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临沂方言的 “着” 及其语义演变

2020-12-12王全华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本字介词方言

王全华

(北京语言大学 语言科学院,北京100083)

一、引言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 临沂方言所处的位置比较特殊, 据 《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临沂方言处于中原官话和胶辽官话的交叉地带,西部区县的西鲁片属于中原官话,东部区县的东潍片属于胶辽官话,临沂北部(沂水)还与冀鲁官话接触,具有冀鲁官话的特点[1]B3。 “□[tʂ aŋ55]” 在临沂方言中有四种功能,分别用作放置义动词、终点格介词、工具格介词和处置标记①,如:

(1)放置义动词:锅里□[tʂ aŋ55]点水。锅里放点水。

(2)终点格介词:放点香油□[tʂ aŋ55]菜上。放点香油到菜。

(3)工具格介词:□[tʂ aŋ55]碗盛饭。用碗盛饭。

(4)处置标记:他□[tʂ aŋ55]剩饭倒给鸡吃了。他把剩饭倒给鸡吃了。

其中, 放置义动词用法在中原官话、 冀鲁官话、 晋语中多有记录, 但是各家对 “□[tʂ aŋ55]” 文字形式的记录各有不同,对其本字问题的认识莫衷一是,并且尚未梳理出其功能之间的演变关系。有鉴于此,本文将在确定本字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其放置义动词、终点格介词、工具格介词和处置标记功能之间的关系和语法化演变过程。

二、 “□[tʂ aŋ55]” 的本字问题

(一)各地方言记载的文字形式

“□[tʂ aŋ55]” 不只是在临沂地区使用,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一带的中原官话(山东济宁、泗水、郯城;江苏徐州;河南洛阳、罗山、商丘;河北魏县)、冀鲁官话(山东济南;河北南部)以及晋语区(河南新乡;山西壶关)的跨区域内都存在,虽然在语音上颇为相似,但是记录的文字形式却大不相同。 关于 “□[tʂ aŋ55]” 的本字问题,前贤有如下处理方式:

ⅰ.以 “□” 形式代替,如:

(5)山东济南话:

放置义动词:这汤得再□[tʂ aŋ42]上点儿盐。[2]274

工具格介词:这个菜□[tʂ aŋ42]油炒不□[tʂ aŋ42]酱油。[2]274

(6)山东泗水话:

放置义动词:□[tʂ aŋ55]点儿盐。[3]56

工具格介词:□[tʂ aŋ55]棍子顶上门。[3]56

(7)河南罗山话:

放置义动词:菜里头多□[tʂ aŋ53]点油好吃。 |菜里多□[tʂ aŋ53]点盐。[4]172

(8)山西壶关话:

放置义动词:菜里□[tʂ aŋ53]的盐多了。[5]70

(9)河北获鹿话:

工具格介词:□[tʂ aŋ31]手打;□[tʂ aŋ31]笔写。[6]185

ⅱ.写为 “长” ,如:

(10)山东济宁话:

放置义动词:菜里长[ctʂ aŋ]点香油。[7]861

(11)山东曲阜话:

放置义动词:这菜再长[tsaŋ55]点盐,长[tsaŋ55]点儿香油,就好吃了。 |你长[tsaŋ55]上点面头,面就发了。 |大米里,长[tsaŋ55]些花椒,可以少生虫子。8[114]

工具格介词:他长[tsaŋ55]么儿买的? 他长[tsaŋ55]豆子换的。 |小王长[tsaŋ55]左手写字。 |俺大大长[tsaŋ55]车子漫俺奶奶送去了。 |你这不是长[tsaŋ55]鸡蛋碰石头吗?[8]115

(12)山东汶上话:

放置义动词:锅里长[tsaŋ55]点儿盐儿。[9]173

工具格介词:你别长[tsaŋ55]手抓! |他长[tsaŋ55]啥砸哩你?[9]221

(13)河南新乡话:

放置义动词:菜里长[ctʂ aŋ]点盐。[7]861

ⅲ.写为 “掌” ,如:

(14)山东郯城话:

