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品味助力新闻写作出彩
2020-12-11杨秋敏
杨秋敏
摘要:新闻生命力在于时效性、真实性,但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新闻媒体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显得越来越重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助力新闻传播。
关键词:新闻写作;传统文化;文化品位
一、善用新闻人物、事件及背景材料中的文化元素
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记者要善用“信源”渠道的文化素材,特别是在文化类报道、人物报道、特殊事件报道中,应当对新闻事件的“文化个性”加以注重,恰当地对文化元素加以挖掘和放大,能够传达媒体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从文化层面给予受众精神上的激励和满足,在润物细无声中强化和改变大众的文化观念。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各方物资强力支援的同心守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白衣战士千里驰援武汉、抗“疫”英雄舍小家为大家的铮铮誓言,感动了万千百姓。这些以家书、请战书或口号、标语等形式出现的深情表达,通过新闻手段被媒体传播开来。广大民众从中汲取出磅礴的情感力量、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也成为特殊时期振奋群众共同抗“疫”的深情表达。
二、运用古代诗词和成语典故创作好标题
“石蕴玉而山辉,水含珠而川媚。”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具有精炼、准确、严密的特点,是新闻报道给读者的“第一印象”。而高度的概括性正是古典诗词的主要特征之一。此外,古典诗词富含的情感意蕴也使得新闻标题更富有人情味,无形中与人进行交互,引起受众共鸣。
在浩瀚的新闻海洋中,直接引用古诗词名句的标题不胜枚举。如政策解读类报道中常用的“为有源头活水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农业农村新闻报道中常用的“绿波春浪满前陂”“稻花香里说丰年”,法制新闻报道中常用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失足成千古恨”“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既简要地点出新闻的主旨,又寓意深刻、内涵丰富。
借用和创造性改编古诗词及成语在标题写作中同样不少见。如借用成语的《银行信货竟相攀亲巨额信货为虎添翼》(1998年11月11日《文汇报》),《宁乡县沩山乡婉拒开发商,把位置最好的土地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寸土寸金地让与贫困户》(2017年9月7日《湖南日报》)。如化用诗词的《即将来临的广州花市情况如何一一为君报道春消息今年花胜去年红》(1982年1月22日《羊城晚报》),《致敬远去的大家:物我两忘渺沧海寄托无限在人间》(《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这些标题宛如“会说话”,不仅具有文学美感,同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了传播效果。
三、借用古典文化意象,以诗文丰富内容,助力新闻更好传播
余秋雨说:“文化能够滋润生命,生命也能够滋润文化。”古典文学能为新闻作品注入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新闻的人文情怀。在新闻内容中,引用古文、典故、古诗词等或者恰当使用古典文学的写作手法、表现形式或文化意象,可以让文字饱含韵味,使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这一点在政策解读性报道、经济报道、新闻评论中屡屡可见。如第22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1月21日《河南日报》)文中多处引用化用了诗句、典故。“布一子而活全盘,牵一发而动全身”“领导方式转变与发展方式转变如车之两毂、鸟之两翼”“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寥寥数语,把抽象的道理概念化、具体化,通俗贴切。“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我们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所感动,被‘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浩然长歌所震撼,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所激励”……旁征博引,凸显文采,让人读来赏心悦目,有锦上添花之效。
此外,通过人物的一颦一笑、几个动作几句话,来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手法。以事实为基础,新闻要写得具体生动,可以恰当使用文学手法,把握特征、刻画细节。如第16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2005年6月2日,新华社)文中多处人物神态动作细节及环境细节描写,生动展现了王顺友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怀。四、如何提高文化品位,助力新闻写作出彩?
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关键
(一)内化于心,领悟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人文情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追求。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怀,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文化中国的理想追求,勤劳勇敢的质相秉性等等。只有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本质和博大内涵,才能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进而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体察和感悟,在新闻报道中,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信息内容。
(二)择取经典,积累古典文学知识,提高文学功底
在新闻写作中,或引经据典,或以史为鉴,或巧用古典诗词,知识积累和储备是基础。从《左传》《春秋》《史记》《论语》《诗经》《红楼梦》等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积累大量素材储备,贯通古今,并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提高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达到开阔思路、增识明理的效果。
(三)外化于行,继承与创新中提高文化品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丰富精神世界,并指向运用,实现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新闻记者既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新闻事件的链接之路,实现了语言、文化的深层对接,让传统文化在现实的沃土上焕发新的光彩。
五、結语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下,新闻记者要筑牢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在文学素养提升上下功夫,在稿件撰写水平提升上下功夫,用文化品位铸就笔端力量,通过精准的表达和文化审美情趣不断提高新闻作品的生命力、渗透力和感召力,让静态的文字表达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让主流价值更有穿透力,更好地反映时代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珠海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