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埋豆促进剖宫产术后肠功能恢复的护理效果分析
2020-12-10贾冬艳
贾冬艳
(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妇产科,江苏 徐州 221100)
近年随着我国二胎政策开放,剖宫产的几率逐年增大。术后腹腔内压力瞬时下降,肌肉张力降低,加上麻药的刺激、操作创伤的影响下,术后短期内患者的肠蠕动减缓,肛门自动排气能力下降,膈肌上升后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易导致腹胀、呼吸障碍[1]。早期床上活动、尽早进食、营养供给虽可部分改善胃肠道但效果较缓慢。基于此,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的52例剖宫产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探讨耳穴埋豆对剖宫产患者的肠功能改善情况,规整、详述见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52例,入院时按顺序编号,计算机“随机”分成2组,即26例/组。对照组中,年龄[21,39](均龄:28.38±4.25)岁;孕周区间[36,41](均周:38.15±0.80)周;初产妇/经产妇=17/9例。观察组中,年龄[22,40](均龄:28.53±4.11)岁;孕周区间[36,42](均周:38.03±0.76)周;初产妇/经产妇=16/10例。入选标准:①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者;②意识清晰、无精神障碍者;③了解本研究且签订知情书者。排除标准:①不愿意配合本次试验者;②合并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者该研究已获取我院伦理会批准,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抗感染、对症治疗,实施心电监测,6 h内禁饮禁食,6h后开始翻身,进适量米汤、温水等;待肠功能恢复进半流质食物粥、面条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产后2 h进行耳穴埋豆:选色泽较晦暗的侧耳,取大肠、小肠、胃、皮质下、盆腔、内分泌、肛门、三焦等穴位,75%酒精常规消毒,选择光滑、饱满之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在0.8*0.8 cm2的胶布中,镊子固定于耳穴,贴紧、按压约30次至局部有酸麻、胀痛、发热感为止,即“得气”。每3 h按压1次,每穴0.5~1 min/次,力度逐渐加强。医护人员按时查房督促产妇完成按压操作,每次埋籽维持3~5 d。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产后肠功能(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恢复、排便恢复)恢复及并发症(腹胀、腹痛、嗳气、肠粘连)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获取的数据用SPSS24.0软件计算,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s”呈现,依次行“x2”和“t”检验;当P于(0,0.05)内时差异有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情况
观察组产后首次肠鸣音、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对(±s,min)
组名 n 肠鸣音恢复 肛门排气恢复 排便恢复对照组 26 21.17±3.08 48.02±5.48 54.91±5.05观察组 26 13.22±3.17 30.55±4.47 41.36±4.30 t-9.172 12.596 10.417 P-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发生腹胀2例(15.38%)、腹痛1例(7.69%)、嗳气1例(7.69%),共发生4例(15.38%) ;观察组中腹胀1例(7.69%)、腹痛1例(3.85%),共2例(7.69%),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中医将肠功能紊乱纳入“腹胀”、“腹痛”、“关格”的范畴,与脾升胃降、胃气不降、腑气不畅有关,因此主要以通腑行气为治疗途径[2]。耳穴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最早《内经》道“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指出耳穴与全身的经络相通,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功效[3]。
人体的耳廓中有较多血管,是很多重要器官的反射区,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或者反射点,实现胃肠功能调节的作用[4]。盆腔、子宫穴均可刺激子宫的收缩和复旧;皮质下可调节大脑皮质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起镇静、安神作用;胃大肠、三焦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内分泌穴直接调节肠道功能。耳穴埋籽具有通经络、匡正祛邪、调理脾胃、清热解毒的作用,且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可行性强、安全系数高等优点[5]。从实验数据可知,观察组肠道蠕动、排气、排便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54%(3/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62%(9/26)(P<0.05)。
综上,利用耳穴埋豆进行剖宫产术后干预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建议常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