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甜樱桃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2020-12-11潘凤荣
孙 强,郑 玮,潘凤荣
(辽宁省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大连116036)
甜樱桃原产于欧洲,引入中国有百余年历史。引入初期仅做庭院果树栽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甜樱桃产业发展迅猛,至2018年,全国栽培面积达20万hm2,成为世界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环渤海地区主要包括山东、辽宁、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北纬37~41°,是我国甜樱桃栽培历史最早、面积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据统计,环渤海地区现有甜樱桃栽培面积约12.27万hm2,约占全国樱桃总面积的60%以上。山东19.4万hm2、辽宁2.13万hm2、河北0.4万hm2、北京和天津0.33万hm2,甜樱桃产业已成为环渤海地区果农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环渤海地区科研单位相继选出的新品种、推广相应的新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为加速实现甜樱桃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提高甜樱桃产量和品质,使我国甜樱桃生产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将环渤海地区甜樱桃育种单位研究概况与取得的成就概述如下。
1 研究机构
我国开展甜樱桃育种工作较晚,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首开先河,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甜樱桃育种课题组,70年代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甜樱桃新品种‘红灯’[1]问世。环渤海地区的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果树研究所、烟台农业科学院、河北农科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等几家科研单位相继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甜樱桃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工作。
2 育种成就
环渤海地区研究机构从50年代开始至今,通过采用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实生选种等方法选育出的、并通过审定的品种占到全国自主选育新品种(不包括芽变品种和引进审定的品种)的80%以上[2]。其中,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选育出‘彩虹’‘彩霞’‘香泉1号’‘香泉2号’,山东省果树研究所选育出‘鲁玉’‘泰山朝阳’‘鲁樱1号’‘鲁樱2号’‘鲁樱3号’‘鲁樱4号’‘齐早’,烟台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出‘福星’‘福晨’‘福玲’,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选育出‘玲珑脆’‘昌华紫玉’‘早蜜露’‘五月红’,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出‘红灯’佳红’‘红蜜’‘红艳’‘晚红珠’‘明珠’‘早红珠’‘早露’‘绣珠’‘蜜泉’‘蜜脆’‘密露’‘丽珠’等。这些品种相继在环渤海地区大面积应用,其中‘红灯’已成为我国主栽品种,栽培面积占我国甜樱桃栽培总面积的40%。
3 砧木育种
在甜樱桃发展初期,国内应用于甜樱桃生产的砧木主要是中国樱桃(青肤樱、大青叶、莱阳矮樱等)、东北山樱、酸樱桃,随着国外引种和砧木育种工作的开展,先后引进了马哈利、吉塞拉系列、ZY-1、‘考特’等优良砧木,并在生产上得到不同的应用;同时以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为主的科研院所把易于繁殖、嫁接亲和性好、根系发达、固地性强、综合抗性强(抗根癌病、抗叶斑病、抗盐碱、耐涝、耐瘠薄等)、易使嫁接品种早果丰产、矮化作为砧木选育目标,相继选育出兰丁系列、京春系列等甜樱桃砧木,在我国甜樱桃砧木育种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4 栽培技术
4.1 树形演变
品种选择、树形选择、栽植密度等建园要素对保证甜樱桃的高产、稳产、优质至关重要。随着甜樱桃的产业发展,生产上采用的主要树形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树体高度从高变低,树冠也由大变小,冠幅由宽变窄,株行距也由大(4m×5m)逐渐向小(3m×4m~2m×4m)转变,结果模式由立体化向平面化转变。目前在环渤海地区主要推广的树形有细长纺锤形、改良疏层形、KGB、UFO、篱壁形等。
细长纺锤形 树高2.8~3.0m,干高0.6~0.8m左右,冠幅1.5~2.5m。中心干基部有3个主枝,其上均匀轮状着生长势相近、水平生长的15~20个主枝。基部3个主枝基角和腰角80~90°,梢角70~80°;其他主枝近水平状,梢部略向上翘。树体下部冠幅较大,上部较小,修长,呈细长纺锤形。该树形目前在山东、河北、北京地区较为常见。
改良疏层形 采用3m×4m或4m×4m株行距,树高2.5~2.8m,有中心干,主干高60 cm左右,全树主枝10~15个,分3层。第一层7~10个主枝,第二层四五个主枝,第三层二三个主枝。开张角度为80~90°。每个主枝采取单轴延伸结果的方式进行修剪。改良疏层形可根据品种特性采取两层或三层模式。该树形目前在辽宁大连地区应用较为广泛。
KGB树形 该树形没有侧枝,只利用直立主枝结果,并且逐年更新。整形完成后,树势均衡,结果部位分布合理。采用半矮化砧木的树体主枝有20~25个,采用乔砧的树体有25~30个。山东、北京有部分地区应用。
UFO树形 适用于以花束状、中短果枝结果为主的品种。采用行距1.8~2.0m、株距3~4m进行定植,树高2.1~2.5m。苗木在50 cm处定干,定植1年后,去除中心干,留2个主枝,分别沿行向单轴延伸,不要一次拉平,先拉到45°,待顶端发出三四个侧枝时,再去掉延长头、拉枝到水平。每隔15 cm留1个背上枝。
