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质量提升的卓越发展计划分析研究
2020-12-11李凤营渤海大学学科建设与规划处辽宁锦州121013
李凤营(渤海大学学科建设与规划处,辽宁锦州12101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金、技术和人员的跨国流动成为一种基本社会常态,知识和创新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利器,因此,各国无不竞相加大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育上的投入,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发展计划或政策。在过去几十年里,各国追求知识创新和加强精英人才培育的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卓越发展阶段[1]:一是追求学术卓越阶段。其显著特征是将资源集中于少数在学术上有卓越表现的大学,力求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建设具有国际卓越学术竞争力的世界高水平大学,或者取得“开拓性”的学术科研成果。这一阶段强调以科研质量或学术表现来评判一所大学的价值,并作为其进行相关教育资源分配的基本依据。二是追求教学卓越阶段。该阶段特征是集中资源追求一线教学活动的质量卓越,卓越的教学才能培养卓越的人才,教学才是真正影响大学教育质量的根本要素之所在[2]。由学术卓越向教学卓越转变,由成果卓越向过程卓越转变,由研究卓越向培养卓越转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新趋势与新动向[3]。世界各国制定的大学卓越发展计划有一个共同点:重视教学, 并将教学作为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点;重视课程规划,注重教学讲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成效的关联;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梳理世界各国大学卓越发展计划的内容体系、实施状况和效果评估,总结各计划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的卓越发展计划,加速我国大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一、世界主要国家提升大学质量的卓越发展计划
是否拥有世界一流水平大学,不仅是衡量一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更是该国科技、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与关键诉求[4]。因此,世界各国都不遗余力地制定和实施了相关的提升大学质量卓越发展计划。
(一)卓越发展计划的内容
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美英两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教育大国和强国,世界名校前20 名中基本上都是美英大学,他们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5]。美英两国为继续巩固和保持自身高质量的大学教育水平,制定了各自的卓越发展计划。如美国的教学卓越中心计划和英国的教学与卓越中心计划。英美两国都将面向人才培养的大学教学质量提升作为保持高质量教育的关键点[6]。加、法、德、日、韩、俄、印等国家也推出各自的卓越发展计划。如加拿大的《卓越研究讲座教授计划》、法国的《优秀校园计划》、德国的《卓越大学计划》、日本的《21世纪与全球COE 计划》、韩国的《智力韩国21 工程》、俄罗斯的《联邦创新性大学计划》和印度的《14 所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等等[7]。中国也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现有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水平跨越式发展。虽然明确带有“卓越”一词的计划政策比较少,但强调建设世界一流或高水平大学是近30余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如“211工程”和“985 工程”(20世纪90年代)、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计划》(2012年)和《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2016年)[8]。各个计划都要求要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带动面向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实现大学教学质量的内涵式提升。世界各国的大学质量提升卓越发展计划不约而同呈现一些共性:第一,重视大学教育质量,强调不能忽视教学,人才培养是根本;第二,加大对大学的经费资助投入,改善教学和科研环境,强调注重人才培养的创新性;第三,资助经费具有选择倾向性,都由集中投入科研转向支持教学;第四,均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来进行政策实施的质量监控[9]。各国大学质量提升的卓越发展计划都试图通过倡导大学对教学价值的核心认知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课程规划、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师生教学互动强化、学生学习意愿激发、学习成效提升和教学资源充实等方面,鼓励大学重视教学,以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而实现对现有大学教学体制的革命性调整[10]。
(二)卓越发展计划的实施
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学卓越发展计划的实施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注重教师教学质量或效果的提升阶段[11]。即将教师作为大学教学质量提升的责任主体,通过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强调要以教学为要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实现大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第二阶段是创新性教学体制建设阶段[12]。即从课程、师资、方法、资源等大方面,从课程规划、教学方法、教学沟通、教学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态度和专业成长等子维度,优化大学质量卓越发展的竞争体制,运作资源共享、绩效考核、特色建设和淘汰机制等发展措施。当前,世界各国的卓越计划实施整体上正处于第一阶段往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各国卓越政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过度偏重组织结构运作,对教师教学绩效考核制度重视不够或缺乏;对学生学习成就表现的评估投入明显不足;教学学术化和教学表现不佳的教师辅助成长机制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等。欧美国家在贯彻实施卓越发展计划时,特别强调大学要实行教授治校,并且教授们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服务,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素养为使命,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研讨式教学、课外学习和动手操作实践中得到较为完整的教育经历,从而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发展[13]。而在有些国家,大学的卓越发展过于强调教师的管理功能,学生往往会因为处于教学过程的边缘而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投入度明显不足。而且,学生也会因为教学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发挥、课外学习不足和做中学实践机会欠缺等原因,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我国在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同时,积极调整卓越计划的大学落地实施策略:一方面以受资助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探究获资助大学的卓越教学质量整体状况,分析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对策;另一方面也在以计划实施相关人员、一线大学教师与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卓越计划的政策规划、执行、评估与成效等进行更深入的系统研究[14]。
