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沂蒙精神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2020-12-12孙海英王淑彩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党性原则人民性沂蒙

孙海英,王淑彩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276005)

沂蒙地区是一方鲜血浸染的热土,神奇而又亲切,写满了故事又不断创造着奇迹。沂蒙山早已超越地理的概念和物质范畴, 转化为红色文化的特定坐标和精神上的特定符号,继而恒定为一种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换句话说,沂蒙、沂蒙山、沂蒙精神乃至一曲悠扬的《沂蒙山小调》,从某种程度上都可以是同一个指代。 作为红色文化的结晶和凝练,沂蒙精神是其最高、最集中的呈现。沂蒙精神走过战火硝烟的革命时期,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中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 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视察临沂时对沂蒙精神的定位, 使沂蒙精神突破了长期以来仅仅作为区域精神代表的局限,上升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成员。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所具有的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特质的高度凝练,也在以往突出其人民性特征的基础上将党性原则融入到沂蒙精神的内涵中,为沂蒙精神增添了夺目的党性光辉。

一、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光辉的具体呈现

沂蒙精神的概念于1989 年第一次被明确提出, 经政府和各级媒体不断推介后逐步被外界所了解熟知,在历经多次研讨、论证后,1997 年最终确定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的基本内涵,并得到了官方和学界的广泛认可。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新凝练和新定位,再次引起各界热议和学界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走进了大众视野。 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新的解读和诠释,可以说,各执一词、各抒己见却又殊途同归。 张传武撰文提出的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为 “为国为民、爱党爱军、水乳交融、无私奉献”[1],总有失重之感;王友明认为沂蒙精神的内涵是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艰苦奋斗、善做善成”[2],这一提法在群众中的认可度还有待提升;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刊发的王玉君文章把沂蒙精神内涵理解为:共产党八路军 “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 ,人民群众 “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斗争无私奉献”[3],在学界取得了一定共识,但不便于群众识记。我们发现,各种热议和关注之后,各界对沂蒙精神的表述上尽管视野不同,侧重不一,甚至有些学者仅从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需要加以界定,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但不能否认这些观点和见解都有其独到之处, 更不能忽视在热议和争论中形成的难能可贵的部分共识。 这些共识大都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特质的新概括,同时还结合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现实,是从党群关系的角度对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这一灵魂和核心特质的认可。三十年来,沂蒙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新时期践行沂蒙精神的杰出代表,沂蒙精神被不断地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赋予了沂蒙精神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基于此,我们倾向于把沂蒙精神的内涵界定为 “为国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爱党爱军、敢于斗争、无私奉献” 。 这里有纵向上历史的传承和时代元素的注入,也有横向上双重创造主体的考量。 这种界定,既有从党群军民关系上作出的 “为国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概括,这一概括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沂蒙精神生发中的主体性作用和党性原则,又有从创造主体上作出的 “爱党爱军、敢于斗争、无私奉献” 的概括,这一概括突出了沂蒙精神固有的人民性特征。其中,舍弃了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的十六字概括中的 “开拓奋进、艰苦奋斗” ,因为 “敢于斗争” 足以概括沂蒙人民奋斗和创新的精神风貌。 对于 “爱党爱军、无私奉献” 这一表述的继续沿用,是因为这一表述 “体现的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和平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对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那种坚持、无限热爱的深厚感情,体现了党群之间血肉相连、军民之间鱼水情深的亲密关系”[4]115。

回溯过往,剖析现实,沂蒙精神的党性光辉从未暗淡过。就沂蒙精神党性原则的呈现而言,主要表现在其创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和实践过程中对沂蒙精神实质的身体力行。

