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泥湾精神的时代价值

2020-12-12

时代人物 2020年32期
关键词:创造精神南泥湾战士

李 倩

(中共铜川市委党校 陕西铜川 72703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和经济封锁,为了解决军队和根据地的给养问题,在王震领导下,三五九旅广大将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坚决贯彻军垦屯田的“南泥湾政策”,将过去的“烂泥湾”,改造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而且孕育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精神是广大军民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创造精神

陕甘宁边区本来就是一个“地脊民贫”的地方。1940年初,三五九旅奉命调回边区。这个人口只有一百四五十万、劳动力及其缺乏、并且已经发生严重财政经济困难的陕甘宁边区,就更加“养不起军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德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军垦屯田”、开发南泥湾的主张,也就是“南泥湾政策”。这一政策得到了王震的坚决支持。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一九四一年春,三五九旅官兵开进了南泥湾,他们一手拿镢头,一手拿枪,敌人来了就战斗,敌人不来就生产。

在三五九旅广大官兵努力下,朱德提出的“南泥湾政策”得到了坚决执行,而且在执行这一政策时表现出了可贵的“创造精神”。歌曲《南泥湾》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南泥湾面貌的变化。“那从前的南泥湾,不论山高山低,沟宽沟窄,满是黑压压的大森林,几乎看不见天的。连蓬蒿都长到丈把高;烂树叶的气味冲着鼻子。而黄羊在奔,狐狸在跑,长蛇在乱爬,什么地方狼和豹子在嚎叫。”[1]三五九旅到达这里后,自己动手,从榛莽丛里开出道路。没有房子住,就搭草棚,同时突击打窑洞;没有粮食,就冒着春寒,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背粮;没有菜吃,就到山里挖野菜,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野猪,下河摸鱼;三五九旅的这种创造精神还表现在生产的创造力上。“开始开荒的时候,有人开到一亩,就引起很大的惊奇和钦佩;如果说开到一亩五分,那便要怀疑丈量的正确与否了;至于一亩八分或一亩九分,则更成问题,有人认为一定是在那里吹嘘。”[2]现在一个一个新纪录被创造出来,三亩、三亩六分七、四亩一分一,这些创造不是偶然的,是从伟大的革命创造精神中所产生的。

南泥湾精神是广大将士奋勇拼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南泥湾纵横“6400方里”,“同治回民起义以前颇繁盛,约数千户,历经变乱,七八十年几无人烟。”[3]三五九旅到达这里后,没有煤炭,就在山上砍柴烧木炭;没有生产工具,就在古庙和村落遗址找到寺钟等铁器熔铸打造;没有耕牛,就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开荒种地;靠着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第一年农业就取得了较好收成。[4]在劳动竞赛中形成了奋勇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这成为一九四三年夺取农业大丰收的强大推动力。这一年春季,全旅实际的开荒时间为25天,一共开荒9.6万多亩,后来种荞麦,又开荒两千多亩,总计开荒种地10万亩。到了秋季,收获粮食1.2万石,是1942年的4倍还多;收获蔬菜近600万斤,比1942年多200多万斤。[5]在他们的收获中,有一尺五寸长的谷穗,有35斤的大南瓜,有2斤5两重的洋芋,有像棒锤一样的玉米棒子,有2尺长、7斤半重的萝卜。在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和生产展览会上,三五九旅的展品最为引人注目,军队的劳动英雄代表是“是全体代表最佩服的劳动英雄。”[6]

在劳动竞赛中,也涌现了大批先进人物。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驮米,并第一个从刚刚解冻的河里趟水,全团指战员为他的拼搏精神所感动,个个精神百倍,无一个开小差。左齐是该团政治委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开荒时拿不了锄头,就在营里替战士们做饭,挑上山去给战士们吃,他的顽强意志在战士们心中深深扎根;李位在开荒中总是走在队伍最前列;刘顺清“镢头起落迅速,一分钟最快达六十次”;朱占国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三年认识了三千字;家属劳动英雄陈敏、柳辉明要带孩子、料理家务,劳动也一点不马虎。这些先进人物奋勇拼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也成为南泥湾开发建设和推动边区大生产的强大动力。

南泥湾精神是上下一心、同心同德的团结精神

南泥湾大生产中,从旅长到普通战士,上下一致,同心同德,他们的口号是:“全体参加生产,不让一个站在生产战线之外”,“干部以身作则,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动手动脚”,“上自旅长,下至伙夫马夫,一律参加生产”。因而,模范连、模范班比比皆是。而首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又具有着特殊的号召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七一八团团长陈宗尧一天开荒8分的事迹在报纸上宣传后,战士们说:“团长挖地8分,我要挖地1亩”。“欧洲团”团长陈宗尧带领的开荒小组比那个都开得多,原因就在于“团长的胡子长到五分深,手上血泡铜钱大一个,大家劝他休息,他还是跟着大家挖地。陈团长的开荒,在每个战士的脑海中受到深刻的感动。”[7]在刘顺清任连长的连队里,“手肩破了的同志,没有一个人休息。他们都说,连长右手磨掉一寸多大的一块皮,血泡是数不清的,还不休息,我们再磨几天就会好了。”[8]劳动英雄李位,“干什么,没有不站在头前的,和他一起劳动,就谁也心服,谁也起劲。当连上开荒平均到六七分时,他们已经平均一亩多了;连上追到一亩地,他们又进到二亩几、三亩了。不到个半月,他们就翻转了两架大山,光生荒,每人就够六十亩。沟里一天天改了模样,渐渐变成个小村庄了。”[9]

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精神,更体现在干部对战士的关爱上。在1943年大开荒期间,就提出了“干部保证伙食改善,战士保证生产任务完成”的口号,干部们想方设法提高战士的伙食,让战士们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对于每天挖地一亩以上的还给他们多吃猪肉、发给毛巾肥皂等生活品的优待。这种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精神,成为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发建设中创造奇迹的重要条件。

南泥湾精神是拥政爱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在南泥湾大生产中,在完成自己生产任务后,战士们还积极帮助老乡生产。一个河南难民感动地说:“那里见过这样的军队,帮人挖地还自己带米,我真是没有钱,要是有钱的话,我一定写一台戏来谢谢您们。”[10]如此真心实意的为人民服务,自然会形成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在帮助农业劳动英雄完成开荒任务后,英雄感动地说:“王旅长派来的人都是顶呱呱叫,一天挖的最多,我四十垧荒地的计划给挖了卅六垧,同志们实心实意给我挖地,拥政爱民是最好的,军爱民、民拥军,咱们是一家人。”[11]一个名叫刘迎福的老百姓说:“今年一月四号,在镇上看戏,听了曾政委的拥政爱民讲话——帮助群众春耕、秋收和冬藏,不侵犯群众利益等。还检查军队中过去有个别的人犯纪律的,当场批评。那时,我就打算今年帮助军队做个啥。去年我见过一营(当地驻军)的庄稼,只是种子未撒好,我今年一定自动要求帮他们撒种去。”[13]正是有了这些“劳动能手”们的指导和帮助,军队的生产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

南泥湾精神是在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它的影响和作用,已经远远超出南泥湾和三五九旅的范围,而大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时间上也已跨越抗日战争时期,而不断延展到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今天新时代,并将继续延展到遥远的将来。因此,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对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创造精神南泥湾战士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沙漠中的“战士”
抓落实要“心无旁骛”——要当战士,不要当“绅士”
南泥湾开荒志
绿茵小战士快乐友谊赛
鸡蛋战士
数学教学中让人文与德性洋溢
学习行知精神,发展现代幼教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