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陷阱题的分类透视与对策
2020-12-11吴超男沈希克
吴超男 沈希克
[摘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陷阱,诱导学生上当受骗,暴露学生的思维漏洞,从而增强学生对错误的认识,促使学生总结反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陷阱设置;分类透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35-0045-03
一、用概念规律易错因素设置陷阱
由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不足,导致理解不到位,因此应用概念规律时,容易出错,为此,教师可通过陷阱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
[例1]如图1,在一个绝热气缸里,若因气体膨胀,活塞把重物逐渐上举,则此过程中,气缸中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将( )。
A.压强不变
B.温度升高
C.温度降低
D.压强减小
陷阱透視:可能有的学生认为此过程中气缸内气体做等压膨胀,其压强不变;又从盖·吕萨克定律V1/V2=T1/T2可知,V增大时,T必增大。没有认清因气缸绝热,气缸中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必须以减少气体本身的内能为代价。
正确分析:据热力学第一定律Q+W=AE,Q=O,W为负值,AE必为负值,内能减少。对所给的质量一定的理想气体,其内能只跟温度有关,显然此时气体的温度必降低,再由pV/t=恒量可知,当V增大、T变小时,压强必减小。
二、通过题目隐藏信息设置陷阱
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时常以不同的方式隐藏在物理题中,解题者需要抓住题中关键字词句和图像信息,挖掘隐藏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突破
[例2]如图2,当K合上后平行板电容器A、B间的一个微粒正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K断开,然后再将A板在原来位置附近上下平行地振动,试判断微粒的运动状态。
陷阱透视:有的学生误以为由于微粒原来静止,且A板在原来附近平行地上下振动,必导致微粒随之上下振动。微粒带正电且K断开后,A、B两板电量不变。
正确分析:微粒运动状态取决于所受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因重力不变,实际上也就取决于电场力是否变化。可设微粒带电量为q、电场力为F,则F=q.E=g.u/d=q.Q/dC。式中的C跟板间距离d成反比(C=εS/4πkd),所以F不变,微粒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三、针对不求甚解设置陷阱
不少学生读书不求甚解、浅尝辄止,常常铸成大错。为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陷阱,让学生出错,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3]在离地面35 m高处以11 m/s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经1s后到达最高点,求:物体自抛出后经多长时间落地?(g取10m/s2)
陷阱透视:学生容易由s= vot -1/2gt2得出t= 3.97s,易把题中的空气阻力视为零。
正确分析:由vt=vo-a上f得a上=11m/s2>g,显然可判断出空气阻力不能忽略。由上升阶段求出阻力,和上升的最大高度h,又由下降阶段mg -f= ma下,得a下=9m/s2,再通过35+h=1/2a下t2下求得t下=3s,物体从抛出到落地总共需要时间t总=t上+t下=4s。
四、针对想当然设置陷阱
有的学生任凭直观想象,想当然地把问题盲目简单化,导致解题错误。解题时一定要时时告诫自己,务必遵循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进行严密推理。
[例4]如图3所示,将一个光滑球放在AB板和BC板组成的槽内,若AB板沿竖直方向保持不变,而让BC板与水平面的夹角a减小时,小球对BC板的正压力将如何变化?