1.在沂蒙精神的创造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的凸显。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双重主体共同创造的产物。是在 “沂蒙战斗、工作的党政军领导干部坚定不移地组织、武装、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沂蒙人民群众则爱党爱军,舍家爱国,无私奉献,这契合了沂蒙精神的主要内容,加上沂蒙党政军重视党群、军民关系,与人民群众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5]45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文化创造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丰厚的文化积淀和长期的人文浸染,造就了沂蒙人民尚道义、重气节、朴实善良、忠勇正直、敢于斗争、敢为人先和永不服输的优秀品质,孕育了催生沂蒙精神的最为原始的素材。 但是,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导、改造甚至基因重组或文化重构,再优秀的地域性文化或精神也不可能自发地改造成先进文化,更不可能升华为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尽管王尽美、李清漪、李清潍、刘晓浦、刘一梦、刘鸣銮、刘之言等一批共产党员和有志青年早已开始播撒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和建立早期党组织,为先进革命文化的催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和组织基础,但是沂蒙精神的真正萌芽是从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进驻沂蒙山区开始的。沂蒙精神从本质上是在党的领导和精心培育下逐步形成的,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沂蒙精神的丰富和升华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根据地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抗战的中心和党政军的大本营,在解放战争时期是战略反攻的重要阵地和战略决战的大后方,是中国革命重要的战略基地之一,被誉为 “华东小延安” 。中国共产党是沂蒙根据地人民的主心骨,是灯塔,是方向。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这一曲凸显共产党领导作用的《跟着共产党走》就是从沂蒙山区飞出,而后红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经久不衰。 从进驻沂蒙山开始,共产党就领导沂蒙人民缔造了沂蒙革命根据地,缔造了沂蒙红色文化和伟大的沂蒙精神。党的原则是通过党的地位、作用和行动来体现的,党的领导是在当时国民党、日寇、伪军、土匪和八路军多种势力交织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和巩固下来的。 1938 年党中央和毛主席高瞻远瞩,作出了 “派兵去山东” 的重大战略决策,罗荣桓等率115 师一部进驻山东建立以沂蒙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山东正规军发展到27 万余人。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沂蒙人民的选择。 而在这个过程中催生的沂蒙精神从一开始就是姓党的,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创造的结晶,是党的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实现了沂蒙文化的基因再造与文化重组。 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保持坚定的党性原则是沂蒙精神最核心的特质。

2.在沂蒙精神内涵意蕴中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的呈现。

党性原则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的基本行为规范。 党的性质、宗旨和崇高信仰决定了党性原则。 新时代党性原则集中体现了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敢于斗争恪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 一方面,沂蒙精神内涵本身就有党性原则的蕴含。 比如,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党群关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只有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会有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党群军民关系。再比如,将共产党八路军 “为人民靠人民、忠诚看齐革命到底” 概括为沂蒙精神的内涵,本身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初心和使命践行的肯定和褒扬。

另一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山区的实践本身就是对沂蒙精神的有效承载和最好诠释。顺境逆境看襟怀,大事难事看担当,责任担当显党性。在沂蒙地区,无论是战火纷飞中的将帅足迹,还是朝夕相处里军民一家的寻常事,都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大义担当。 [5]80 姑且不说大青山突围的悲壮和孟良崮战役的决绝,单就建国后沂蒙山区共产党人铮铮铁骨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就足以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定位和原则坚守。比如,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 的厉家寨精神,体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创业、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龙顶山龙虎斗地,九间棚九龙擎天” 的九间棚精神,展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博大胸襟。 “没有跑不了的路,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干不成的事” 的临沂商城精神,彰显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永不服输的傲然风骨。还有,生前任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全国 “五一” 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劳动模范” ,全国 “时代楷模”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山东省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的赵志全。 “怎样做人,怎样做企业家,怎样做共产党员” ,赵志全用生命书写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担当与追求。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党的十九大代表和全国 “时代楷模” ——王传喜,把负债累累、脏乱穷差的落后村,发展成如今远近闻名年收入过亿的模范村、富裕村。 这一个个优秀的组织和个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时俱进、敢于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必将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实现伟大梦想, 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敢于并善于进行伟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革命品质。[6]逐梦路上,作为动力之源的沂蒙精神依然历久弥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 沂蒙人民从来就不缺乏斗争精神,蒙山沂水总书写着共产党人的英雄传奇,沂蒙山人总创造着无数意想不到的临沂奇迹。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一贯秉性一脉相承,沂蒙精神以其耀眼的党性光辉展现着她的永恒魅力。

