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螺旋CT 图像表现特征研究
2020-12-11余松
余 松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无锡 214105)
经过对于病患实施CT 检查在GST 诊断的精确度与敏感度方面能够获得有效提升。故而,这篇文章对于GST 这种病症的CT 图像展示的特点还有诊疗价值实施一系列相关的分析探讨,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这段时间我院接收并治疗的并且通过相关的手术还有病理检验最终确认的GST 病患106 例当作是此次分析研究的对象。当中男、女病患的比例是1:1.5 并且分别有43 例、63 例;病患的年龄在28 ~88 岁这个区间范围内,年龄均值则是60 岁。以上病患重点表现为下:①上腹部不适;②腹痛;③腹胀;④腹部包块;⑤消化道出血,这些都是体检的过程中或是在合并别的疾病的过程中偶然查出的。
1.2 设备检查与图像处理
患者手术前均采用西门子64 排CT 机进行扫描检查。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对CT 扫描中的胃间质瘤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总结。
1.3 危险度分级标准
结合美国国立卫生署(NIH)执行的危险度分级规则把危险度分成极低、低、中、高这几个等级。考虑到此研究中极低危组存在的病例非常少,故而从研究的便利性方面进行分析把危险度是极低、低这2 个等级的组合并成低危组。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使用SPSS20.0 这种统计软件能够把GST 病患的临床数据比如年龄、CT 征象等一系列数据实施单因素方面的剖析,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ST 临床资料
本组106 例GST 病例中,低危组46 例,中危组27 例,高危组33 例。其年龄28 ~88 岁,年龄≤50 岁21 例,51 ~70 岁66 例,>70 岁19 例。男性43 例,女性63 例,详情在表1 中展示。
表1 年龄、性别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经过剖析表1 的相关数据,并且选用χ2进行对应的检查,实施相关的单因素剖析可知年龄、性别的P值依次是0.113、0.075。故而判定,这些参数在GST 危险度分级方面存在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上的价值(P>0.05)。
2.2 GST 的CT 征象与肿瘤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2.2.1 瘤体部位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见表2)
经过剖析表2 的相关数据,并且选用χ2检查,实施相关的单因素剖析可知瘤体部分的P值则是1.903。故而判定,瘤体部分在GST 危险度分级方面存在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上的价值(P>0.05)。
瘤体部位 低危 中危 高危 合计 χ2 值 P 值胃底部 16 13 11 40 1.903 0.754胃体部 23 11 18 52胃窦部 7 3 4 14
2.2.2 肿瘤大小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见表3)
经过分析下表的一系列数据能够发现如果肿瘤比较大,那么它的危险性级别比较高。
表3 肿瘤大小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经过剖析表3 的相关数据,并且选用χ2进行对应的检查,实施相关的单因素剖析,最后发现肿瘤大小的P值大概是0.000。故而判定,肿瘤大小这个参数在GST 危险度分级方面存在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价值(P<0.05)。
2.2.3 肿瘤形态、边界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见表4)
在本组研究中,一系列具体的研究数据可参见下表的展示。
表4 肿瘤形态、边界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经过剖析表4 的相关数据,并且选用χ2进行对应的检查,实施相关的单因素剖析可知肿瘤形态、边界的P值依次是0.002、0.011。故而判定,这些参数在GST 危险度分级方面存在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价值(P<0.05)。
2.2.4 肿瘤生长方式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见表5)
经过分析可知在本组研究的GST 病例里面,腔内、腔外、混合型这3 类生长者分别有54、30、22 例。另外GST具有1 类瘤体生长在肌壁之间但是比较少见,故而把它和腔内这种类型的生长归为1 个类别。
表5 肿瘤生长方式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此次研究选用的是χ2检验的方式,并且实施了相关的单因素剖析,关于肿瘤生长样式的P值则是0.003。故而能够判断,这些参数在GST 危险度分级方面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价值(P<0.05)。
2.2.5 肿瘤密度、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见表6)
经过分析可知在本组研究的GST 病例里面,密度均匀、不均匀这2 类分别有44、62 例,对于后者则提醒GST 出现了坏死、囊变、溃疡的情况。另外在实性部分关于轻度、中度、重度这3 类强化者分别有33、22、51 例,详情如表6 所示。
表6 肿瘤密度、实性部分强化程度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经过剖析表6 的相关数据,并且选用χ2进行对应的检查,实施相关的单因素剖析可知肿瘤密度、实性部分的P值依次是0.014、0.022。故而判定,这些参数在GST 危险度分级方面存在的差异具备统计学上的价值(P<0.05)。
2.2.6 肿瘤远处转移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见表7)
经过相关的研究分析可知GST 能够经过血行、种植这些方式移动到腹膜、肝脏等一系列相关位置,不过淋巴结转移这种情况比较少。经过分析可知在本组研究的GST 病例里面,具有8例产生了远处转移的情况,详情如表7所示。
表7 肿瘤远处转移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
经过剖析表7 的相关数据,并且选用χ2进行对应的检查,实施相关的单因素剖析可知肿瘤远处转移的P值是0.011。故而判定,这些参数在GST 危险度分级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分析研究GST 的临床数据可知,在肿瘤危险度分级方面并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价值,这个分析结果和文献[1]能够保持一致。不过此组研究中的女病患更多一些,这也许和样本量有限这个因素相关联。
当前,在大多数机构、学者[2]看来,如果肿瘤比较大那么产生的恶性风险就会比较高。另外在本组试验中,高危组占了9 例。故而判定在危险度分级肿瘤大小具备统计学上的相关价值。此次研究过程中能够发现,如果GST 的形态比较规范并且边界比较清楚,那么大部分属于低、中危组。如果形态出现了分叶的情况并且边界比较模糊那么大部分则属于高危组。最后能够判定在危险度分级方面形态、边界这些参数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价值。然而在33 例高危组研究对象中,边界模糊的病患仅仅具有12 例。提醒GST 边界大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和高歌等[3]做出的报道是一致的。
在此次研究的GST 病例里面,判定在危险度分级方面密度、实性部分的强化度这些参数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价值,这其实和夏淦林[4]提出的报道是一致的。GST 能够经过血行和种植转移至肝脏、腹膜等部位,而淋巴结转移少见,如果产生转移的情况那么提醒GST 具有比较高的恶性风险[5]。故而判定远处转移在GST 危险度分级方面存在的差别具有统计学上的价值。
经过使用PET/CT 方式能够体现出GST 的代谢情况不过需要投入的支出比较高。CT 扫描的速度比较快并且能够提升时间分辨率,经过三期增强扫描的方式能够确保肿瘤和胃周架构产生比较显著的对比并且能够为图像的后期处置供应相应的协助。
简言之,CT 在定位上、精确分期上还有诊断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为临床医师拟定出科学的救治方案供应必要且有价值的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