(三)对卓越发展计划的监控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是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性问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之一,谁拥有高质量的教学便会拥有世界教育的话语权,从而拥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权,进而拥有世界教育的领导权[15]。欧美发达国家正竭尽全力通过提升大学教学质量来争夺世界教育的制高点。而卓越的大学教学水平离不开优质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体系。美国通过《美国高等教育行动计划》和《2007-2012年战略计划》等将教育发展战略明确定位于提升质量追求卓越[16]。英国则通过《英国教育改革》提出让每个大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17]。德国政府正通过系列化的未来教育研讨,明确提出要让德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适合研究的国家[18]。伴随着2012年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教育投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19]。但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转变,还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规模发展为主体的政策导向,增加教育教学经费和人员培训经费投入,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新政策,形成完善教育质量的改革政策、投入政策和保障政策[20]。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加强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来促进大学教育质量发展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大学教学质量标准、大学教学基础设施、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和大学教学质量评价四个方面,推动和实施大学教学质量工程评价体系建设[21]:大学教学质量标准建设主要是各高校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要求,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既要注重不同教学层次间的衔接性,又要注重不同教育类型间的差异性,形成符合国际标准和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多样化和国际化的大学教学质量标准;大学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围绕着大学专业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构建信息化、交互化和网络化的教学新环境;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是围绕着教学质量建设这一核心,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可视化、科学化和有效化,为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好政策服务和信息服务功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则是指要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水平,发布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年度报告,鼓励一批高教学质量学校率先改革、率先发展,制定符合本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和质量评价战略,实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变革。
二、世界主要国家大学质量提升卓越发展计划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来看,大学教育质量的卓越发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国整体上处于政策资助的初期探索发展阶段,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卓越”概念模糊与迷茫,有待厘清
在教育质量提升卓越发展计划实施过程中,世界各国往往会因为卓越内涵的模糊而出现执行偏差。一般地,各国政策制定者都将卓越默认成“取得领先、领导和主导地位”,并以此来设定诸多指标,量化现有大学的品质,故采用大学排名来考核高校的卓越性成为近年来大家的普遍认可。但是,这种方法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还有待商榷。于是,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尝试采用绩效的方式进行教学质量考核,但过于注重效果的评价也不能与人才培养的发展性形成和谐的有机结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卓越”一词内涵的理解不同。目前,行之有效的做法是从师资、学生、课程规划和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来确定各自的卓越品质[22]。其中,师资方面主要考察是否建立专门机构来完成教师专业成长辅助措施制定与实施,是否建立了包含教师奖励和淘汰机制的教师评价制度;学生方面则主要考察是否建有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否有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资源,是否有面向学生发展的教学灵活选择与学习管理机制;课程规划方面则是指学校各专业开设的课程是否建有定期且稳定的检查评估机制,是否能够考虑到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与跨学科领域整合能力的发展;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各教学单位是否具有独立、稳定而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追踪到评价和改善建议的落实情况;二是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元化和过程性评价管理,弹性且成熟的过程性管理是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重要保障条件。
(二)卓越发展计划实施的程序与执行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大学质量追求卓越发展是各国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期望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和操作方法上都没有现成模板可拿来直接套用,都需要根据各自国家教育文化特征和侧重点分类对待[23]。归纳现有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卓越发展计划,基本上都在三个方面逐步完善:第一,在卓越计划资助大学的申请方面,要充分考虑大学院校的类型和性质,既要有所侧重,又要有所兼顾。同时,未来的卓越计划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改变固定化的指标评估体系,强化将产学研实践教学、国际化办学、学生终身能力培养和学校教学特色建设等纳入到建设内容体系中。第二,在获资助大学的内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要理性分析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避免管理行政化、学术学派化和教学边缘化。为此,首先,建议学校可采用关系利益人评价机制,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和毕业校友参与等方式来制订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并据此来进行专业课程规划设计,进而建立课程地图和课程研讨评估机制。其次,要强化学校教学资源中心的运作,切实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提升,提供各种便捷的资源条件和协助活动。再次,要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作为高校教学卓越发展的着力点。最后,各学校应充分考虑本校学生的素养和认知程度,制订符合实际需求的特色教学指标,且要将其积极转化到课程设计和教师的实际教学内容中。第三,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监控方面,建立由第三方专家学者组成的评议小组,独立地执行资助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工作。
(三)大学卓越发展计划实施的质量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体系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学术研究质量、教学与学习质量和行政管理质量三大方面,要实现大学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的卓越性发展,需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24]。首先,在学术研究质量保障机制方面,传统的通过SSCI、SCI、EI、AH&CI 等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和引用率多寡作为评价标准的方式,存在着诸如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不重视学术成果后续产业化和社会经济影响力等系列弊端。因此,纠正现行大学质量评价指标单一化的缺陷,健全以社会应用效益为目标导向的质量评价指标才是根本发展之道。即促进大学多元化和分层化发展,不同学科专业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引导各大学建立具有其自身教学特色及人才培养定位的质量保障机制[25]。其次,在教学与学习质量保障方面,尝试通过教学评价和教学优良等竞争性激励机制保障教学活动质量的持续提升。提升教学质量除了要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和奖励保障机制以外,还应积极发展教学协助机制,即通过成立一定的教学服务中心为师生教学活动提供协助。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代表性的评估有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QAA)每四年对其国内所有公立大学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估,其认可的教学质量卓越发展评价指标主要包含六部分:学科(专业)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学术标准和质量要求、课程实施的质量保证和标准、学生的发展与支持、学生交流和表达、学生发展的效果评价[26]。最后,在行政管理质量保障机制方面,现有大学发展必须跨越狭隘的学科领域定位,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实现行政和学术单位的统整与协作。