放置义动词:往锅里掌[tʂ aŋ24]点儿盐。[10]158

(15)山东临沂话:

工具格介词:掌嘴吃饭。用嘴吃饭|掌腿走路。用腿走路[11]

(16)河南洛阳话:

放置义动词:菜里掌[tʂ aŋ53]点盐。[12]244

工具格介词:掌[tʂ aŋ53]毛笔写字。[7]6056

(17)河南确山话:

工具格介词:咱掌大碗盛菜,小碗盛饭。 |冬天掌凉水洗脸对身体好。[13]

(18)河南商丘话:

工具格介词:掌[tʂ aŋ55]筷子吃。 |早都不掌[tʂ aŋ55]柴火做饭了。 |掌[tʂ aŋ55]手弄了弄头发。 |你那手脏不,掌[tʂ aŋ55]用筷子吃。 |掌[tʂ aŋ55]用蝇拍子打。 |学会掌[tʂ aŋ55]用纸叠飞机。[14]34-47

(19)江苏沛县话:

工具格介词:掌[tsaŋ35]毛巾擦脸。用毛巾擦脸|掌[tsaŋ35]勺子盛汤。用勺子盛汤|恁家能那么富,都是恁爸掌[tsaŋ35]命换的。你家这么富,都是你爸用命换来的|他掌[tsaŋ35]这个事吓唬我。他用这个事吓我[15]21

ⅳ.写为 “张” ,如:

(20)河北南部:

放置义动词:作菜少张[tʂ aŋ55]点盐,我不吃咸。[7]2954

ⅴ.写为 “着” ,如:

(21)江苏徐州话:

放置义动词:汤淡,着[tʂ aŋ55]一点儿盐。 |我这来里有茶叶,你着[tʂ aŋ55]点儿。 |把锅着[tʂ aŋ55]炉子上。[16]346

工具格介词:着[tʂ aŋ55]尺子量。 |着[tʂ aŋ55]棍子打。 |着[tʂ aŋ55]泥堵。[16]346

苏晓青、吕永卫(1996)认为徐州话中今读阳平的 “着” 在《广韵》是直略切,徐州话中宕摄入声药韵读[ue]韵为常例,读[aŋ]韵为变例。[16]346

ⅵ.认为是 “着上” 的合音,如:

(22)河北魏县话:

放置义动词:着上[tʂ aŋ53/312]点儿油。[17]

我们认为合音说法虽然语音上可以讲得通,但是缺乏历史文献、方言的佐证以及难以建立在终点格介词、工具格介词和处置标记上的演变关系,所以难以证实 “[tʂ aŋ55]” 的读音是通过合音而来。

(二)□[tʂ aŋ55]的本字

这些方言在地域上相邻, “□[tʂ aŋ55]” 在读音上相近,其基本功能也相同,为 “放置义” 。我们相信 “□ [tʂ aŋ55]” 的本字应该是同一个字, 而非上面呈现的多种形式。 我们认为, “□[tʂ aŋ55]” 的本字是 “着” ,而非 “掌、长和张” ,证据如下:

首先,从语义上看,临沂方言中 “着[tʂ aŋ55]” 的功能在汉语史和汉语方言中都存在(为避免重复,只展示 “放置义” 的功能,其他功能详见下文),如:

(23)汉语史:a.取蓝蘤捣以水,洮去黄汁,作十饼如手掌,着②湿草卧一宿,便阴干。 (《太平御览》卷七一九)

b.鞋中着樟脑,去脚气。 (《群物奇制·衣服》)

c.若不是海船,也着不得这样狼犺东西。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汉语方言:d.北京话:着[tʂ au35]点儿盐。

