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教育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12-11郭莉娜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网络问题

郭莉娜

摘 要:教育是民生,更是国家战略。近年来,公民对教育的关注度持续提高。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快速普及为公民作为独立个体参与教育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互联网在组织和个人利益诉求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对当前我国网络教育舆情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其原因,提出要从战略高度把握教育话语权,完善网络教育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强化应对机制、问责机制等切实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舆情;问题;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0-0121-02

教育舆情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民生、民情的反映。网络教育舆情是网民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对受教育权利和教育权利衍生的中介事项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一系列行为。网络教育舆情与现实社会教育相互作用,对现实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舆情,有利于教育管理者制定科学的决策和增强社会民众对教育的监控能力。

一、我国网络教育舆情现有的引导方式

近几年,政府层面加大了教育舆情的科学化管理力度,部分地区成立了教育舆情监测机构。另外,部分高校也成立了各自的舆情研究中心,从高校对舆情的研究方面来看,以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建立各自的舆情研究中心,多数与政府合作,以研究为主,定期发布一些报告。

网络教育舆情引导的方式主要是指政府或者其他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应用新媒体、发挥传统媒体、完善网络教育信息公开、联合第三方科研机构与通信技术公司等途径对网上舆情数据进行监测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在查阅大量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方式中,发现现行引导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舆情因势引导法。因势引导主要是根据舆情发展的客体和主体的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网民的思想观点、行为方式方法,在舆情的产生与演变过程中,若舆情能够按照所期望的发展,则不断提升舆情的发展步调,大力宣传、赞扬,为已经发展起来的网络舆情添砖加瓦。

2.舆情顺势引导法。舆情顺势引导法与舆情因势引导法既相似又相互区别,两者都是在已有的舆情的事件发展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正当的引导,但舆情顺势强调在大环境下采取引导措施,着重对舆情环境、传播规律的引导。

3.舆情造势引导法。舆情造势引导法就是在舆情处于雏形时期,即舆情的生态环境尚未形成之前,主动创建一个良好的舆情环境,为舆情后续发展的引导创建一个良好的基础,最大化正面效应,最小化负面影响。

二、我国网络教育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育改革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网络教育舆情的研究有助于全方位了解广大民众对教育问题的观点看法,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然而,我国对网络教育舆情的研究还非常的弱,虽然一些研究机构或高校有专门的教育舆情的研究机构,但对教育的改革发展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在应对教育舆情问题时不能快速地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机构的杂乱性。目前,网络教育舆情的研究机构呈现多且杂的特点,整体散乱分布,不能形成规模效应,并且各研究机构也缺乏核心竞争力。研究机构中用于商业运营软件监测占大多数,政府或者教育机构一般委托这些机构进行舆情监测、报告提供,网络舆情的信息主要掌握在网络平台的运营商手中,政府或者一些研究机构必须与其合作才能根据第一手资料进行研究。对于一般的教育组织建立一个包含技术设备和研究团队的专门研究网络教育舆情,投资巨大,依靠单个的研究机构完成教育舆情研究项目难度过大。

2.研究目的的单一性与研究内容的浅层化。研究目的的单一性主要体现在我国教育舆情的研究多数为政府服务,忽略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中的应用。这方面的反例如加拿大益普索(IPSOS)公司常常为高校监测教育数据,如對学校的声誉进行监测,以及生源进行监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建议。我国的教育舆情监测主要还是体现在监测和指导实践上,对舆情的预测还不够成熟。研究内容的浅层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对教育舆情的监测中,只是限于对某一时间段内公众高度关注的教育事件进行解读,研究机构在对舆情分析时,侧重于单一方面解读,如对于教育事件、政策法规的解读,注重数据的采集和量化分析,轻视甚至忽略数据的传播学意义、教育学意义;第二,研究过于侧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而对于线下民意的调查不够充分,网上存在大量的水军,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受到质疑;第三,整个舆情的机制不够健全导致过度关注舆情信息工作、舆情机制等,对于网络教育的研究不够,而国外对舆情的主体、客体、民意调查、舆情分析、应用体系等具备健全的机制,对教育舆情的研究也具备健全的机制。

