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探究
——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
2020-12-10谭林春
谭 林 春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来宾 546100)
2001 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正式成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一个新专业。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和发展,一批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教育学院升格组建成立的地方高师本科院校也开始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逐渐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提升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这是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对该校2015 级—2019 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下文简称《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文本分析,呈现该校在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历程,以期得到更多的思考,促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变革发展。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分析
要对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这个主题进行分析,至少涉及三个层面:一是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二是教育学类专业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三是小学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只有先厘清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的基本内涵及关系,才能对具体一类专业的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有更好的理解。小学教育专业从属于教育学类专业,但又与其他层次、类别的教育学类专业相区别,它必定体现出 “小学” 这一层次的特性。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内涵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这两个概念所涉及的都是教育活动中培养人的质量标准问题,但具体内容又有所差异。在教育活动中的 “目标” 是指对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之后的结果要达到的要求、标准所作的规定或设想。大多数学者认为: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1]“规格” 一词,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是指 “规范、格局” 和 “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 。培养规格在一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学制、学位与学分;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在这里我们主要谈论第二个方面,即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如果把教育活动视作一种生产活动, “培养规格” 则是指教育生产活动的成品的质量标准,即人才质量标准。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都有 “标准” 的意思,两者都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但又有所差异。这个差异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中总的规定,培养规格的制定不仅要服从培养目标的要求,其结果也要旨向培养目标,是为培养目标最终的实现服务。第二,相对来说,培养目标更为宏观,是对人才培养宏观上的标准要求;培养规格更为具体,其标准要求更为详细明确。因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般是先制定 “培养目标” ,而后才是根据 “培养目标” 设置 “培养规格” 。如果把人才培养视作一种产品生产,那么 “培养目标” 便是对产品质量总的规定, “培养规格” 则是产品各个参数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学类专业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2018 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教育学类专业的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有较明确的阐述。教育学类专业主要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教育科学和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教育创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教育及管理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教育学类专业的 “培养规格” 则是在这个目标导向下从 “思想道德” “专业素养” 和 “身心素质” 三个维度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 “专业素养” 方面的要求有七条,着重体现 “教育学类专业” 的特点。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文件中在 “培养目标” 一栏特别指出: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培养定位制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应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应根据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这一方面要求 “培养目标” 应保持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又要求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结合自身定位和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因校而异。
(三)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 “小学教育专业” 进行了释义: “教育学类本科专业之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释义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结合教育部2011 年颁发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文件以 “学生为本” “师德为先” “能力为重” 和 “终身学习” 四个基本理念为先导,从 “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知识” 与 “专业能力” 三个维度出发,围绕13个领域提出了58 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这四项基本理念和58 条具体要求已成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制定的主要依据。
综上分析,小学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是开展小学教师教育的院校面向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要求。这一要求既要符合教育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又要突出体现 “小学教育” 这一层次的特点。虽然《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中,由于各院校的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和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对小学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这一问题仍存在重大的分歧。
二、小学教育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的实践探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前身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 年升格为本科院校。该校拥有60 余年的师范办学传统,享有 “桂中师资摇篮” 的美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中小学教师培养 “十三五” 规划》中明确指出: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3]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大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其中针对该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的定位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小学教师培养过程的效益和最终培养质量,因此构建定位合理、指向明确和具有操作性的小学教师培养目标体系是指导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实践的首要前提[4]。