e.山东聊城话:一个瓶子着[ctʂ au]不了。

f.江苏徐州话:我有茉莉,你着[tʂ aŋ55]点儿吧。

g.河南新乡话:着[ctʂ uo]不下。

h.浙江金华岩下话:着[ʨyo44]点儿盐进去。[7]5805

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7]5805将江苏徐州话放置义的 “□[tʂ aŋ55]” 也写作 “着” ,并与各地方言表放置的 “着” 摆在一起,说明许宝华、宫田一郎也认为放置义 “□[tʂ aŋ55]” 的本字就是 “着” 。 我们将 “□[tʂ aŋ55]” 的本字确定为 “着” ,不仅跟学者们的意见一致(如苏晓青、吕永卫[16]346;吴继章[17];许宝华、宫田一郎[7]5805),还能很好地延续汉语史的语义。 《辞源》《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故训汇纂》等古代汉语工具书中,难以找到 “掌” “长” 和 “张” 有放置义动词的用法。 如果把 “□[tʂ aŋ55]” 的本字写为 “掌” “长” 和 “张” ,就得承认 “掌” “长” 和 “张” 放置义动词的功能不是汉语史的承继,而是后起的创新。而要论证这一创新,目前我们没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虽然汉语史中难以找到 “长” “掌” “张” 有放置义,但是 “长” 在(10)、(11)、(12)、(13)中表 “增加、添加” 似乎也讲得通。刘春卉(2008)[13]与崔云忠、何洪峰(2012)[11]认为 “掌” 的 “工具格介词” 功能是由 “持拿义” 演变而来。 本文从语法化共性、区域语言学来看, “□[tʂ aŋ55]” 本字是 “着” ,本义是放置义动词,终点格介词、工具格介词都与放置义动词有直接演变关系(详下文)。否则,就得认为 “长” 的工具格介词是从 “添加义” 演变而来, “掌” 的工具格是从 “持拿义” 演变而来,而 “张” 的工具格介词则无从谈起,这样势必造成同一方言区的同一个词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不便于从总体上把握一个方言区的区域共性和句法上的相似性。 此外, “长” “掌” 和 “张” 也难以解释 “□[tʂ aŋ55]” 的终点格介词和处置标记用法的来源。

其次,从语音上看, “□[tʂ aŋ55]” 来自张略切(知母药韵)的 “着” 。 王力(1990)认为 “着” 表示使动和自动:a.直略切,自动词。 《广韵》:附也。 b.张略切,使动词。 《广韵》:服衣於身。[18]445根据潘悟云(1991):自动和使动的形式与声母的清浊交替相关,浊声母表自动,清声母表使动。[19]中古澄母的 “着” 为自动即 “附着” ,中古知母的 “着” 为使动即 “使……附着” 。 “放置” 就是 “使……附着” , “服衣於身” 意思是 “放衣服于身” 。 此外,王二本《切韵》中记载: “箸张略反,又治略反,又张虑反。俗著。……,擆,置也” (梅祖麟[20])。可见,《切韵》为了凸显 “放置义” 的 “着” 特意用 “擆” 来表示。 而直略切的 “着” 并无放置义,语义上不对应。 所以 “□[tʂ aŋ55]” 应来自张略切的 “着” 。 知母药韵 “着” 的汉代音值为[trjak](梅祖麟[20])。 声母方面:根据梅祖麟(1988)[20],知母药韵的 “着” 声母演变为:[trj]>[tj]>[tʂ],这也符合知组声母在中原官话和冀鲁官话中的演变,即古知庄章三组字的今声母,大部分读[tʂ/tʂħ/ʂ],和北京话相同(贺巍[21];刘淑学[22])。 韵母方面:[tʂ aŋ]和[trjak]主要元音相同,从音理上说,塞音韵尾[-k]和鼻音韵尾[-ŋ]发音部位一样,两者极容易发生韵尾交替,如上古汉语语音的演变过程中就发生过 “阳入对转” 的现象,即塞音韵尾[-k]转变为鼻音韵尾[-ŋ]。 今天的闽语、粤语还存在 “阳入对转” 的情况(张双庆、李如龙[23];郭必之[24])。声调方面:中原官话、冀鲁官话清音声母入声字今读调类以阴平为主,但还是有少数读为阳平、上声、去声的。 “□[tʂ aŋ]” 在各地就读为阳平、上声、去声,没有体现阳入的演变,刚好是阴入的演变。

