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寿山石雕技艺传承与高校教学实践初探

2020-12-10吴绍平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石雕

吴绍平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 福清,350300)

福建寿山石雕工艺传统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已有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寿山石雕初始于南朝,唐宋时期已渐兴起,并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寿山石雕刻艺术家历代以来一直在探索广泛的雕刻题材和内容丰富的雕刻技法。“2006年,寿山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1]

一、悠久漫长的发展历史

寿山石雕的起源因考古的发现和鉴证而逐步向前推进。目前有证可考的寿山石雕文物最早出土于一千五百年前的南朝,其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在唐朝时期,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寿山石雕艺术得以快速发展;宋朝时期寿山石雕技艺已经趋于成熟,涌现了大批专业、非专业的石雕队伍,该时期也出现了寿山石矿的开采文献记载;元代时,因寿山石与印章的结合,让寿山石雕备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与偏爱,推动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寿山石的文化价值累积。

明清时期是寿山石雕艺术发展的繁荣兴盛时期。康熙年间名匠叠出,杨玉璇、周尚均这两位名家皆是个中翘楚。杨玉璇雕刻作品雄遒大气,构思取巧;周尚均作品刻石擅钮雕,其所作兽钮手法夸张,刀法古朴,精湛富美。继杨玉璇、周尚均之后,董沧门、奕天、妙巷鉴等又学习继承了石雕刻艺术传统,在当时也颇具声名。到同治、光绪年间,福州潘玉茂、林谦培二人继承发扬了前代雕刻大师的技艺,收徒授艺,自成一派,经过世代传袭和发展,最后形成了“西门”“东门”两个艺术风格不同的流派。

21世纪以来,福建寿山石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美好的产业前景。2002年,寿山石被评为中国“国石”;2003年,福建省政府确定“寿山石文化”为福建省“六大文化品牌”之一;“2006年,寿山石雕刻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寿山石工艺品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自此,寿山石雕市场持续规模扩大,寿山石雕成为福州发展旅游的文化名片,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剧增。但与此同时,寿山石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如寿山乡资源渐趋匮乏、雕刻艺术家重材轻质、石雕刻产品粗制滥造,以及传承人才培养因循守旧,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为当下寿山石雕艺术如何健康持续地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因材施艺”“巧取俏色”是寿山石雕创作的两大原则。在传统的寿山石艺术中,认为寿山石雕其实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成果,在雕刻时会尽力凸显石头本身的质感,并辅以恰当的题材,施以寿山石雕的多种技艺。这让传统的老艺人们在追求技艺精湛的同时,也在追求石材的完美,在雕刻时也会刻意将石头的缺陷处理掉。但真正的艺术应该是“石无贵贱”,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提升创新,不拘泥于石质、石材,在创造雕刻艺术上下真功夫。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是业界优秀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摆脱了社会对寿山石雕艺术的传统固有认知。“寿山石精品石材稀缺且昂贵,他独辟蹊径地选择老岭石、焓红石等质地一般的石料进行创作,开辟独属自己的寿山石雕美学符号。”[2]80冲破了“唯材料论”的桎梏,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石雕作品,在美学谱系上自觉续接传统文化的美学脉象,以刀为笔,工写结合,跳出夏荷的圆润美满意象,蓿力表现凋敝残败的秋荷,营造别具意蕴的审美意境。

在其系列作品《荷塘细语》《秋塘鸣虫》《独立秋塘》中,残叶微卷犹坚挺,瘪枝疏黄却又立,“表现出荷虽残而不败、虽枯而不朽的傲然气质,可以说改写了传统寿山石雕一如既往的清丽壮阔的风格,改变了人们对寿山石雕的固有认识,赋予寿山石更具视觉张力的隽永和沧桑感,其完全彰显创作者过人的艺术胆识和远见,更有力体现了陈礼忠‘志归完璞’的艺术理想和‘石尽其美’的创新精神。”[2]81他的作品突破传统工艺的“陈旧感”,实现与当代审美意识的对接。

二、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更迭

师徒制是最传统的技艺传授方式,也是传统寿山石雕技艺最原始普遍的传承方式,通常分为两种:其一,徒弟在师傅门下学习手艺,师傅传授手艺,徒弟免费为师傅工作,待2—3年学徒期满后独立谋生;其二,师徒关系如同父子,师傅不仅要传授手艺,还承担着父亲的责任,而徒弟待老师像父亲一样尊敬。不管是哪种传承方式,在知识和通讯落后的年代,学徒的知识、技艺几乎全部来自于师傅,少有其他门类的知识与理念介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少有突破。

改革开放后,寿山石雕传承虽仍以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为主,但在国家义务教育的号召之下,手工艺人所能接触的知识讯息来源更加广泛,除拜师学艺外,进入学院进修,或通过各类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亦丰富了求艺者的学习方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数的创意思路,极大拓展了作品表现的可能性。

陈礼忠师承冯久和大师,擅长雕刻花卉、翎毛、动物、山水,尤其精于鹰禽、荷蟹。他拜师学艺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风气日渐包容开放。除了跟随师父学习寿山石传统雕刻技艺外,有机会进入学院学习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同时还受传统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技法与美学意境的影响,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描摹和对生命的感悟思想融入寿山石雕中,独创富有个人雕刻语言的秋荷残荷系列作品,饱获各界赞誉。

