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B 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

2020-12-11曦,余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坏死性肠壁结肠炎

陈 曦,余 进

(1 南部战区总医院白云分院超声科 广东 广州 510510)

(2 火箭军广州特勤疗养中心门诊 广东 广州 51051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病症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一种获得性的疾病,其表现为腹胀、便血、肠粘膜损坏引起的缺血、缺氧、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性的坏死。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二周到第三周,第二天到第十天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为发病的高峰期,尤其是新生儿腹泻流行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呈现小流行的状态,此病流行时无性别区别,以散发病例为主,同时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新生儿病患的年龄也无明显差别。当下我国医院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上的诊治多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及腹部X 光线的检查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和诊断路径。但是,随着近年来医疗改革的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如果依旧仅仅使用腹部X 光线作为诊断的主要路径,其检查结果中均不具有特异性,往往会耽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的发现和治疗。而腹部B 超在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应用价值和优势也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被逐渐发现,并成为了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诊断的主推诊断路径。数据库资料统计发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新生儿的发病率约0.1%~0.3%,病死率约1/7,约20 ~40%的NEC 患儿需要手术治疗。而在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致死率高达50%,即使是幸存下来的患儿,也有10%~30%的患儿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神经发育受损、生长异常、喂养困难、腹泻、肠梗阻、短肠综合、视力及听力发育受损等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在患儿发生病症进行早期诊断时,及时更新医疗技术,对患儿进行高效且专业的早期诊断并对患儿的病症进行有效的干预是改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疾病高死亡率的重要策略[1]。本文就选取的80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腹部B 超及X 光线检查,通过对结果的统计来针对腹部B 超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早期诊断上的有效价值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腹部B 超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断中的典型案例选取疑似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80 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80 例患儿进行腹部B 超及X 光线等相关检查并分析诊断的结果后同时按照修正的卫计委颁布的Bell-NEC 分级诊断标准将80 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分为疑似期组40 例,及确诊期组40 例。在疑似期组中,男性患儿16 例,女性患儿24 例,年龄为出生2d~4d,平均年龄为(2.14±0.84)d。体重为2.3 ~3.1kg,平均为(2.71±0.46)kg。在确诊期组中,男性为18 例,女性为22 例,年龄为出生0.51 ~6.25d,平均年龄为(2.54±0.13)d。体重为2.5 ~3.2kg,平均为(2.89±0.62)kg。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 研究方法

在对80 例患儿进行分组匹配后,在组内所有患儿受试期间采取胃肠道减压、及时抗感染、补液等常规支持治疗。分别通过腹部B 超及X 光线对患儿进行详细的前期诊断检查。检查过程中,患儿以仰卧位并通过多切面扫查患儿腹部进行全面的前期诊断。实时监控肠壁回声从而对患儿肠壁厚度和肠管外形形状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判定,充分分析患儿肠壁、肠腔、门静脉以及腹腔的各种数值,从而进行有效的分析[2]。在进行腹部B 超及X 光线检查时,应当以横向及纵向扫描对患儿腹部进行检查,同时对扫描探头进行加压,分析积气来源及原因,以免发生积气假象现象的发生。在检查过程中注意新生儿小肠结肠炎患儿的病变具体位置是处于患儿的肠道管壁内还是处于管腔中,并详细分析患儿肠壁及管腔内积气、增厚、扩张等具体状况。

1.2.1 腹部B 超检查标准 受试者体回声出现于肠壁粘膜下方,呈现短条样或者线样回声于浆膜下。肠壁周围存在颗粒状或者点状高回声环绕。证实存在肠壁积气。如果在门静脉主干或者其他主要分支中出现串珠样以及气泡样高回声,证实为门静脉积气[3]。

1.2.2 X 光线诊断标准 肠壁黏膜下方存在透亮样小泡样子阴影,浆膜下表现为环样以及半环样、条样阴影,证实为肠壁积气。门静脉下方显示从肝门朝向肝内走形树枝样透亮阴影,证实为门静脉积气[4]。

1.3 评价指标

通过腹部B 超及X 光线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及探究。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 软件对研究中对研究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疑似组患儿腹部B 超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 光线检查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疑似组腹部B 超和X 光线检查结果的比较

2.2 确诊组患儿腹部B 超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 光线检查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需要进行严密而详细的诊断,而由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且不易发现,传统的检查方式并不能完全准确的作出诊断,而疾病早期的正确诊断作为降低疾病致死率的重要关键。因此,通过实验组结果的分析研究并不断的引用新的医疗技术来确保前期诊断的准确性是当下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进行有效诊治的前提和关键。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在早期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呕吐、便血等典型胃肠道反应、甚至是全身非特异性败血症。患儿常反应为反应力降低、精神不振、拒食、四肢厥冷、休克、酸中毒、心律减慢、呼吸不畅等全身症状反应。但是上述表现并不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所独有的特异性表现,如若在早期诊断阶段因为没有进行严密而具有针对性的诊断,就很有可能导致误诊而错过对患儿治疗的最佳时机,甚至会因为病情的恶化而危险到患儿的生命安全。而传统临床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多通过周围血象分析出患儿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状况,再经过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测、粪便检查、血培养,及X 光线检查,虽然X 光线的影像学征象主要包括肠腔积气、肠壁增厚、腹腔气液小平面及管状样的小肠充气样扩张,但此类征象特异性低,且十分容易与肠梗阻混淆,在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腹部B 超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中,腹部B 超可以敏感的发现患儿肠壁增厚、肠蠕动减慢、肠蠕动消失、肠壁积液等征象,且其对肠管坏死征象的敏感度远远高于X 光线的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主体大多是低体重及早产儿,其中低体重患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可达到15%和22%,而体重<1000g的早产儿死亡率可高达50%。此时,使用腹部B 超的征象对患儿进行前期诊断可以有效的对低体重患儿、早产儿及病情严重的患儿结合其临床症状进行更加有效率且更加准确的诊断。

本实验研究发现,确诊期组及疑似期组的80例患儿中,腹部B 超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X 光线的诊断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B 超在对患儿进行诊断的过程中,相较于X 光线,其放射线的暴露大大减少,图像更具动态性和时效性,同时其对气体的特异性更加的敏感,能够更及时的在早期诊断中发现疾病的征象,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前期诊断有着重要的预警意义。

猜你喜欢

坏死性肠壁结肠炎
CT小肠造影在鉴别克罗恩病活动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超声检查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决策的意义探讨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牛坏死性鼻炎的诊断和防治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谷氨酰胺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儿童坏死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