最后, “着” 作为宕摄入声字,今收[-ɔ]尾,是合乎语音演变规律的。 当然,收[-ɔ]尾和□[tʂ aŋ55]的功能都相同,都是放置义动词,如:

(24)a.山东德州话:放置义动词:咸菜溜着[tʂ ɔ213]点香油。[25]141

b.山东临清话:放置义动词:着[tsɔ323]不开。[26]112

吴继光(1988)认为 “着[tʂ aŋ55]” 的语音为了区别语义,由塞音韵尾变为了鼻音韵尾,语义上的差别,要求它与其他的 “着” 有不同的语音形式;而音位系统的历史演变,又不允许它保留原有的塞音韵尾。收[-ŋ]尾,就是在语义与语音的矛盾运动中产生的折中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证明了语音演变规律的例外,自有其例外的原因。[27]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放置义动词 “□[tʂ aŋ55]” 的本字为张略切的 “着” 。 以下将讨论 “着[tʂ aŋ55]” 的终点格介词、工具格介词和处置标记的演变过程,在下文的研讨中,我们直接用 “着” 行文论述。

三、 “着” 的终点格介词功能

(一) “着” 的终点格介词演变过程

终点格介词是表示引介事物运动终点的介词。放置义动词 “着” 语法化为终点格介词的句法环境为连动式 “N1+V1+N2+着+N处” 。连动式中的 V1为 V-位移③[28],即 “N1+V-位移+N2+着+N处” 如:

(25)a.煎个鸡蛋着盘子里。

b.写副对联着门上。

c.纳鞋垫着鞋里。

(25)中 “V1” 是非位移动词, “着” 是个实义的放置义动词。 施事 “N1” 先后完成两个动作,如(25a)先有 “煎鸡蛋” 的动作再有 “放到盘子里” 的动作;(25b)先有 “写对联” 的动作再发生 “放到门上” 的动作;(25c)先产生 “纳鞋垫” 的动作再发生 “放到鞋里” 的动作。两个动作有明显的先后逻辑顺序,这种连动式加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承接或者是逻辑上的条件关系的连词后,会变成承接式并列句,句义保持不变,以(25b)为例变换为:

(26)写副对联,然后着门上。

写副对联,接着着门上。

重新分析是语法演变的重要机制。 Langacker(1977)主张重新分析不会改变表层形式,但是造成成分边界的创立、迁移、消失。[29]58重新分析还会涉及结构成分、结构层次、成分词性、语法关系以及结构整体特性的改变(Harris&Campbell 1995)[30]61。 当 “V1” 由 V-位移变成 V±位移, “N1+V±位移+N2+着+N处” 的结构处于连动式与动宾补语式的重新分析过程。 “着” 既可以理解为放置义动词,又可以理解为终点格介词,如:

(27)a.舀点水着锅里。

b.搲点炭着炉子里。

例(27a)中, “舀” 一方面可以作非位移动词看,即单纯 “舀水” 。 水位移到锅里不是 “舀” 导致的,是 “着” 造成的。 “舀水” 和 “着锅里” 是两个有先后顺序的独立事件,可以加上承接连词,即 “舀点水,然后着锅里” 。 此时, “着” 是放置义动词。 另一方面, “舀” 可以作位移动词解读,理解为:水因为 “舀” 这一动作位移到了锅里,即客体(水)因主体的动作(舀)位移到终点(锅里)。 此时, “着” 是终点格介词。 同样(27b)也可以理解为连动式,先后有两个独立的动作,即先 “搲炭” 再 “着炉子里” ,此时, “着” 是放置义动词,又可以理解为非连动式,即炭因为 “搲” 的动作而位移至炉子里。

当 “V1” 由 V±位移变成 V+位移时,结构式 “N1+V+位移+N2+着+N处” 只能分析为动宾补语式,同时 “着” 只能理解为终点格介词,如:

(28)a.你放点香油着菜上,这才香呢。

b.你撒上化肥着地里,能多打粮食。

c.过年时,家家都贴副对联着大门上。

(28)中,不是先发生 “V+位移+N2” 动作,再发生 “着+N处” 动作,两者的句法边界不清晰,不能分析为连动式,也不能在两者之间加入连词。(28)的语义为:主体的某一动作造成了客体位移到终点,即 “N1” 发出 “V+位移” 的动作,使得 “N2” 位移到了 “N处” 。如例(28a)中, “N1” 完成了 “放” 的动作,使得 “香油” 位移到了 “菜上” ;(28b)中, “撒化肥” 的动作使得 “化肥” 位移到地里;(28c) “贴对联” 的动作使得 “对联” 位移至大门上。 此时 “着” 为终点格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到” “在” 。

综上所述,放置义动词 “着” 演变为终点格介词的过程为:

ⅰ.在 “N1+V-位移+N2+着+N处” 中,结构为连动式, “着” 为放置义动词;

ⅱ.在 “N1+V±位移+N2+着+N处” 中,结构由连动式重新分析为动宾补语式, “着” 也由放置义动词重新分析为终点格介词;

ⅲ.在 “N1+V+位移+N2+着+N处” 中,为动宾补语式, “着” 为终点格介词。

同样的功能,汉语史的 “着” 也有表终点格介词的用法,如:

(29)a.负米一斛,送著寺中。 (《六度集经》4)

b.横剑其上,作法书符一道,抛着盆中。 (《变文·叶净能诗》)

c.知远把瓦懺内羹饭都泼著洪信面上。 (《刘知远诸宫调·第十一》)

例(29a/b/c)中, “N2(受事宾语)” 如 “米、书符、昭王、羹饭” 均不置于 “V+位移” 和 “着” 之间,而是通过一些句法操作(如话题化、处置式化)位于 “V+位移” 之前。 “V+位移” 和 “着” 之间有个句法位置,可将前置的 “N2” 插入,变成 “V+位移+N2+着+N处” ,语义上保持不变,如:

(30)a.送一斛米著寺中。

b.抛书符着盆中。

c.泼羹饭著洪信面上。

这样,(30)与(28)的结构完全一致,即都为动宾补语式。

同时, “放置义动词>终点格介词” 的演变过程也是很多汉语方言中反复出现的演变路径,如:

(31)汉语方言:(转引自金小栋、吴福祥[31])

a.广东汕头话:箭射放靶块。箭射在靶子上。

b.广东雷州话:吊放在大书房。

c.湖南衡山话:手莫插放袋子肚里。手别插在袋子里。

在民族语言中, “放置义动词>终点格介词” 的演变过程也很常见,如:

(32)a.壮语:

放置义动词:məŋ21mei21jɯ54ɕo33kjau231kou54li32? (你有药治我的头吗? )[32]47

你 有 药 放 头 我 语气词

终点格介词:fan21θo32vit55kja33ɕi54fan21ɕo55ki21nai24Ɂo32.

他 索性扔 架 车 他 放 处 这 哦

(他就把他的车扔在这里啊。 )[32]223

b.傣语:

放置义动词:ŋɯn2vai4nai2lim4.(钱放柜里。 )[33]89

钱 放 里 柜

终点格介词:fεt8xet9vai4han3.(把田鸡扔在那里。 )[33]89

扔 田鸡于 那里

c.布依语:

放置义动词:wa11θoŋ24θa:m24tuə11tiaŋ11ɕo35Ɂbu31.(抓住蜜蜂放进葫芦里。 )[34]49

抓 两 三 只 蜜蜂 放 葫芦

终点格介词:bip7xau4zinŋ2ven2ɕo5pia:i1ta:m1kuɯə5.(午饭盒挂在锄把儿头上。 )[35]43

饭盒米 午饭 挂 放末梢 柄 锄

因此, “放置义动词>终点格介词” 是许多语言(方言)的演变共性。临沂方言的 “着” 由放置义动词发展出终点格介词的功能,正是这一共性的体现。

四、 “着” 的工具格介词和处置标记用法

(一) “着” 的工具格介词演变过程

工具格介词表示的是引介为进行某一动作所凭借的物体的介词。放置义动词 “着” 语法化为工具格介词的句法环境是连动式 “N1+V1(着)+N2+V2+N3” ,其中 “N1” 既是 “V1(着)” 的施事,也是 “V2” 的施事。 连动式前项 “N1+着+N2” 为放置事件,连动式后项 “V2+N3” 为行为事件,如:

(33)a.南方人喜欢着糖炒菜,北方人可受不了。

b.白菜着花生油炒,可好吃了。

例(33)的语义为:添放某物做某事,此时 “N1+着+N2+V2+N3” 是连动式结构。 “着” 是个明确的 “放置” 动词, “着” 带的名词宾语必定是能 “添放” 进另外一个物体中,成为一个整体,可变换为 “着糖进菜” 、 “着花生油进白菜” 。

(34)a.这里不好上,你着梯子爬上去吧。

b.这个地窖敞着口太危险了,快着木板盖上!

c.家里没水了,你到水井那着绳子提点水。

例(34) “着” 后面名词宾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 “梯子、木板、绳子” 这一类物品,很难像 “糖、花生油” 那样添加到另一物品中去。 “梯子、木板、绳子” 这类物品只能 “摆放、放置” 到某个处所。 一方面(34a/b/c)可以解读为连动式, “摆放梯子,然后爬上去” 、 “放下木板,然后盖上” 、 “放入绳子,然后提水” 。 另一方面(34a/b/c)可以理解为状动结构,即 “用梯子爬上去” 、 “用木板盖上” 、 “用绳子提水” 。 这样, “着” 便由放置义动词重新分析为工具格介词。

这一重新分析的认知基础是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根据认知语言学图形—背景理论,图形和背景不能理解为一个东西。 其中,图形在认知中占优势,是最明显的部分,成为关注的焦点。而背景凸显程度较低,成为认知上的参照点。[36]93图形—背景理论有助于句法分析,如洪波、赵茗(2005)就认为 “给” 由给予动词演变为使役动词,是由于认知上的前景凸显(figure salience)导致。[37]

例(34)中 “着” 和 “V2” 都有较强的动作义,分别承担着语义焦点, “N1+着+N2” 表示的放置事件和 “V2+N3” 表示的行为事件都是凸显的图形。 而(34)中,如果将 “着” 的 “放置” 动作义凸显为焦点,则 “梯子、木板、绳子” 被 “放置” 到一个特定的处所(如墙、地窖口、水井)。此时, “N1+着+N2” 表示的放置事件和 “V2+N3” 表示的行为事件都是凸显的图形。 但是,当 “N2” 既无法 “放置” 到另一个物体中去(如 “梯子” 无法放进墙里、 “木板” 不便放进地窖中, “绳子” 只是穿入水井),又无法与 “V2+N3” 在共享的同一个时间内先发生 “N1+着+N2” 的放置事件(如事先就有一部梯子摆好, “放梯子” 与 “爬上去” 不在同一时间内发生), “着” 的 “放置” 的动作义不被强调,无法成为凸显的焦点, “N1+着+N2” 中, “着” 放置动词义由于不被关注而被虚化,成为 “V2+N3” 所表示的行为事件的背景信息, “N1+着+N2” 表示的放置事件则变为 “V2+N3” 表示的行为事件的凭借或方式, “N1+着+N2” 是 “V2+N3” 的工具状语。 “N2” 重新分析为 “V2” 动作行为的凭借物体, “着” 也由放置义动词重新分析为工具格介词。

(35)a.他才一岁,还不会着腿走路,只会在地上爬。

b.老师不让着红笔写作业。

c.你着耳朵听了吗? 我都说了好几遍了!