陷阱透视:容易认为BC受到的正压力增大。当BC与水平面的夹角a变小时,纯粹凭直观想象就以为BC板受到的正压力增大,其实这样推理的理由或依据不足。
正确分析:由图示相关力学和数学知识可得cosa=G/FBC => F BC=G/cosa,随着a减小、cosa增大,在G值不变的情况下,FBC将随之减小,BC板受到的正压力也就不断变小。
五、通过题给多余条件设置陷阱
命题者故意布设过多的已知条件,实施干扰,这样无疑会给解题者带来一定的干扰。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应对能力。
[例5]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电压为800 kV的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为l mA的细柱形质子流,已知质子电荷e= 1.6×10-19C,这细柱形质子流每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
。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长度相等的质子流,其中质子数分别为n1和n2,则n1/n2=____。
陷阱透视:学生容易受题给多余条件“加速电压800 kV”干扰,很可能会用这多余条件进行过多思考,甚至走入解题歧途。
正确分析:排除加速电压800 kV干扰,从形成电流为1 mA的细柱质子流人手,据公式I=Q/t得出每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I/e。由于加速电场是均匀的,所以质子所受电场力是恒力,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处和4L处的质子,电场力做功分别EeL和4EeL,设两处质子速度为v1和v2,由动能定理可求得v1/v2=1/2。另用n'表示单位长度质子流中的质子数,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I= n,ev可知n'与v成反比,从而得出题目要求的质子数之比:n1/n2=n'1/n'2=v2/v1=2。
六、针对图像信息处理能力不足设置陷阱
物理图像及其识别或描绘一直是教与学的难点,有的学生甚至一提图像就犯怵。对此,唯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多做专门练习,方能有效提升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
[例6]-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4,设正东方向为正。(1)简述4s内物体的运动情况;(2)求4s末物体的速度;(3)画出该物体0-4s内的速度一时间图像。
陷阱透视:不少学生没能从题给图像中正确读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自然一头雾水,加之题目陷阱连连,也就无法下手了。物体运动由速度和加速度共同决定,命题者在v一t图与a-t图相互转换以及图像与实际运动情况的互换上设置陷阱。
正确分析:物体由静止启动后运动方向由加速度方向决定,第1秒内加速度方向向正東,所以第1秒内物体向正东方向加速,1秒后速度为1 m/s;在1秒末改变加速度方向,速度仍向正东,大小为1 m/s,此刻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第2秒内物体做减速运动,2秒末速度减为0。第3秒再重复第1秒的运动,第4秒再重复第2秒的运动,4秒末速度减为0。以此类推,物体将一直向正东方向运动,速度一时间图像如图5所示。
七、通过答案的开放设置陷阱
题目答案多元开放本身就是个陷阱,答题者,如果物理基础不牢,则知识视野相对狭窄,又没有立体全面的缜密思维,一不小心就会遗漏相关答案,这也是平时教学中不得不强调的。
[例7]一束单色平行光经下列光学仪器后仍是平行光的有( )。
A.平面镜
B.三棱镜 C.凸透镜
D.凹透镜
E.两面平行的玻璃砖
陷阱透视:学生的思维容易沿着单向单调的方向开展,有时运用反射和折射定律选出A或B后,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因此可能会漏选了E。
正确分析:按部就班,全面分析光线通过各种光学器件的光路图,才能正确回答此问题,不会造成漏选。
八、针对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应用设置陷阱
数学是学习物理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数学和物理知识各有特点,有时在数学上有意义,却不一定符合物理规律,所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单纯地从数学角度着手,一定要遵循物理规律和事实。
[例8]质量为m的小球A以水平速度v与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3m的小球B发生正碰后,小球A的动能损失是其原来的3/4,则小球B的速度是( )。
A.v/6
B.一v
C.-v/3
D.v/2
陷阱透视:虽然正确应用了题设条件和动量守恒定律,却只是从纯数学角度简单处理问题,没有进一步对两球碰撞后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错选A。
九、针对估算能力不足设置陷阱
估算是人们直观思维的集中体现,物理估算题又往往故意语焉不详,确实让人难以下手。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可有效培养学生解题时合理估算的能力。
[例9]在太阳直射下,地球表面每平方厘米每分钟获得4.2 J的能量,试估算我国江河每年流人海洋的水流量(设年平均气温25℃,汽化热为2.44×106J/kg,取一位有效数字)。
陷阱透视:对本题,学生不容易从题给简略信息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隐藏信息,因而不知所措。解答本题,需要熟知基本的地理知识,如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3/4,地球只有半边受阳光照射以及我国的具体国土面积,等等。虽然这些数据并不要求精确,只要数量级准确,结果合乎情理就行,但真正要用来解题就不太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