二、人民性是沂蒙精神的固有突出特征

所谓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人民性是基于人民利益的角度而言的, “人民性包括三层含义:即人民的整体利益需求、集体意志表达以及权利诉求。”[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情怀的执政本色、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性理论品格。”[8]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沂蒙精神不仅具有党性这一固有属性,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理论品质,而且相比较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创造的其他革命精神,其人民性特质更为突出,离开了人民性谈沂蒙精神就脱离了沂蒙人民这一伟大的创造主体。

1.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沂蒙精神是人民群众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沂蒙人民群众, 尽管党的领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沂蒙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民者,万世之本也。 ” 人民是毛泽东一生经常使用的概念,也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唯一主线。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也是优秀文化的真正创造者。从战争年代的 “红嫂精神” “支前精神” 到建国后的 “厉家寨精神” ,再到改革开放后的 “九间棚精神” “临沂商城精神” ,都是沂蒙人民的伟大创造。沂蒙精神就是人民群众以主体性的姿态参与创造并亲身实践的结果,沂蒙精神也因其人民性而愈加厚重大气。

2.沂蒙精神的呈现主体是人民群众,沂蒙精神承载的是千百万流血、牺牲和奉献的沂蒙人民的精神特质。

沂蒙山区的每一座山都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沂蒙山区的每一条河都诉说着无数传奇的英雄故事。 “沂蒙红嫂” 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英雄的群体。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9]52这不是一个人的呐喊,而是千百万沂蒙人民的庄严践诺。 沂蒙精神独特的人民性体现在沂蒙大地上的每一个演绎者、诠释者、传承者身上。 演绎者创造了一个个惊天泣地的壮举;诠释者是一个个普通的沂蒙女性、沂蒙汉子;传承者是一个个群体,是广大的沂蒙人民群众。从突出代表到广大群体,沂蒙人民把沂蒙精神的人民性特质演绎的淋漓尽致又无与伦比。

3.沂蒙精神的内涵变化源于人民群众的不断奋斗,源于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而人民性是沂蒙精神的固有特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任务有变,过程有异,精神永驻。 “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永不服输” 一直是沂蒙人民奋斗历程的主基调, “爱党爱军、立场坚定、无私奉献” 一直是沂蒙人民的一贯秉性, “听党话跟党走” 一直是沂蒙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 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任务不断发生着变化,沂蒙人民总是用踏实的行动赋予沂蒙精神新的内涵,沂蒙精神的引领总会带来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沂蒙精神人民性的特质也总是被沂蒙人民以其不断的伟大创造进行着新的诠释。

三、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原则和人民性特质的高度统一

政治站位和党性定位,是党性原则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根本价值和本质内涵。 沂蒙精神中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特征从来都是统一的,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

1.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党性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最高的党性原则。 党的中心任务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发生变化,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0]293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指出: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11]182后来我们党将这个重大的理论表述提炼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1981 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2]8-9“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2]11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11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的中心工作发生了变化,但党的党性原则却不能变。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有所变化甚至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选择没有变。

实践证明,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 战争年代,沂蒙精神的党性原则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求解放、谋幸福。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命根子问题,在沂蒙根据地开展土改运动,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 ,满足了当时群众最大的利益需求。除了对土地的需求,沂蒙人民还渴望文化知识滋润,为实现这一需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民主政府开办起抗日小学、中学以及夜校、 “识字班” “庄户学” 等。 1945 年初,据鲁南区10 个县不完全统计, “庄户学” 达到3348 处,学员达197758 人,昔日的 “泥腿子” 变成了 “文化人” 。 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求解放、谋幸福,就是最大的党性原则,就是真理。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价值取向和党的宗旨。[14]137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 “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15]109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勇于担当,继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光辉沐浴着蒙山沂水,沂蒙人民坚定跟党走,在复兴路上步履铿锵,砥砺前进。

毛泽东早就指出: “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 ”[15]848党性是根本原则,党性是人民性的基础。 在沂蒙精神的价值意蕴中,有了中国共产党的 “为人民、靠人民” 的党性呈现,才有了沂蒙人民始终不渝地 “听党话、跟党走” 的坚定信念。 沂蒙人民 “爱党爱军” 首先是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 “为国为民” ,沂蒙人民与党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