表1 2015—2019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从表1 可以看出,该校五年来培养目标发生了三次变动,其中2015—2017 年是一样的,2018 年和2019年分别作了调整。相比较而言,三次培养目标的调整体现了该校在小学教育人才培养中不同时期的不断探索,都强调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都旨向培养面向小学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1.2015—2017年的培养目标并没有明确 “学科教学能力” 的要求,也没有提及 “科研能力” 和 “管理能力” 的培养,对人才的定位较为模糊;2.2018 级的培养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培养 “专长于小学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与研究工作” 要求,也涉及到了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比较强调专业化,却没有提及 “职业道德” 和 “专业情怀” 的培养;3.2019 级的培养目标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体现了 “一专多能” 的培养模式,涵盖了职业道德、学科教学、科研和管理四大方面的能力培养,但同时也表现出过于求全而不够明确的特点。
(二)培养规格
该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从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和 “素质结构” 三方面对人才培养规格作了规定。为避免赘述,下文只罗列了该校2015—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规格。
表2 2015—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规格
通过梳理分析,五年来,该校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问题历经多次变动,在2015—2016级的基础上每一年都有调整,具体表现为:2017 级在 “知识结构” 中补充了关于 “政策方针、法律法规” 的要求, “能力结构” 中更加具体到 “普通话二级乙等” “学位英语” “计算机等级” 和 “教师资格证” 等微观层面,同时提出了 “管理和科研” 方面的能力要求;2018 级前三年 “多学科教学” 的知识结构要求调整为 “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 和 “掌握所修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所修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 ,意味着从全科向分向综合的转变;2019 级在 “知识结构” 中首次提出 “信息素养” “国际视野” 和 “外语交流” 三方面的要求,在 “能力结构” 中也首次提出了 “终身学习” “自主学习” 和 “自我发展” 的能力要求。培养规格的频繁变动,一方面是因为 “培养目标” 调整的原因,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该校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认识不够清晰,这两方面都值得反思。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近五年《人才培养方案》中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的比较分析,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规格体系不够科学
在培养目标方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关乎的是小学教育专业到底要 “培养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的先导。目前,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 “全科” “分科” 和 “分向综合” 三种[5],这三种培养模式背后的逻辑起点则是 “人才培养目标” 的定位。该校近五年来,先后探索过 “全科” “分科” ,最后选择了 “分向综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究其培养目标,却没有清晰的阐述体现并 “分向综合” 的特点。以2019 年的培养目标为例(见表1), “除了精通一门学科的教学能力之外,同时能从事多学科的教学” ,这一表述并没有阐述清楚: “精通一门学科” 到底是哪门学科; “从事多学科的教学” 是指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科,还是某几门学科。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学校定位、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就业面向等方面相比一些重点师范大学都有较大的差异,如何体现基于学校定位和区域特点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
在培养规格方面,该校培养规格主要是从 “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 和 “素质结构” 三个维度进行分解,提出各维度的具体要求。但培养规格中 “知识” “能力” 和 “素质” 三者之间逻辑比较混乱。其一,并没有确切地界定好 “知识” “能力” 和 “素质” 三者的内涵,导致在具体表述中出现模糊不清和重复赘述的现象。例如:2019 年培养规格 “知识结构” 中的 “具有国际视野,基本掌握1 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使用外文资料,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这项要求,放在 “知识结构” 的维度中显得有些不合适;放在 “素质结构” 维度中的 “具有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知识和能力” 这项要求,这个要求里既有 “知识” 又有 “能力” ,却放在 “素质结构” 中。其二,人的培养是一个整体, “知识” “能力” 和 “素质” 本身是一个交互融通、相互生成的体系,人为地进行区分在一个人身上 “哪些是知识、哪些是能力、哪些是素质” ,不仅容易把人的培养各方面割裂开来,而且难以对培养规格的各个要求实施有效的评价。其三,五年来,该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的 “素质结构” 几乎没有变动,培养规格中从未提到关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到的 “激励与评价” 和 “沟通与合作” 方面的要求。
(二)区域性不明显,缺少地方特色
“区域性” 是 “地方高师” 办学定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地处广西中部来宾市,是广西中部地区(柳州、来宾和贵港)三市唯一一所本科师范院校, “立足桂中、面向广西、辐射全国” 是该校师范专业服务社会的一个基本定位。广西桂中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整体经济欠发达。以来宾为例,来宾市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5%,具有非常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同时由于经济欠发达,其基础教育也比较薄弱。
如何更好地结合区域特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从本区域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基础教育人才。通过观察该校小学教育专业近五年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对 “服务地方意识” “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 “乡村教育情怀” 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
(三)前瞻性不足,变化过于频繁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预期结果的一种设想和要求,在制定过程中需要有前瞻性。2017年10 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对《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内涵要求: “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清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6]该校近五年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只是立足对学生四年在校期间学习结果的预期,并没有反映 “师范生毕业后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 。即使是在《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已经颁发后的2018 级和2019 级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中也没有涉及这一点。这反映出该校小学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的制定对政策文件分析不够,前瞻性不足。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具有导向作用,一旦确定,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宜随意改动。该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近五年来至少有三次比较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这不仅反映出该校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缺乏严密的论证,也反映出该校关于小学教育专业需要 “培养什么人” 的问题思考得并不十分清晰。