例(35a/b/c)中的 “腿” “红笔” “耳朵” 都无法被放置、添放到某个物体中去, “N1+着+N2” 只能理解为进行 “V2+N3” 动作的方式,语义上为 “凭借/用某物做某事” 。此时,结构式 “着+N2+V2+N3” 为状动结构, “着” 为工具格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以” 和 “用” 。

汉语史中 “着” 也存在工具格介词的用法,马贝加(2002)认为 “着” 表工具格介词用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和笔记小说中[38]287,如:

(36)a.传语李君劳寄马,病来唯着杖扶身。 (白居易《还李十一马》)

b.季布不知新使至,却着言辞怪主人。 (《敦煌变文校注·捉季布变文》)

c.着铇子刮的干净着。 (《朴通事》)

此外, “放置义动词>工具格介词” 在汉语方言中也是一个常见的演变路径,如:

(37)汉语方言:(转引自金小栋、吴福祥 2017)[31]

a.甘肃环县话:把药放用报纸包上。

b.湖北宜都话:架用大字笔写。

c.陕西安康话:碗装不下,就架用钵钵儿装。

我们在民族语中也发现放置义动词演变为工具格介词的用法,如(38):

(38)a.壮语:

放置义动词:ʦo5pu6kɯn2taŋ5pai1.(把衣服放到凳子上去。 )[39]86

放衣服上 凳 去

工具格介词:te1ʦo5fɯŋ2ʦuk8pɯ2.(她用手扎头发。 )[39]90

她 放 手 绑 头发

b.仫佬语:

放置义动词:tɔ4u1kɣə:p7kɣə:p7ma1.(放担子上挑回。 )[40]156

放上担子 挑 回

工具格介词:ȵa2a:u1tɔ4tha:m3tjem6khwən1.(你要用毯子垫路。 )[40]347

你 要 用 毯子 垫 路

因此,临沂方言的 “着” 由放置义动词发展出工具格介词的功能,也是这一演变共性的表现。

(二) “着” 的处置标记的演变过程

吴福祥(2003)将处置式分为三种语义类型,即: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和致使义处置式。 广义处置式是个双及物式,谓语动词涉及两个题元角色,语义上其处置性较弱。 广义处置式包括三个小类:①处置(给):PO1给与 O2;②处置(作/成):PO1当作 O2;③处置(到):PO1放到O2[41]。 临沂话中的 “着” 可以用作处置标记,构成广义处置式,如:

(39)a.处置(给):小李今天结婚,我着这二百块钱给了小李。

b.处置(作/成):黑灯瞎火的,我没看清,我着你看成俺大娘了。

c.处置(到):灶里没火了,快着柴火放灶里。

和其他处置式一样, “着” 字处置式(N1+着+N2+V+N3)在句法语义上也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①受事成分具有 “有定性” ,受事成分需要用指示词来指示(如39a)或者句中的受事成分是已知信息(如39b);②受事成分发生状态变化或位置变化,如(39c)中 “柴火” 位移到 “灶里” 。

关于广义处置式的产生,吴福祥(2003)认为广义处置式来自于工具式的重新分析,前者是后者的输出形式。[41]我们赞同这一观点, “着” 字处置式与工具式具有密切的关系,如:

(40)a.着这块牛肉送给他吧。

b.凳子不够坐了,你着这个箱子当作凳子坐吧。

c.这块路不平,快着沙子铺在路上。

例(40)中, “着” 后面的名词一方面可以看作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处置的受事成分,如(40a)中的 “牛肉”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 “给予” 的工具,另一方面可理解为 “给予事件” 的受事成分,并且受到影响完成了领属关系的转移,即处置(给);(40b)中的 “凳子” 同时具有工具和处置(作)的解读;(40c)中的 “沙子” 也同时具有工具和处置(到)的理解。 蒋绍愚(2017)也认为处置式由工具式发展而来,并对 “以” 字处置式(以+O1+V+O2)形成进行了解释。结构上, “以” 字处置式 “O2” 不是 “V” 的受事成分,受事成分不出现,工具式和处置式区分不明显〔 “O2” 在处置(给)中是与事,在处置(到)是处所〕,所以结构上既可以看作工具式也可以看作处置式。 语义上,如果 “V” 后面只有与事/处所, “V” 前有 “以” 作标记的工具论元,那么 “O1” 被看作工具论元的同时,也可以被看作受事成分。 “以+工具+V+D/L” 中 “以” 从引介工具变为引介受事,和表示处置的 “将/把” 一样。[42]269-270