2.人民性是党性的必然结果和生动体现。

没有群众基础和民众土壤,沂蒙精神的生成是不可能的,沂蒙精神的丰富和升华更是不可想象的。 众所周知,沂蒙人民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厚,忠字当头,义字当先,讲正统,尚仁义。实际上,由于国民政府的存在,对于共产党八路军,沂蒙人民一开始是观望、不接纳甚至是排斥的。朴素的沂蒙人民不看你怎么宣传的,而是看你究竟怎么做的,到后来看到和感受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天壤之别,再到后来认准了共产党,就有了百万沂蒙人民义无反顾地跟着共产党走的坚定步伐,就有了沂蒙人民踊跃支前慷慨赴死的英雄壮举,就有了沂蒙人民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构筑的铜墙铁壁。 在蒙山沂水的哺育和滋养中,在沂蒙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相继开赴东北、华东和华中,浴血奋战,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经历了血与火的熔铸和锻造。沂蒙人民是无私的。沂蒙山区十万英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 “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宁可牺牲自己孙子也要拼命保住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个人性命安危也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沂蒙六姐妹”[16]、用并不强壮肩膀也要搭起 “女子火线桥” ……用感天泣地、惊世骇俗形容她们的壮举并不为过,她们只是千千万万个 “沂蒙红嫂” 的缩影。数字的苍白往往难掩背负的沉甸,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却是催人泪下的故事。 沂蒙女性是无私的。 据统计,仅 “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 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 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 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 万余人”[17]。沂蒙汉子是有血性的,沂蒙人民参战人数占沂蒙总人口的28.6%,牺牲人数占参战人数的一半以上。 全区420 万人中,有20 万人参军参战,10.5 万人血洒疆场,当时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 名士兵,何止倾其所有!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陈毅元帅的动情抒怀: “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沂蒙人民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碾米磨面烙煎饼、做军鞋送战士、抬担架救伤员、推小车送弹药,无私抚养革命后代的事迹感天动地。 “没有沂蒙父老乡亲,我迟浩田活不到今天!” “好红嫂,永难忘!” 这是迟浩田将军发出的肺腑之言。

沂蒙人民是慷慨的。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仍然向国家缴纳足额的粮、油,并无私地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数万余名灾民。沂蒙人民是最讲大局的,国家一声 “一定要把淮河治好” 的号召,沂蒙山区就有40 多万库区农民舍弃家园,整个治理过程中共有5 万亩山林、28 万亩良田被淹没,27 万间房屋、527 个村被拆迁。 正是因为沂蒙人民的无私情怀和大爱品质,才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取得胜利的力量来源和精神支撑。[18]11-23沂蒙人民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无私、义薄云天;什么是真正的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大爱无疆。 沂蒙人忠厚而不失豁达,默默地奉献不计得失却自视为一种本分;沂蒙人隐忍而不失敞亮,爱憎分明却又有着一种知恩必报近乎固执的执着。小人物大情怀,大是非不糊涂,表面上的是朴素情感表达,实际上是一种至高至纯的境界修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 ,沂蒙人民接纳了共产党八路军的革命文化,并在党的领导下自觉予以改造提升,这就是沂蒙精神不同于其他革命精神的独特之处。 所以说,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沂蒙精神是党政军民关系的真实写照,也是沂蒙精神的实质、精髓和根本特征。

3.沂蒙精神的党性原则与人民性特征统一于创造沂蒙精神的伟大实践中。

沂蒙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战火中, 战争锤炼了党性,也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沂蒙精神发展和丰富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凸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得以迸发。 沂蒙精神升华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人民群众 “听党话跟党走” 的意志更加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沂蒙精神必将成为复兴路上更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之源。

在沂蒙精神的内涵中,特别是对 “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的高度凝练,已使沂蒙精神的双重创造主体浑然一体,党性原则和人民性特征达到了高度统一。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人人都说沂蒙山好” ,沂蒙精神因其平凡伟大的人民,展现出沂蒙红色基因一脉相承的厚重大气; “我们永远跟着你走” ,沂蒙精神也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不忘,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耀眼的党性光辉。

猜你喜欢

党性原则人民性沂蒙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沂蒙壮歌》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列宁报刊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微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正面报道工作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