篱壁形 有中心干,树高2.0~2.5m,全树主枝8~10个,分四五层,层间距离50 cm。每层2个主枝,开张角度为90°左右,沿行向单轴水平延伸。在各级骨干枝上培养结果枝组。结果后树势容易维持,结果部位较稳定。该树形特点为通风好,光照充足,病害较少,果实品质优良,采摘方便。
4.2 土肥水管理模式
果园土肥水管理到位是实现精品甜樱桃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甜樱桃栽培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选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加强果园管理。但现在有很多甜樱桃园轻视土壤、肥料、水分的管理,导致樱桃园的有机质含量低、通透性差、保水保肥能力低。
4.2.1 土壤管理
环渤海地区的甜樱桃生产园的土壤管理制度归纳起来有清耕制、生草制、覆盖制等。近几年来,随着甜樱桃生产园现代耕作制度的变革,果园生草制和覆盖制逐渐代替清耕制,各地都在积极试验、示范和推广。
李芳东[3]等认为,果园生草法可以克服传统果园管理模式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大量消耗及水土流失的弊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从而提高果实产量。
4.2.2 施肥
在化肥应用于果园生产之前,我国果树生产主要依靠农家肥,但随着化肥问世以后,由于其养分含量高、使用方便,果农偏施化学肥料,局部地区已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不足,保水保肥、透水性能下降。近几年在环渤海地区开展树体营养诊断[4]、测土配方施肥[5],以及施肥量与树体发育期关系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实现氮磷钾时代向平衡施肥和精准施肥的过渡。另外甜樱桃叶面施肥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不同种类叶面肥对甜樱桃果实大小及品质影响方面[7]。甜樱桃根系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状态受根际环境变化影响,赵柏霞[8、9]等根据樱桃根际土壤特征筛选出促生菌,发现促生菌可有效改善根际土壤环境。
4.2.3 节水灌溉
目前在环渤海地区大力推广肥水一体化灌溉模式,如滴灌管施肥体系、地面微喷系统、小管出流技术[10]、顶部喷淋系统等。膜下滴灌对樱桃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均能产生影响[11]。利用节水灌溉系统,可以大幅度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同时,将溶解后的肥料近乎等量地输送到甜樱桃根系附近土壤,保证了根系对营养成分的迅速吸收,实现肥料的高效利用。
4.3 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趋势
随着樱桃的大面积发展和栽培方式多样化,樱桃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也出现了诸多变化,过去的防治技术和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急需变革与提升。另外,随着设施栽培的兴起,温湿度和物候期的改变,导致许多病虫的发生规律也发生改变。如在大连、山东等地的温室生产中,灰霉病、褐腐病、二斑叶螨等病虫害的发生呈现加重的趋势;同时由于苗木繁殖混乱,缺少病毒检测系统,也导致病毒病的种类在增加和范围在扩大,如宗晓娟[12]等对山东的‘红灯’‘美早’的检测结果表明,‘红灯’感染率高达88.7%;郑玮[13]等对大连地区甜樱桃中樱桃病毒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检测,结果表明,大连市部分地区甜樱桃病毒病发生情况不容乐观,尤其在‘砂蜜豆’上,旅顺口区的侵染率达40.0%,甘井子区达35.0%。在露地生产中,重茬地种植樱桃导致根癌病的发生,为此肖敏[14]等针对根癌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认为,应尽量避免在重茬地种植樱桃,要选用抗性较强的砧木(如马哈利),栽植前用防抗根癌药剂进行蘸根处理等,可有效降低根癌病的发生。
随着樱桃栽培面积的增加,果蝇的危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导致樱桃产量和品质下降。李俞涛[15]等发现大连果蝇主要是斑翅果蝇;高欢欢[16]等发现山东省樱桃主产区有4种果蝇(斑翅果蝇、黑腹果蝇、海德果蝇和伊米果蝇),其为害程度与种植地区、果实腐烂程度和樱桃的品种均有关系;莱芜和泰安地区果蝇分别有4种和3种,烟台和威海地区则只有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2种。
5 问题与展望
现阶段,甜樱桃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育种工作分散、育种人员少、种质资源匮乏、基础研究薄弱、现代生物分子育种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较少、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等。因而,该地区的甜樱桃育种、栽培技术及今后产业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工作,充分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优越性,以及经济迅速发展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各级育种机构的联系,积极拓展渠道,将优异种质资源引入到育种工作中。除了运用常规杂交育种以外,要积极开展分子育种、芽变选种、胚培养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2)加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环渤海地区自主选育的新品种具有品种适用性强、栽培技术易于掌握的特点,能够充分克服外来品种的“水土不服”,因此要利用多途径、多方法将育种机构选育的新品种、新技术及时送达果农手中。(3)栽培技术方面,科研机构要结合地域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除了在整形修剪方面,更应该在病虫害应急防控、土肥水管理上下功夫,研究配套栽培技术及示范标准化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