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命题改革的研究
2020-12-12李广智
李广智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1 概述
高校课程考试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评价学生学业成就以及为教师教学获取反馈信息等多种功能,是检验教育教学得失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命题作为课程考试的起始环节,其规范性与科学性程度直接决定了考试质量的高低。高校课程考试命题质量的高低则决定着高校课程考试质量的高低。适合学生的考试制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适合学生的考试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2 高校考试命题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结构体系,命题作为考试活动的起始阶段,是考试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对高校课程考试命题进行专门研究可以为有关考试命题的理论研究提供些许参考信息,不断完善考试学命题理论体系。命题能力是高校教师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命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关乎到课程考试命题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高校课程考试命题的研究可以引起教师对课程考试命题的理性认识;可以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命题能力;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和谐发展。
对学生而言,一份准确可靠、难易适当及切实有效的考试试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转变“为考试而学习,考前背笔记就能得高分”的学习思想,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对考试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更加注重创新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命题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在命题实践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这某种程度上会促进教师对命题的反思,提高教师命题的自觉性,最终能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良好的反拨作用。对命题管理人员而言,通过对命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其意识到命题作为考试的子系统,有其独立的运作方式,只有把控好命题的每一环节,才能真正提升命题工作水平,实现命题管理的优化。
3 高校考试命题试卷调查
3.1 调查对象
高校课程种类繁多,考核方式不尽相同。本次调查对象为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护理专业2019-2020学年课程,这些课程必须是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必须是闭卷形式的纸笔测试。考虑到课程的差异性,因此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了样本的搜集,最终抽取18份课程考试试卷进行文本分析。
3.2 调查结果
对一份试卷质量的高低进行评价时需要参考一定的标准,虽然不同高校对考试命题的具体要求存在细微的差异,但一些约定成俗的编题制卷标准适用于各类采用纸笔进行测验的考试中,本文力图在寻求共性的基础上确定考察标准并结合试卷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第一,在试卷构成的完整性方面,通过对18份课程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可知拥有内容明细表、副本试卷及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试卷占100%,并且所有试卷的客观性试题评分标准明确,而主观性试题提供答题要点和评分细则的占87.6%。在所编制的内容明细表中,所有试卷能依次完整地呈现考试内容,但都未能分层次清楚地呈现考试目标,考试目标与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只有83.5% 。对副本试卷的编制做到了题型、题量与标准试卷保持一致,但在重复率较高,副本试卷与标准试卷具有等值性的试卷占68.7%。
第二,在试卷格式的严密性方面,通过对18份课程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可知卷首格式和密封部分格式部分都相对完整。但编排规范的试卷仅占23.4%,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题目序号没有排通码;同一选择题的题干与选项不在同一页;填空题的空格长短不一致。此外,在字体使用方面都做到了醒目,但未能做到统一,不同试卷存在字号、字样的区别。
第三,在试卷结构的合理性方面,通过对18份课程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可知内容覆盖率达0.8以上的试卷占91.2%;主客观性试题比例为6:4的试卷占53.5%,题型达4-6种的试卷占95.8%,题量达40-50道的试卷占23.6%;记忆、理解与综合应用比例为3:3:4的试卷占33.8%,90.8%的试卷难易程度适中。可见,对试卷题型结构与目标结构的优化是教师日后命题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
第四,在试题编写规范程度方面,客观性试题全部能够按照各试题编制要领进行编写的试卷仅占38.4%,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选择题的题干存在使用疑问句的形式进行陈述以及对考生所要回答的内容置于句首和句中的现象,对选择题的选项没有处理好绝对性字词和特定副词;客观性试题之间存在相互提示的现象。主观性试题能突出对创新能力考查的试卷占45.2%,大部分试卷的主观性试题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表1 课程考试试卷质量调查表
3.3 课程考试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命题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通过对18份试卷的分析可知课程考核过于偏重知识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能力层次的分值比例来看,考试科目知识类题型所占比例达78.5%,缺乏对综合运用试题的命制。考试科目纯记忆类知识类题型所占比例高达100%,完全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力,试卷的目标结构有失平衡。
第二,从试题类型与能力层次的关系来看,二者之间存在不对称的关系,名词解释、填空、简答等题型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从字面意义上而言应是对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但实际情况是有的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的编制以知识的方式进行考查,考核的仍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命题内容重知识轻能力容易使学生养成为考而学、死记硬背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3.3.2 论述题的形式缺乏创新
论述题作为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典型代表,相比选择题等客观性试题而言编制较容易,其功能在于考查学生的观点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高质量的论述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更多强调的是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作答的形式和风格都由考生自己决定,是对考生高层次能力的测量。通过对18份试卷的分析可知有些论述题的形式较呆板,难以突出对学生高层次能力的考查。
第一,论述题形式与简答题无异,导致学生在作答时将重点放在阐述观点上, 不利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第二,论述题的设问不够开放,导致考生答题的自由度受限,不利于考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3.3.3 编题制卷的细节意识有待加强
通过对18份试卷的分析可知在编题制卷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一些细节的把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
第一,内容明细表的编制仍需细化,未能分层次清楚地呈现考试目标,目前统一使用的命题方案表,纵向为考试内容,横向为题型分类,难以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求和试题难易度的研磨程度,不能为后期对试卷作出科学性评估提供依据。
第二,A、B卷的等值性问题,该校有关课程考核的文件明确指出要保证两套试卷的重复率不超过20%,同一知识点测题表述相异,但实际情况是部分教师在编制B卷时将在A卷中拟定好的题目完全照搬过来,忽视了副本试卷存在的价值,通过调查重复率超过20%的试卷占68.7%,其中考试科目重复率分值高达65分,完全失去了副本试卷的效力。
4 提升高校课程考试命题质量的对策建议
4.1 开展教研活动,共享命题经验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与命题交流的重要平台,是教师相互监督与自我反省的有效途径。命制一份试卷(或设计一份独立作业)需要关注什么、把握什么、凸显什么、坚守什么、注意什么,值得教研活动悉心探讨。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关注如何命制试题及如何测评学生的教研活动一直处于缺失的状态。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与命题相关的教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活动应有的价值[2]。
4.2 组织命题培训,培养命题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接受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
第一,在培训内容上教师除学习有关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职业道德等课程之外,还应加强教师对考试学、考试测量学等知识的学习,这为教师命制合理科学的试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在培训方式上学校应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创建命题培训模式,如可以邀请考试命题专家采取讲座、作报告等方式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就考试的性质、命题要求等给予充分说明,将教师的命题水平作为测量教师培训效果的量化指标,以提高教师学习命题知识的积极性。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为教师和考试命题专家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不仅有利于教师遇到困惑时可以随时和考试专家沟通,而且有助于教师之间命题经验的探讨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命题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4.3 树立命题意识,明晰命题理念
课程考试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必经环节,学会命题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树立命题意识,明晰命题理念是开展一切命题工作的前提,有利于克服教师命题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所谓“教育要行,理念先行”,教育理念影响考试理念,考试理念又决定了采用何种命题理念,三者关系一脉相承,具有内在一致性。只有在明确教育理念与考试理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命题理念。
首先,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以生为本”是一种立足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一切权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新型教育观,其核心在于为学生服务。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是高校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教师要确立“能力导向”的考试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素质教育并非排斥知识教育,它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命题时必须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最后,教师要树立“能力立意”的命题观。教师在命题时应注意考试内容不能完全来自课堂讲授的记忆性结论,在对考试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还要联系实际开发能力型试题以实现对知识和问题的再认知。教师的命题理念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是提高教师命题水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