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质量改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

2020-12-12贾英雷杜昕璐林箐王新刚李建平王平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心内科胸痛心电图

贾英雷 杜昕璐 林箐 王新刚 李建平 王平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心血管病死亡率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2016年因缺血性心脏病入院738.24万人次,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总费用为190.85亿元[2]。

已有研究证实,再灌注治疗时间与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死亡率密切相关[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闭塞20 min,心肌几乎无损伤,2 h后约50%心肌坏死, 4 h后70%心肌坏死,6 h已有90%心肌坏死[4]。欧洲心脏病学会于2012年提出急诊PCI入门至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90 min[5]。然而,目前我国STEMI患者的救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2011年发表的《“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6],对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STEMI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尽早血运重建,能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从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最终能够降低死亡率及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D2B时间的缩短,患者的预后可能更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2019年12月正式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通过环节质控与改进,有效缩短胸痛患者救治时间,保障患者安全。胸痛中心作为医疗技术平台,延伸和带动其他机构胸痛救治能力,实现基层医院与具有PCI技术医院建立有效的双向转诊联系,是基层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9年3—12月首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痛中心、区域内合作基层医院及“120”/“999”转入我院胸痛中心的STEMI并行直接PCI(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PCI)患者92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诊断标准[7],诊断为STEMI并行PPCI。排除标准:(1)患者本人或家属入院后拒绝冠状动脉造影;(2)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PPCI;(3)错过PPCI时间窗,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的患者。最终共有7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用回顾性非同期队列研究方法将运行前期(2019年3—6月)行PPCI的STEMI患者39例(运行前期组)与运行后期(2019年7—12月)行PPCI的STEMI患者40例(运行后期组)进行比较。运行前期组,胸痛诊室由急诊内科医师负责,胸痛患者需请心内科医师会诊;采用救护车转运患者,无法绕行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直达导管室。运行后期组,胸痛诊室直接由心内科医师负责,配置专人与专用设备,启用地下通道快速转运患者;第三导管室准备间完成改造,实现地下转运绕行CCU。以上流程的变化有效缩短D2B时间,因此作为运行前后期的划分依据。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Killip心功能分级、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抽血至肌钙蛋白报告完成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术前谈话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0级,无灌注;Ⅰ级,渗透而无灌注;Ⅱ级,部分灌注;Ⅲ级,完全灌注)、D2B时间、心力衰竭(不含既往心力衰竭史)、总死亡率。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基线资料情况分析

79例STEMI患者中男61例(77.2%),平均年龄(64.3±12.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多支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程度≥70%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2.2 两组患者24 h内用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他汀类药物、β阻滞药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行后期组患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使用率显著高于运行前期组(82.5%比51.3%,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2.3 两组患者胸痛中心认证核心指标质控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PCI 结果比较

胸痛中心救治的79例STEMI患者,17例STEMI患者(21.5%,17/79)由院前救护车(“120”/“999”)转入胸痛中心,其中12例(15.2%,12/79)由区域内合作基层医院上转,远程传输心电图比例为70.6%(12/17);院前救护车绕行急诊和CCU直达导管室患者6例(7.6%,6/79),占救护车入院患者的35.3%(6/17)。

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时间、抽血至肌钙蛋白报告完成时间、术前谈话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行后期组患者心电图确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及D2B时间显著低于运行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3)。

2.4 两组患者转归及预后比较

运行前期组与运行后期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23.1%比15.0%,P=0.402),总死亡率(7.7%比2.5%,P=0.359)及住院时间[(9.1±6.4)d比(8.6±3.5)d,P=0.6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整合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我院胸痛中心是在不改变现有科室组织框架的基础之上,成立的非实体机构。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2015年11月修订)》[8],建立以急诊、心内科为核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落实三大工作例会(联合例会、质量分析会、典型病例讨论会)制度,建立以认证指标为核心,延迟案例为抓手,运用戴明循环[9],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 和 Action(处理)持续改进的工作流程。

表2 两组患者24 h 内用药物情况比较[例(%)]

表3 两组患者胸痛中心认证核心指标质控情况比较(min,x-±s)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确诊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D2B时间明显缩短。在缩短心电图确诊时间上,采取设立急诊胸痛诊室,由心内科主治医师承担胸痛患者诊治,同时加强急诊内科一线专科培训,提升相关科室胸痛诊疗能力。心内科医师接诊,也促进首次医疗接触至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缩短,规范二级预防用药;在导管室激活时间上,心内科完善“一键激活” 制度,住院处简化入院登记流程。监护室与导管室护士进行同质化培训与考核,缩短夜间导管室激活时间。本研究同样显示两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时间、抽血至肌钙蛋白报告完成时间、术前谈话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与急诊护理团队严格时间管理制度,转运前手术风险预告知等措施有关。

3.2 资源重组,流程再造

胸痛中心运行前期,胸痛患者主要由急诊内科接诊,胸痛患者优先就诊尚未完善。STEMI救治流程沿用了既往的模式“护士分诊→急诊科医师→心内科会诊→呼叫院内救护车→CCU→导管室”, 步骤繁琐且在中间环节耗时,导致D2B时间缩短不明显。胸痛中心运行后期,对原流程与资源重新进行了梳理,建立胸痛诊室,由心内科主治医师出诊,配置胸痛中心专用检测、抢救与转运设备,开通地下转运途径,重新制定一键启动与第三导管室准备间改造,即“护士分诊→心内科医师→地下转运/院内救护车→导管室/CCU”流程,从而有效缩短了D2B时间。

3.3 畅通转诊通道,深化区域协作

胸痛中心建立应从完善院内胸痛绿色通道救治流程,逐步向院前及基层医院延伸,从而形成认证胸痛中心为牵头单位,以二级综合医院为枢纽,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院前急救系统全面参与的协作机制,从而降低STEMI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10]。我院胸痛中心深化区域胸痛救治协作主要体现在资源交互、人际交互、工具交互三个维度。在资源交互上,胸痛中心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基层医院合作开展检验项目,强化技术支持,实现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在人际交互上,建立伙伴关系,定期召开联合工作例会,相互探讨,案例救治反馈,定期开展针对STEMI患者的联合救治演练,提升跨机构协作效率;在工具交互上,利用新媒体,如建立微信工作群,实时诊疗沟通,对社区胸痛患者进行远程救治指导。

3.4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疾病的诊断与识别能力

我院胸痛中心,面向社区,提供诊疗技术培训。(1)向社区医师传递胸痛最新指南与规范;(2)与协作单位每月开展业务讲座、教育培训、查房讨论等活动,提升社区医师胸痛诊疗能力;(3)向社区医师提供来院专科进修学习通道。

3.5 社区宣教,提升胸痛知识素养水平

本研究发现,STEMI患者症状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大于300 min,时间延迟与患者或者家属对胸痛疾病的自我判断和自救能力有关,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11]。因此,患者教育是胸痛中心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基于社区慢病管理平台,以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为切入点,重点宣教胸痛疾病的危害程度、发病症状,科学预防,以提升健康知识素养水平。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较小,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缺少患者后续随访信息,对预后评估尚需进一步研究。未来拟依托信息化技术升级,实现诊疗时间自动采集、救治信息共享,助力胸痛中心多学科联合救治。

猜你喜欢

心内科胸痛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开展心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应用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有些胸痛会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