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 与1.5T 磁共振诊断胶质瘤的效果比较

2020-12-11魏园园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参数设置高级别胶质瘤

魏园园

(单县东大医院CT 室 山东 菏泽 274300)

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不同级别肿瘤患者预后存在明显的差异,虽然近年来胶质瘤外科手术治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均有突破,但治疗效果仍一般。有数据显示,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2 ~15个月[1-2]。因此,尽早识别、诊断与干预对改善胶质瘤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CT 与磁共振成像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手段,而1.5 磁共振是超导型的磁共振,为了比较其与CT 诊断胶质瘤的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02 例疑似胶质瘤患者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疑似102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间为2018 年10 月—2020 年3 月,其中男性65 例,女性37 例;年龄最小者25 岁,年龄最大者75 岁,平均(53.67±2.15)岁。本研究已经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1)胶质瘤疑似患者;(2)均有恶心、呕吐、精神不振等症状;(3)患者资料完整;(4)患者与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排除标准[3]:(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2)检查前有放化疗史者;(3)其他原因无法配合完成检查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128 层螺旋CT 与1.5T 磁共振扫描检查。128 层螺旋CT 检查方法:使用GE optima tm CT670 64 排螺旋CT 检查,检查前叮嘱患者卸下其身上金属物品。扫描时,患者取仰卧位,平扫患者病灶。之后对患者行增强扫描,于肘静脉处注射碘海醇(浙江司太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在注射造影剂之前,进行碘过敏试验,以每秒2.5 毫升速度匀速注射。5 秒后对患者头部进行40秒连续动态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 千伏,管电流240 毫安,层厚与层距为5 毫米。扫描完成后,待到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独立阅片,并给出诊断报告。

1.5T 磁共振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使用Siemens MAGNETOM Avanto1.5T 磁共振系统对患者进行扫描,首先对患者进行平扫,扫描参数设置为:FOV 为240×240 毫米,层厚7 毫米,层距1.5 毫米。T1W1 参数设置为:TR 为150毫秒,TE 为16.9 毫秒;T2W1 参数设置为:TR 为4000 毫秒,TE 为,111 毫秒。使用正交头颅线圈,扫描范围为横轴位。在此基础上,实施矢状位、冠状位等不同方位T1W1 增强扫描(FOV 为240×240 毫米,层厚7 毫米,层距1 毫米,TR 为4000 毫秒,TE 为26 毫秒)。待到图像上传至工作站后,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独立阅片,并给出诊断报告。

1.3 评价标准

根据新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诊断与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根据患者CT 与1.5T 磁共振图像进行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例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计算与比较CT 与1.5T 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处理102 例疑似患者的资料,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值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中,手术病理检查确诊98 例为胶质瘤患者。CT 检出胶质瘤患者82 例,准确率为83.67%;1.5T 磁共振检出胶质瘤患者97 例,准确率为98.98%。CT 与1.5T 磁共振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CT 与1.5T 磁共振检查结果

在确诊98 例为胶质瘤患者中,低级别胶质瘤为52 例,高级别胶质瘤为46 例。1.5T 磁共振与CT 分级检测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两种检测方式分级检测结果

3 讨论

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胶质瘤的治疗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患者的预后和生存仍然不理想,胶质瘤的高侵袭性极大地限制了其整体的治疗效果。其中,高级别胶质瘤约占所有胶质瘤的50%,是一组预后极差的原发性恶性脑瘤(WHOⅢ级和Ⅳ级),特别是对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时间是14~18个月,而且进展几乎是不可避免的[4-5]。目前,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标准治疗包括最大限度的安全肿瘤切除,然后同时进行化疗和放疗,并辅以替莫唑胺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一般[6]。鉴于胶质瘤的危害性,尽早诊断与干预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组织病理学是目前诊断进展性疾病的金标准。然而,它也有缺点,包括采样误差、手术禁忌症以及不同的分子分类实现。因此,一种单一的无创、基于影像的技术将具有临床价值。得益于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多层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被广泛地应用于疾病诊疗中,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多层螺旋CT 图像分辨率高、成像快,能够清楚地显示病灶大小、位置以及周边组织图像,将其应用于脑胶质瘤诊断中可以较好地判断胶质瘤的边界。

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 一样是一种无创、便捷的影像检查方式,其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术前评估、随访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7-9],DSC-MRI 使用造影剂后可以快速获取梯度或自旋回波图像,可以动态捕获局部引起的信号强度的瞬时下降血管内及周围的GBCA 的磁场畸变,还可以对获得的信号强度(SI)时间曲线进行处理,可得到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过境时间(MTT)等灌注参数。1.5T 磁共振是超导型的磁共振,其对血流、脑部血管密度的敏感度高于螺旋CT,在胶质瘤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与此同时,高级别胶质瘤患者病灶在半球浸润明显但却未有明显的肿瘤结节,这类患者在CT 对比增强扫描上并未见中心增强、环形增强等强化征象,容易出现漏诊情况[10]。而1.5T 磁共振灌注成像可以较好地识别高级别胶质瘤内细胞结构,可以较好地对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进行分级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本研究中,1.5T 磁共振诊断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性均高于CT 检查,且1.5T 磁共振检查低级别与高级别脑胶质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 检查,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CT 与1.5T 磁共振都可以作为脑胶质瘤的诊断依据,但1.5T 磁共振检查准确率、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是更为理想的诊断方式,其诊断价值更高,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参数设置高级别胶质瘤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BFAR 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预后的关系
恐惧应激对胶质瘤影响机制及干预研究进展
逃生疏散模拟软件应用
蚁群算法求解TSP中的参数设置
RTK技术在放线测量中的应用
高级别岛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基于STM32处理器的大棚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