观其代表作品《独立秋塘》,深秋荷枯叶黄却依然挺立,荷叶残破却用线弧美,似不畏寒风劲吹,亦未显凄凉萎顿,而透露残而不败、枯而不朽的精神气韵,茎杆上伫立机警的翠鸟,凭添动态生机,更具有自得悠然之深刻意味。黄枯茎梗刚劲有力,残破叶盖筋脉伸张,视觉张弛富有力度,傲孤独予荒寒野性的意境,是一种成熟、沉淀且饱含内蓄之美。“残荷枯而不朽,正好可以反映中华五千年的人文风骨。”从残荷败落的外在风致,到积淀深厚的内在意蕴,再到深层寓意的意象提炼,作品所表现出这一系列的美学感悟,已经完整而清晰地构织出一种属于创作者关于残荷的美学思想,显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和深层意蕴。[3]36

“除了残荷意象,陈礼忠的秋荷系列还别出心裁地融入充满巧思和灵动生趣的点缀,使作品整体呈现更丰富多元,其表达的层次意境,堪称点睛之笔。以残荷为依托或背景,经由巧妙地构思和恰到好处的点缀,表现出另一种出人意料的美。如《留得枯荷听雨声》借用古诗表现意境,秋荷静立之中期待甘霖降落,将声音元素引人,并伴有两只翠鸟相视对望,意趣盎然;《荷塘细语》《稻香蟹肥》利用美丽鸟禽的呢喃对语和稻穗低垂秋蟹漫爬的映衬点缀,有效化解了萧瑟秋意,呈现出自然生机与丰收喜悦;《暗香》《荷趣满塘》以荷下藏匿的觅食禽鸟和塘蟹。”[3]37静与动、萧瑟与跳跃、冷寂与热闹之间的鲜明对比,用以喻示秋荷下的生灵生机与自然深意。

陈礼忠根据自己的从艺经历,在传承授艺方面,对于徒弟的成长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除寿山石雕刻技艺之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美学修养、造型设计及创新思维的基础。故而在传授过程中,陈礼忠从不刻板地限制要求徒弟们的题材创作,更加注重的是造型空间的构建和雕刻技艺的传授。

在当代,寿山石手工艺者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职业,而不再是被家族或是生活的压力下所必须选择的唯一出路。新一辈的寿山石雕刻者的传承方式较上一辈的艺术家们多有改变,虽依旧沿袭传统的师徒制,更多的是像好友或是合作伙伴一样相处。青年艺术家们大都是接受过学校教育,在毕业后循其兴趣选择从事寿山石行业,但当代创作有着无限的可能性,除寿山石外,还有其他更多更广泛的选择,这也严重影响着寿山石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故而将寿山石雕技艺纳入高校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之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继往开来的传承与开拓

“人才的培养,自古以来就受到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而到了近现代,这种影响尤为凸显,社会经济结构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对人才的需求由掌握机械的硬技术转向智能的软技术。”[4]高校教育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高校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专业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接轨。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国内文化发展的时代趋势,非遗工艺传承的重要作用也日趋凸显。在高校工艺美术教学中,对于非遗传承不能以一概全,完全趋同于传统工艺师徒授受方式。在此情况下,“整体培养,重点培育”,即成为培育工艺美术行业应用型人才与寿山石雕刻优秀人才并举的教学举措。非遗技艺的传承,是技艺传承,更是文化传承,本科应用型教育在技艺实践过程先从文化脉络上启发学生对文化寻根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开展一系列实践,锻炼培育优选出传承人才种子,是非遗传承优化技艺人才土壤的首要一步。

传统工艺师徒授受方式有着很好的集中实践作用,以此为切入点在校内设立“课堂+工场+工作室+行业实训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工艺美术实践基地、现代手工艺实践基地、工艺美术国家大师工作室、工艺美术名师展馆等教学实践环境建设,把理论教学和实景情境相结合,把实验教学和实训工场相结合,使得工艺理论教学更具丰富性、生动性,也使实践教学过程规范又灵活,创建比较完整的工艺美术创新人才实践模式。工艺美术技艺传承的短板最突出的是人才培育创新力薄弱和教学实践中的广而不专问题,连通课堂实验与实践专业化的断点,形成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反复求证,启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在理解中获得解放,并形成实践结果,是优化非遗技艺传承的有力手段。

寿山石雕作为工艺美术富有特色的品类,富含福建闽东南地区特有的文化韵味。以寿山石雕为重心的工艺美术传承教育,既要注重传统技艺传承,更要着眼于体现时代文化的创新,高校众多专业便为传统工艺传承提供了创新条件。以项目化带动专业之间的实践互动,建立多元化融合式教学模块,以此推动寿山石雕传统工艺在造型、雕刻技法、雕刻工艺、材料分析等环节中获得新思路、新意象。活化工艺美术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运用,助力工艺美术行业的繁荣发展。

时代需要文化滋养,在稍纵即逝的文化记忆里,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也为留有历史印迹写下新的篇章。寿山石雕的文化特征与高校工艺美术专业教育并举融合,是寿山石雕刻技艺再造高峰的又一有力途径。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石雕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寿山石雕刻的艺术性研究
不灭的初心(节选)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兽医也能做“御医”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