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诊护理路径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影响研究

2020-12-10袁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7期
关键词:急性康复病人

袁慧

(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急诊科,湖南 衡阳)

0 引言

急性脑卒中作为急性脑血管病症的一种类型,具有神经功能局灶性丧失、病情发展速度很快等临床特点,且该疾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2]。临床研究发现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3]。而目前针对脑卒中的护理研究多数是以集中于生命体征的监测与并发症的预防、以被动型护理为主[4]。护理路径的目标是通过流程化护理干预对策,增强医患双方的自信心,提高应对能力,减少疾病带来的困惑,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对在治疗老年急性脑卒中病人心律失常疾病中使用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6年8月到2019年2月由本院接收并医治的122 例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我国脑血管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经过MRI 或CT 检查证实;患者年龄≥60 岁;在干预过程中无任何患者死亡;心电图检查确认为心律失常;年龄30-80 岁;首次发生脑卒中;知情同意本研究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伴有严重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有癫痫病史;孕期妇女或者妊娠期妇女;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平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主要为生命体征的监测、解答患者疑问、告知疾病的注意事项、督促患者功能锻炼等。

治疗组实施护理路径干预,主要包括行为干预、认知干预和心理干预等三合一护理干预,病人从入院开始就有护理人员实施执行干预方案,一次干预时间为30min,一周进行2至3 次干预,到出院停止。(1)认知干预:与患者展开积极交流,寻找哪些因素引起患者负性障碍,消除不良因素,树立正确认知,按照目前的医疗条件及康复训练模式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残疾程度,减少或消除互相障碍情绪;积极讲解各种治疗的必要性,不断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恐慌心理。(2)行为干预:积极采用生理反馈型放松训练系统,指导鼓励患者主动完成自己能够或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相关任务,学会放松身心;指导患者完成进行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病人将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可以发放小礼物对他们进行奖励,使他们有积极性进行康复锻炼。(3)心理干预:通过社会支持干预,让病人了解到自己在社会及家庭中的重要责任,使病人具有克服疾病、完全康复的信心,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患者家属同时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患者错误的观念进行纠正。两组干预观察周期为30d。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根据《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与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判定,包括痊愈、显效、有效与无效四个级别,(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有效率,在干预后进行评定。焦虑与抑郁评定: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评定量表(SDS)和焦虑评定量表(SAS)来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得分高的病人也就具有越严重的心理焦虑和抑郁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所有患者在干预前后进行ADL评定。护理满意度:总分为0-100 分评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方法

分析数据时使用SPSS 14.0 应用软件,P<0.05 表明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干预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对比(n)

2.2 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都明显低于干预前,干预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n) SDS t P SAS t P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治疗组 61 62.32±7.67 31.32±6.41 19.113 <0.05 62.44±10.45 33.68±10.31 14.298 <0.05对照组 61 62.12±7.97 39.76±7.17 13.156 <0.05 62.43±10.31 42.91±10.44 6.091 <0.05 t 0.189 5.292 0.009 8.113 P>0.05 <0.05 >0.05 <0.05

2.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都明显高于干预前,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s)

表4 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分,±s)

组别 例数(n) 干预前 干预后 t P治疗组 61 42.14±2.46 85.67±2.4114.299 <0.05对照组 61 42.11±3.14 72.11±2.18 8.113 <0.05 t 0.078 6.498 P>0.05 <0.05

2.4 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4.33±5.35 分 和88.24±5.33 分,治 疗 组 明 显 高 于 对 照组(t=6.498,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再加上老年人口的数量持续增长,急性脑卒中逐渐成为中老年人群体的多发病与常见病[5]。如今,医学技术飞速发展,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然而脑卒中的并发症状越来越多。急性脑卒中可引起全身脏器功能改变,对于心脏功能也有明显影响。现代研究表明脑可对心脏活动调节发生紊乱,特别是应急时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对心脏可起直接毒害作用;同时脑卒中颅内压升高,加重心脏后负荷,导致心律失常[6]。

在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心律失常的干预中,除了要对病情进行对症干预外,也需要加强护理配合。并且急性脑卒中合并心律失常也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干预[7]。

本研究采用的急诊护理路径由三种护理体系构成,有关资料显示抑郁心理可以得到认知治疗的有效缓解,同时复发率也会得到有效控制,脑卒中抑郁病人接收治疗后的社交水平也能得到显著改善[8]。并且急诊护理路径的基础原则是心理与机体辩证统一,对自身疾病树立正确认知,坦诚面对自身问题,提升认知能力,增强心理素质;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加快机体康复[9]。本研究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干预后的有效率分别为82.0%和93.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是行为干预使病人对自己的身心活动进行有意识地调控,从而使神经抑制得到缓解,提高脑补的兴奋度,促进患者的预后康复。

焦虑、抑郁是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心律失常中的常见并发症,躯体疾病病情会因为抑郁和焦虑变得更加严重,病人也不会更好地自主调节慢性疾病的心理情绪,均不利于急性脑卒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恢复[10]。对患者实施合理的干预能够使病人对病症的不正确认知得到修正,使他们具备正确地心态面对疾病,从而调节患者的生理功能而达到心理、生理的放松[11]。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干预前,干预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急诊护理路径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大部分患有老年急性脑卒中,同时出现心律失常的病人,都会出现残疾的情况,严重时病人无法具备生活自理的能力,因此护理干预的强度要有所提高[12-13]。在护理路径中的行为干预中,能通过反复训练,使大脑受到刺激有更多新的营养产生,同时提高蛋白物质的含量,这就能对脑补皮质层的活动机能起到刺激与改善的作用,提高与改进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与反应性,为日常生活能力的功能恢复打下良好基础[14-15]。而认知功能干预能通过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的反馈来调整其认知模式,有助于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本研究表明急诊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总之,急诊护理路径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能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治疗疗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猜你喜欢

急性康复病人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急性心包炎1例
谁是病人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
按摩治疗儿童急性颈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