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追求的历史性与现代性

2020-12-12陆春先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现代性层面物质

陆春先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14次明确提及“美好生活”一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心与意志。为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可见,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但包含了物质生活层面,同样也涵括了政治和精神生活层面,基于人本身,以满足人的全方位需求为目标,聚焦于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各方面,体现了对人本身价值的追求。

美好生活的历史性

从“生活”概念出发,“生”指生命,即“生存”;“活”指生命的活动状态。既包括了概念意义上的“存在”,又涵括了其“存在状态”,即有意义、有境界的“存在”。“生”与“活”的合一即生活。在宽泛意义上,生活是指人为了生命的存在、成长和提升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人是历史的存在,人的需求也相应地体现了其历史性,美好生活需求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于美好生活,不同时代的内涵和标准不同,也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变化。

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着朴素的价值需求。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且没有高效运转的资源调配能力,人们往往在遇到大旱、洪水、疫情等天灾时,难以有效应对,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以至流离失所。人们对于物质上基本需求的满足是第一位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个人和社会对美好生活追求逐步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发展为对生命活动状态的价值取向。

基于个人层面,中国古代追求“君子”的生活。《论语·宪问》中强调“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从仁、知、勇三方面阐述君子的道德标准要求。可见中国古代思想家眼中的“美好生活”以“德性”为核心要义,把追求理想人格、提升道德境界作为基本价值追求。

基于社会层面,大同世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反映了对政治上公平有序,风清气正的公众期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反映了经济上公正的利益分配需求;“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的价值追求。

总体而言,历史上中国古代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更多地基于感性的物质层面,深层次的个人发展生活需求仅属于少数人。进一步看,传统社会“美好生活”建立在群体价值取向之上,把政治共同体“美好”等同于个体生活“美好”,难以实现每个人的美好生活需求。

美好生活的现代性

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从基本消除贫困—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的历史进程。随着基本物质条件的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从“生存”层面逐步进升到了“享受”“发展”层面。美好生活的创造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指向,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未来新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现代社会,由于技术革新、制度变革,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愈加片面化,逐步演变为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文化、艺术已经不再被视为是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到处是市场经济法则的天下。然而,市场经济的动力是利己主义——它推动着人们不断取得新成绩,而使得其他的一切显得都是次要的。”马克思对于市场的资本逻辑和技术理性所引导的现代性有着深刻的反思,“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人的生活异化,与最终向往的美好生活背道而驰。马克思主义强调摆脱对物的依赖转向人自身存在的丰富性与价值性,即人的全面发展。

美好生活需要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首先,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的实现程度衡量人的发展水平,应“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其次,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的自我实现,恩格斯说的“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应确保人的权利的实现,即真正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再次,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马克思道:“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物质需要是有限的,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精神需要成为需要的主体部分,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是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美好生活需要包含每一个人的发展。每个人应当公平地享有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通过共享发展,促进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

美好生活的实现

美好生活的实现是历史性和现代性的结合,在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致力于克服历史上无法兼顾每个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局限。当前美好生活实现的阻碍是“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解决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与实现美好生活联系起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期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志和决心。把“美好生活”的核心内涵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既符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又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性。

猜你喜欢

现代性层面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