汉语史中,马贝加(2000)认为 “着” 可以与 “把” “捉” 一样,表示处置[38]235,如:

(41)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 (韩愈《遣兴》)

魏红(2009)整理的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明清文献《醒世姻缘传》和《聊斋俚曲》里还存在处置用法[43],如:

(42)a.又有一个力士说道: “奉吕纯阳祖师法旨着他添在劫内,见有仙符为据。 ” (《醒世姻缘传》29 回 370 页)

b.你着我当吃屎的孩子哄我,领了我细丝银子,交精铜棍棒子给我! (《醒世姻缘传》70回 916—917 页)

c.立文契仇大郎,为没钱去纳粮,情愿就着妻作当。 (《翻魇殃》4 回 949 页)

d.诸般家事托给我,又着我叫太太,原是爹娘把我爱。 (《禳妒咒》30 回1258 页)

e.按院说:容易,就着他老婆给你。 下去罢。 (《磨难曲》14 回 1436 页)

汉语方言中,刘春卉(2008)发现河南确山话中 “掌” (本文认为其本字应为 “着” ,引例依原文)的处置用法,并认为 “掌” 的工具格介词用法是处置标记的前提和重要阶段。[13]

(43)a.你掌桌子擦干净它。

b.弄块砖掌这个洞堵上,省哩老鼠钻进来喽。

c.你整天不听话,掌您妈气病喽谁管你。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着” 由放置义动词演变为处置标记的过程为:

ⅰ.在 “N1+着+N2+V2+N3” 中,结构式为连动式, “着” 为放置义动词;

ⅱ.在 “N1+着+N2+V2+N3” 中, “V2+N3” 行为事件是凸显的焦点, “N1+着+N2” 放置事件由于不被强调而虚化为行为事件的方式,结构式 “N1+着+N2+V2+N3” 由连动式重新分析为状动结构, “着” 处在放置义动词向工具格介词的重新分析过程中;

ⅲ.在 “N1+着+N2+V2+N3” 中,结构式为状动结构, “着” 为工具格介词;

ⅳ.在 “(N1+)着+N2+V2+N3” 中,工具和受事两者边界模糊, “N2” 一方面可以看作动作的工具,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动作的受事, “着” 则具有工具格介词和处置标记重新分析的可能;

ⅴ.在 “(N1+)着+N2+V2+N3” 中, “N1” 对 “N2” 施加 “V2” 的动作并使 “N2” 产生了状态变化, “着” 成为处置标记。

五、结语

根据语音和语义,我们确定临沂话中放置义动词 “□[tʂ aŋ55]” 的本字为张略切的 “着” 。通过对临沂方言中放置义动词 “着” 语义演变的探讨和分析,我们详细构拟了终点格介词、工具格介词和处置标记的演变路径,同时这些演变路径也是其他语言(方言)反复出现的语义演变模式:

(一)终点格介词:在结构式 “N1+V1+N2+着+N处” 中,当 “V1” 为非位移动词时,结构式为动宾补语式, “着” 为终点格介词。

(二)工具格介词:在结构式 “N1+着+N2+V2+N3” 中,当 “N2” 为不可被放置、添放的物体时,结构式为状动结构, “着” 为工具格介词。

(三)处置标记:在结构式 “N1+着+N2+V2+N3” 中,当 “N2” 由 “工具成分” 被分析为 “受事成分” 时,结构式变为处置式, “着” 为处置标记。

注释:

①文中的注音采用国际音标,引用文献依原文的注音方式,未注明出处者均为作者调查所得。

②古籍中 “著” 也写作 “着” ,本文论述用 “着” ,引用古籍文献依文献用 “著” 或 “着” 。 同时限于篇幅,所引古籍版本不一一注明。

③栗爽(2008)将 “位移动词” 分为自移动词、他移动词和共移动词三类。 本文的 “位移动词” 大体按照栗爽(2008)界定和分类。

猜你喜欢

本字介词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介词和介词短语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介词不能这样用
通假字
环县方言本字举例考释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释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