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内在契合的三重维度
2020-12-12彭陈
彭 陈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传承革命基因”“保持革命精神”,强调革命文化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政治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都有较为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值得关注。为了使得革命文化更好地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应该准确把握两者的内在契合,从理论支点、深刻关联、实践遵循三个维度深刻阐释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一、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内在契合的理论支点
面对弘扬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这两个宏大的理论问题,我们有必要先理清革命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及境遇等基本概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的综合体,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精神、社会理念和公民道德的抽象概括和高度总结。因此,理清革命文化、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为探讨弘扬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在契合的深刻关联和实践遵循奠定坚实的理论前提。
(一)革命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314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弘扬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创造性提出了革命理论,进而转化为先进的政治思想,并将此付诸于革命实践,生成了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也就是革命文化。可见,“革命文化”起源于中国近代革命实践,可以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集物质文化、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具体而言,革命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其将最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结合,以毋庸置疑的缜密逻辑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革命文化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2]革命文化的科学性体现在自诞生以来,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贯穿于革命文化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赋予了革命文化以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中国大地焕发无限生机;革命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自它诞生开始,就面临着如何按照中国的具体情况和民族特征来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的问题,在形成的过程中,始终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时代背景和机遇条件,努力探寻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的实践性则体现在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勇于探索、艰苦奋斗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斗争与实践的伟大财富和文化沉淀。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及境遇
价值观是基于个人感性思维之上而作出的认知、判断,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内在标准。大学生价值观则是针对这个特定群体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1]167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中的主力军和佼佼者,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奉者和践行者。时代前行,青春接力。个人成长、价值塑造与整个社会不可分离、紧密联系。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旺盛的群体,其价值观还未完整成型,受外界影响因素而摇摆不定,这也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多样性、差异性、独立性日益明显。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如展现出政治态度积极向上、道德认知普遍提高、进取意识日趋增强、思维方式更加理性等时代特征,但同时需要注意,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态。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世界交往的变化,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部分大学生出现集体主义意识淡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理想信念相对淡化、崇尚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密切关注并重视当代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时代走向,全面把握和合理分析其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时代境遇,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昌盛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的精神基因和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和不竭源泉。革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质相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的精神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弘扬与传承革命文化,尤其在十九大报告中,当谈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习近平特别指出要“继承革命文化”,因此,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全面挖掘、梳理革命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发挥革命文化价值引领与精神动力的重要作用,使革命文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之源。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从革命文化中寻根溯源、汲取智慧,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维度,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根基。
(四)大学生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与深化
核心价值观,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识,也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它主要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价值观在理论层面保持基本一致,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排他性,因此大学生价值观也显示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和差异,但总体而言,大学生价值观反映了这个群体在综合环境中所形成的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本意向和内在标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体,除了拥有社会成员的共有普遍特质以外,还具备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独特特质,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在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的过程中所显示出的排他性、差异性和特殊性,两者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制度而存在,体现的是社会普遍的价值共识,而大学生价值观则是依附于这一特定群体的以及社会对这一特定群体的要求而存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这个群体的具体要求和时代期待。
二、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内在契合的深刻关联
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两者呈现出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关联。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内在契合的深刻关联集中表现在指导思想一元性、思想源头一致性、结构层次同构性以及终极目标同向性四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一元性是两者契合的根本性依循
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的思想观念的现实表达,所谓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指导思想的一元性是指,二者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一切行动的基本准则,丝毫不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方面,革命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爱国志士们开始将其作为指导思想运用于中国革命斗争与实践当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不仅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广泛传播,同时还作为一种先进的政治思想得以运用,最终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先进性的革命理论和政治思想,生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形态。正如邓小平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4]因此,革命文化本身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产生的革命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先进性。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首要前提和总原则。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真理的客观性,主张透过事物现象去联系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
首先,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而是应当从社会关系努力探索。马克思语境中的人是社会的、能动的人。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人,人需要在进行物质生产和创造历史时发挥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的能动性。当代大学生也置身于社会当中,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规律以及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个体应实现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发展。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把自主劳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5],只有实现个人的自由发展,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通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凸显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现个人的个性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以及国家的时代先锋和中坚力量,其价值观培育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指导原则,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
(二)思想源头一致性是两者契合的价值性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共同文化源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继承与弘扬的过程中不断前进、一脉相承。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忠贞不屈的爱国精神、高尚人格的修身引导以及和合中庸的治世思想”等道德基因和价值元素,在弘扬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与交汇。五四运动与建党初期的五四精神与红船精神、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与长征精神、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西柏坡精神都体现了爱国进取、艰苦奋斗、变革创新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的继承与发扬。就大学生价值观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而生并对民族成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心灵支撑的思想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始终影响着当代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文化精髓至今历久弥新,散发时代光芒。可见,革命文化、大学生价值观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性格和精神基因。正是因为思想源头的一致性,才使得彼此更好地交流与作用。
(三)结构层次同构性是两者契合的科学性基础