3.对舆情的准确把握存在困难。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更新速度、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量巨大,虽然有专门的软件进行监测,但网络内容通常真假难辨,舆情变化太快。网民可以从各个方面对舆情进行评论、推广,这些大量的信息会导致引导部门在判断舆情的过程中错过对舆情的最佳引导时机;其次,舆情事件涉及众多的部门,一方面是舆情的当事人组织可能众多,另一方面是引导舆情涉及组织众多,舆情信息沟通不畅会导致舆情信息把握不准,影响网络舆情的引导。

4.网络舆情引导的专业度不足。从态度意识方面来讲,引导组织缺乏正确的引导意识。人民网监测室曾经提出“黄金4小时”法则,即在舆情形成到发展后4个小时之内是引导组织对舆情处理的最佳时间段,但随着微博、微信等媒体应用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有学者提出“钻石1小时”,即舆情事件发展开始,引导组织要把握好这钻石1小时,但有的引导组织不能主动地应对舆情事件,而是事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被动向媒体和民众引导,这种被动消极的态度会导致舆情发展到难以引导或引导非常困难的地步。从行为角度来看,引导组织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网络舆情多具有多元性与时效性等特点,并且网络平台中的网民受教育水平、道德素质等参差不齐,引导组织若没有相对应综合分析与解读能力,不能积极与网民有效互动,害怕谣言扩散造成不良影响,有甚至屏蔽或者关闭网民留言渠道,引起网民的强烈不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引导组织的微博、公众号使用不够完善。据人民舆情监测室根据微博数据中心提供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政务微博经过微博平台认证的有173 569个,较2016年新增9 047个。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不断增多的同时,引导组织的专业化、精细化也需不断地加强。有些微博、公众号私人情绪化严重,互动交流意识不足,缺乏服务思想,甚至有的出现运营停滞,更新迟缓现象。引导组织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大众平台与民互动、知民所想、因循善诱,合理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另一方面,引导组织对大数据的利用不够充分。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8.0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占95%以上。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使各种信息相互交流融合,使得舆情的数据不断聚集形成“舆情大数据”。与大数据、与计算技术的相互结合,给网络教育舆情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对舆情的样本采集、传播渠道、舆情类型进行综合分析。但我国目前缺乏对网络教育舆情的数据分析师与专门的大数据处理机构,怎样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网络教育舆情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网络舆情的引导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首先,网络舆情的引导体制不够完善。政府或高校引导组织缺乏专门从事网络舆情研究和引导的人员配置,如相当多的组织机构并未安排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的人员,也没有专门的舆情信息收集、呈送、反馈的渠道。虽然有部分组织设置相应的人员负责网络信息管理、舆情分析的专门人员,但存在人员不专业、配置体系不完善、组织结构不完备等问题。因此,体制不完善导致引导组织在面对舆情问题时不能及时有效的发挥作用。其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不够健全。舆情引导机制是指对舆情制定分级别的、适应各种类型的舆情预警和研判体系,并根据舆情的级别建立有效的舆情引导程序,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目前,大多数引导组织都没有建立好完善的体制机制,导致大量机构、人员对引导流程不清晰,引导措施不明确,而在引导过程中做无用功。

三、网络教育舆情引导策略

引导以“个人”为单位网状传播的网络舆情信息,仅依靠传统的“管控型”模式已经不现实,虽然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能够主动介入,但舆情干预效果却不理想。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构建教育部门、学校、媒体、企业等多方位协同一体的网络教育舆情应对机制。

1.完善网络教育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常态化的网络教育舆情预警机制是提升网络教育舆情应对机制的基础和前提。舆情预警机制的完善能够对舆情的实时动态进行研判,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虽然近年来有专业的机构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但单独针对网络教育舆情预警机制并未出现,并且现有对整体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的措施较为滞后,预警方式单一,因此完善网络教育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尤为重要。教育部门或政府机构利用监测预警系统能够有效监测负面信息,及时地采取舆情干预措施,并且在干预的过程中能够对已形成的舆情热点事件进行判研、及时调整干预方案,避免热点事件变成舆情事件,也防止盲目进行舆情干预导致舆情恶化的现象发生。

