

比如对“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一句的赏析: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前文,找到对应的前半句“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从上下文语境中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其次,从语句本文来看,“冷”和“暖”相对,前面的“金”和“玉”相对;金暗指薛宝钗的金锁,玉暗指贾宝玉的玉石;“冷香”暗指薛宝钗的身份地位,“暖香”则暗指林黛玉自己的身份地位;最后,解读这句话暗藏的思想情感。

2.分析主旨语句

名著之所以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是因为其立意深远,思想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要想把握名著的主旨,学生需要分析、品味一些语句,从语句中提炼出东西来,从而继承优秀的传统思想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红楼梦》不仅描绘了一场旷世恋情,更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无情,全书没有一处直接指责社会,却处处表达着作者对于封建社会的认识。比如《葬花吟》,作者借助林黛玉葬花、吟诗,表达了思想情感。我曾引导学生分析本诗中的主旨性语句:

首先,提出几个句子,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有谁”;其次,进行类比分析、体会,即比较“有谁怜” “太无情”和“知有谁”,放大“悲凉”的感情,突出世间无情的悲苦情思,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旨。通过对主旨语句的分析,学生深刻理解了《葬花吟》和《红楼梦》,提升了思想道德和人文修养。

总之,名著是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生阅读名著,引导学生品读与赏析名著语言,进而用语言“激活”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生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何瀛《小学语文高段中古典名著的教学策略》,《文学教育(下)》2009年第12期。

[2] 欧建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考试周刊》2017年第41期。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