革命文化所蕴含丰富的思想体系和价值理念,不仅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民族独立和人民富裕的理想追求、艰苦奋斗的革命品质、以人民为中心的集体主义情怀以及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主动融入中国革命实践。
首先,革命文化中的物质载体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载体支持和现实保障。革命文化中的物质载体包括革命旧址、革命典籍、革命故事等,它们都是革命文化物质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正是由这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所串连起来的。因此,我们应当挖掘革命文化中的物质载体,并能动地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
其次,弘扬革命文化中的精神载体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革命文化中的精神载体是对物质载体的进一步总结与升华。“革命文化”起源于中国近代革命斗争与实践,在不同的革命阶段和历史时期,因革命斗争的具体需要、区域土壤文化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富有区域特色、内涵不尽相同的革命文化具体形态及精神载体。一方面,弘扬革命文化的精神载体,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思想渊源与丰厚滋养,革命文化的历史地位、内涵特质、精神价值,都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在本源上达成了有机统一,所蕴含的科学求实、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特质更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弘扬革命文化的精神载体,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正面激励和正确引导。
最后,弘扬革命文化中的制度载体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革命文化中的制度载体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各种要素的总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多个方面。通过弘扬革命文化中的制度载体,我们可以回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政策制定进行较为深度的了解,不仅可以加强大学生的革命文化理论素养、拓宽他们的理论知识眼界、强化革命文化认同,还可以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四)终极目标同向性是两者契合的价值性旨归
终极目标的同向性是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内在契合的价值性旨归。虽然弘扬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就具体侧重与历史责任有所差异,但从时间维度上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的斗争史,革命先烈为了获得民族的独立和追求自身的解放,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和顽强意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革命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同革命文化的形成,也必然是一个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漫长过程;从空间维度上看,革命文化是对产生并根植于中国革命实践的本土文化进行宣扬,而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本质来讲是一种文化认同的教育,是人们对自身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的形成。但如果将两者置于整个历史进程和现实环境中去考察和探究,便会发现两者在目标导向上具有契合性。这个交汇点便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革命文化在革命实践中得到起源和发展,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崇高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全新的精神风范在当代仍然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本身就是为了挽救国家民族危机、振兴中华民族而应运而生,而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也必然将追求人民幸福和实现民族复兴视为个人的追求目标和成长方向。
三、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内在契合的实践遵循
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实践层面则显示为如何运用革命文化有效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核心特质,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高度契合,对于广大学生坚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的决心和信心,以期培育担任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应当坚持科学性与育人性的统一、渐进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一)科学性与育人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以倡导人民群众解放、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以及追求个人发展、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文化资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革命文化的内涵与内容随之不断调适与完善,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对当时的国民价值观养成和现代化事业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显示出革命文化的科学性。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革命文化具有历史印证、文明传承、政治教育等价值功能。革命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在呈现出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心理定力以及纪律观念等优秀品质,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革命的理想和信念、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等革命价值观,[6]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育人价值。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中坚力量,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由于理论研究不够以及宣传方式不足等现实局限,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实际效果有待提升。教育方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加强教育的实际效果,国家、社会以及高校都应努力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方式的探索、创新。
(二)渐进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弘扬革命文化应当回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时期,不难发现,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其形成和完善具有其自身的演进过程及规律。总的来说,革命文化的形成与完善呈现出渐进性与长期性的统一。从演进历程来看,近代中国人民所开展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革命文化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理论积淀和现实土壤。历史证明,要想取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找到并且合理运用先进理论和社会力量。从时间跨度来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革命文化的最终形成经过了较为长期的积淀与发展,在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因革命斗争具体情况、任务的要求,区域本土文化土壤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不同时期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形态。另外,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从无限的人类社会发展而言,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是一个没有顶点的过程。每一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时间节点都会萌发出一些新的价值观培育问题,因此我们无法用一套培育范式来对待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和更新。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大学生对于生活内容、质量层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只有用普遍发展和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良好培育与有效引导。
(三)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革命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形态。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思维产物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又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弘扬革命文化,我们应当注意到各个不同时期革命文化的侧重点和特色。建党初期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土地革命时期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抗日战争时期以爱国主义、全面抵抗为核心的革命文化;解放战争时期以西柏坡精神为核心的革命文化,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求实精神、民主主义精神、变革创新精神,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中国革命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由于受到社会转型的大环境、新兴媒体以及互联网络的宏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教育的差异性、个人认知水平的差异和他人行为的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难免具有差异性。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价值观培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更会因为不同文化的影响而具有特异性。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差异性还具体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差距,从全球各国发展实际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差异性较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情将导致青年对于价值观培育呈现出区别于他国青年的差异。但是也不能回避当前中国国情下由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社会保障差异等带来的价值观培育的差异。
(四)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文化,其正确性与否也必然在实践中得以审视和检验。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其创造历史的活动是社会规律和目的存在的基础。就合目的性而言,革命文化从启蒙阶段到基本成型,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领导、依托广大人民群众得以发展、成熟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的前进方向与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革命文化在本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政治观及价值观在思想文化中的凝聚,从而也揭示了革命文化生成的“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8]的内在本质联系与有机统一。就合规律性而言,革命文化作为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革命精神、革命品质,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它的生成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实践,革命文化资源随之丰富并完善,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演进规律。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充分遵循这一基本特点。我们应当充分遵循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大学生作为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结合体,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目标的实现和超越,增强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结 语
全面理清革命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内在契合的三重维度,有利于合理界定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提供一定的现实思考和路径建构。同时,运用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意蕴的深刻把握,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量的合理运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革命文化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时代条件、高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对革命文化进行较为系统的主体审视与载体思考,不断提升和加强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现实效用和时代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