2.强化网络教育舆情应对机制。对网络教育舆情的有效处置与应对,需要线上与线下、教育系统内部与外部及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各级媒体及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当网络教育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策略,能够实现多方联动的舆情应对机制,全面提升网络教育舆情的应对机制。如,2018年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警方能够通过微博及时做出回应,并随后公布了红黄蓝教育机构、市教委、市医院4个部门联合处理结果,有效地控制了舆情的恶化。另一方面,网络教育舆情应对机制还需要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内部的纵向合作,要协调好教育系统内部各行政机构、各学校、各司局之间的关系,增强部门上下级之间的协同联动。

3.完善网络教育舆情信息公开机制。特别是具有负面信息的网络教育舆情能够瞬间爆发,舆情的信息平衡供给迅速被打破,政府部门或教育管理部门的语焉不详或沉默都会激化网民的抵触情绪,引发新一轮的舆情,使舆情的应对陷入被动状态。有统计结果显示,对舆情信息的及时公开能够及时控制网民的情绪,有效应对舆情的发展,而教育管理部门对舆情的信息公开透明度普遍偏低。在广东湛江强制怀孕教师支教引质疑舆情事件中,对于校方的虚实参半的回应引发网民的质疑,使舆情再度的恶化,引发二次舆情。所以,教育管理机构要完善网络教育舆情信息公开机制,以公开为常态,在第一时间依法依规发布权威新闻,主动掌握话语权,控制网络谣言肆意蔓延与网络教育舆情的持续升级。对掌握不准确的舆情信息也要诚恳解释,做到不推诿、不掩盖,使得信息公开具有透明性,提高网民的信任度。

4.强化网络教育舆情问责机制。强化网络教育舆情问责机制能够刺激教育管理部门加强对网络教育舆情的应对。在中山大学教授张鹏被曝性骚扰舆情事件中,虽然校方在网上公布了事件的处理结果,但遭到网友的质疑,表示网文与学校调查核实不相符的情况,引起了二次舆情危机。校方迫于舆论的压力,二次通报调查结果,从重处理。校方这种处理方式没能将舆情缓解,还使舆情二次产生,实在得不偿失。所以,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网络教育舆情问责机制,形成一套标准化的科学严密的问责体系,将问责的标准具体到负责人。另一方面,要加大“异体问责”机制,推进师生、家长等参与主体对教育管理部门的问责体制,加强媒体对教育的监督。

5.健全网络教育舆情善后处置机制。网络教育舆情反映的是公众对现实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态度、看法、意见、观点的综合,背后折射出学生、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复杂的冲突关系,若不妥善处置甚至会引发社會的恐慌与动荡。从以往的舆情事件来看,如庆阳女生跳楼事件、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等都是一些负面事件引起的网络舆情,虽然都得到了及时的处理,但引起的受害者家庭情感上的伤害却是永久抹不去的。如若仅仅注重事件暂时的平复,没有健全的善后处置机制,不能解决舆情的根源问题,还会引起更深的舆论危机,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建立健全网络教育舆情善后处置机制,深层次解决问题根源,真正做到网络教育舆情的标本兼治。

网络的大规模普及,网络舆情活跃度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网络教育舆情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教育改革等因素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多,对网络教育舆情的引导成为重中之重。千年大计,教育为本。网络教育舆情引导对教育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下,构建教育部门、媒体、企业、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网络教育舆情应对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中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  徐占琨,龚海军,何婷婷,等.热点事件发现[C]//内容计算机的研究与应用前言——第九届全国计算机语言学术论文集,2007.

[2]  洪卫林,林潇潇.当下教育舆情的特点分析和对策建议[J].青年记者,2017,(12).

[3]  廖智辉,张学波.教育网络舆情影响因子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2).

[4]  赵海青.高校课堂质量的AHP——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J].高教学刊,2017,(7).

[5]  晏敬东.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微博舆情引控研究[J].情报杂志,2017,(8).

[6]  唐亚阳,李璐.教育网络舆情危机干预效果影响因素及应对机制[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9).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网络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