三、我国高等教育应对全球大学质量提升卓越发展计划的对策
(一)回归大学的根本——教学
国际上关于现代大学的三大重要职能已达成共识: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专业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利用院校优质教育资源为社会服务[27]。然而,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往往都是以科研成果数量和课题经费多寡来评估一所学校,高校领导管理部门也往往都是以论文数量和所发表论文级别来考核教师业绩,并将之作为晋升和加薪的主要依据。实际上,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的中心工作应专注于教学。虽然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有关“质量工程”的文件和奖励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和教学名师的措施,但未能扭转一线“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大多数教师依然是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工作。时下,迫切需要将大学教育回归到教学的本质上来。为此,第一,重新认识和定位大学功能,将学校定位由科研定位向育人定位转变,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同时,大学需要改变目前提供就业帮助训练营的错误发展模式,回归并追求博雅教育,让丰富学生知识、充实学生人生成为现代大学的培养目标。第二,倡导和鼓励现有大学积极采用新方法变革现有的教学模式。一流大学都是以一流本科教育为基础的,而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教学改革,因此高质量课程资源和丰富的教学形式是一流大学教学建设的两大把手。第三,构建与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28]。建立科学合理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是大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更是建设具有自身学校特色教学体系的基础环节。通过教学质量评估保障体系建设,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的内涵式发展,以期最终建立教学质量的长效持续提升机制。
(二)培养人才的基石——创新
现代大学的实质就是要把一群极具创造思维的教师和极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能够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创新能力和智慧。要实现面向学生的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构建实施知识探究、能力发展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潜质[29]。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孩子看待,包办代替太多,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现代大学教育发展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成年人来看待,激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发挥其创新潜质。对大学生的培养主要是提升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系统解决问题能力、整合知识能力和学术沟通交流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和人格独立的拔尖创新人才[30]。我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即依照一定的固定模式,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塑造,继而会产生“千校一面”和“万人一格”的“教学产品”[31]。而西方国家教育理念源头是成长,即生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自由成长。尽管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形成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模式,但目前世界上一流大学都存在两个基本优势:重视本科生培养和坚持“小而精”的教学风格,尤其是需要狠抓本科教学模式改革,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首位,并实行系列化的教学保障制度,主张自学、课堂讨论和科学研究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32]。此外,在实施卓越发展计划过程中,大学应逐步建立独立自由的科学研究政策、民主平等的百家争鸣风气和完善规范的法律保障体系,让创造性活动成为大学师生的基本日常活动,使创造精神成为大学的基本理念。尤其对我国大学而言,现有的课堂教学机制改革应遵循独立自由、民主和竞争的创造性教学机制,建立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相适应的创造性教学新机制[33]。
(三)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改革
要实现创新性人才的专门培养,就要从突破现有教学活动做起,从改革现有教学弊端做起。目前,在一线大学教学实践中,教学改革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远远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教学改革费力费时,需要逐步推进,且需经历较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效果;二是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层设计、中层执行和底层实施来实现,协调好各方面要素需要一定的智慧。如何突破现有大学教学改革的困境,笔者认为,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改变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思维,传统的碎片化、项目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思维模式需要调整成整体化、人才化和质量化的新观念。简言之,明确人才培养才是大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逻辑基石。第二,重视优质课程体系建设,一流大学要有先进科学的课程体系,现代大学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开设有特色、有质量和有创新性的新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第三,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参与。没有一线教师的参与,任何教学改革都是没有意义的[34]。不可否认,现行大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缺陷恰恰迎合了某些教师的利益,他们不愿意他人来评价自己的工作,因为革新往往会迫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而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大多数不愿意变革。教学改革呼唤每一位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即主动通过教学改革来实现自我提升:明确自身教育责任,用意识影响学生,用思维启迪学生,用行为引导学生等。
结 语
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计划重点几乎都在提升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上,对于大学最基本的教学质量提升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加深了传统大学角色上重研究、轻教学的风气,更使现代大学的教学价值基础受到侵蚀[35]。顾此失彼的教育理念造成大学毕业生基本核心能力欠缺,也使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与弹性难以赶上全球化发展潮流。因此,卓越发展计划正在通过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再规划课程、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师生教学互动、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学习意愿和提高学习成效等系列化措施,鼓励各大学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调整和变革现有的教学体制,实现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卓越发展计划作为国家教育资源分配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秉持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成长的理念。追求质量卓越、追求一流大学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制定的核心点,它代表着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