(四)目标规格间衔接不充分,未能完全实现上下关联
培养目标是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旨向,培养规格是对培养目标的细化分解,两者密切相关,是一个体系。具体来说,培养规格是对应相应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也明确要求: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6]但是通过观察该校近五年的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两者之间虽有一定的关联,但仍有较大的出入,未能实现完全对应。例如,2019 级 “培养目标” 中 “具备一定的小学教育管理能力” ,这项目标在 “培养规格” 中并没有相应的具体的描述。 “培养目标” 与 “培养规格” 没有严密的上下关联对应,这就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难以实施有效地教育监测与评价,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四、改进的建议
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统领性作用,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基本取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近五年关于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实践探索,地方高师院校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厘清相关概念,突出关键素养
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首先是要厘清相关概念,分析专业特点。何谓 “目标” ?何谓 “规格” ? “目标” 与 “规格” 之间有何种联系,如何联系? “小学教育” 有何特点与要求?这些问题是制定培养目标与规格时必须思考厘清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再对基础教育教师的素养要求进行分析。具体到小学教育阶段而言,结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7]。其中, “践行师德” 包含 “师德规范” 和 “教育情怀” 两个方面,这是师范生从教的基础要求; “学会教学” 强调的是 “学科素养” 和 “教学能力” ,高中、初中、小学,因为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学段的教师培养的具体要求也是不同的,这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要求; “学会育人” 指的是 “班级指导” 和 “综合育人” ,是对教师在教学基础上更高的要求,这是教师的关键素养,也是师范生培养中的核心所在; “学会发展” 主要包括 “学会反思” 和 “沟通合作” 两点,这是践行终身学习,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要求。综合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应该包含以上四大方面,在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上突出对小学教师教学能力与综合育人能力的培养。
(二)紧扣国家政策,突显区域特色
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中要注意将 “政策性” 与 “区域性” 融合。 “政策性” 是指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时要对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及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充分的政策文本分析,从而进行准确的定位。涉及到小学教育的政策文件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这些政策文件具有纲领性指导作用。此外,还要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教育的相关讲话,如,习近平总书记与北师大师生座谈讲话中谈到的 “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 “区域性” 是指在进行政策文本分析中要注意与学校专业所在的区域相结合,尤其是对于地方高师院校来说, “立足区域,服务地方” 是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时既要对国家层面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和分析,还要结合地方区域教育的要求和需求,如《广西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广西中小学教师培养 “十三五” 规划》《广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并结合桂中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树立扎根地方基础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服务民族教育发展的教育情怀,彰显地方性办学的区域特色。
(三)立足客观现实,预见未来需求
“目标” 一词本身就包含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简单地说, “目标” 是立足现实,基于现实而着眼未来、面向未来的一种预期的设想。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要关注现实性与前瞻性的结合。现实性,具体包括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发展现有水平和生源的基本情况等三个方面。第一,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结合;第二,同一个专业,不同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大差异,这和各高校本身的专业发展水平、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时要基于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现有的水平,包括师资团队、科研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等;第三,生源质量也是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现实因素,学校要对生源质量进行理性的分析,才能制定科学合理可达成的培养目标。前瞻性,指的是目标本身要关注未来,预见未来需求。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不仅要考虑当下社会环境、教育现实的需求,更要思考未来社会发展对小学教育阶段教师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此外,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制定中,学校不仅要考虑学生本科四年学习的结果所能达成的目标与要求,还应考虑师范生毕业后5 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总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定需要立足现实、基于现实,也需要保持前瞻、面向未来。
(四)建立评价体系,联通目标规格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评价体系,其中包含 “课程” “师资” “基础条件” 等方面。在 “培养目标” 和 “培养要求” 中,文件都明确要求: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 ; “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动态的针对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评价反馈体系,不断丰富和更新目标内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务部门应组织力量,依据最新的国家教育政策方针、学校发展的新要求、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学校通过评价体系可以对培养目标与规格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学习达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加强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内在联系,将两者有机融合。
总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传输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价值选择,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先导,具有引领作用。地方高师院校在制定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前期的调研,还要注意结合政策性与区域性,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层次性,各层级之间的逻辑性,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及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