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与关外:吴大澂未刊家书简释*
2020-12-10李文君
李文君
(故宫博物院 故宫学研究所,北京 100009)
故宫博物院藏有吴大澂致其兄吴大根家书16通,系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收购,此前未公开刊布。现以书写年代为序,将其整理发布,并进行简单考释,以惠学林。
一、信札寄收人介绍
寄信人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本名大淳,因避同治帝载淳名讳,改为大澂,字止敬,号清卿,又号愙斋。同治七年(1868)进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陕甘学政、河南河北道、广东巡抚、河东河道总督、湖南巡抚。吴氏一生致力于古器物的鉴藏与研究,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者。
吴大澂曾先后两次在吉林任职。第一次是光绪六年(1880)到九年(1883),吴大澂出任吉林三边地区(三姓、宁古塔、珲春三副都统辖区)的防务督办。光绪六年正月,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河南河北道吴大澂被赏三品卿衔,派往吉林,随将军铭安帮办边防事宜。在吉林,吴大澂常驻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主要负责督办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宁古塔、珲春等处的移民垦边及对俄防务。光绪七年(1881)八月,补授为太仆寺卿。光绪九年九月,因中法战争爆发,吴大澂被调回天津,帮助李鸿章协防北洋。第二次是光绪十二年(1886),他赴珲春与俄国勘界,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故宫博物院所藏吴氏家书,主要作于吴大澂第一次任职吉林及协防北洋期间。
吴大澂共兄弟三人,收信人吴大根是其长兄。吴大根(1833—1899),字培卿,号澹人,咸丰三年(1853)中秀才,后再未参加乡试。因两个弟弟在外任职,他便留在苏州老家照顾吴母。三弟吴大衡(1838—1896),字正之,号谊卿,又号运斋,过继给三叔吴滨为嗣子,光绪三年(1877)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直隶补用道。
关于吴大澂的家书,目前已知的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由其孙吴湖帆收藏并装订的《愙斋家书》4大册,现藏于上海图书馆[1]246,顾廷龙先生编撰《吴愙斋年谱》时曾以此为参考,2019年由李军先生整理公开出版;二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部分吴氏家书,白谦慎先生在《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一书中曾予以引用。两馆之外,近年吴氏家书也零星出现于某些拍卖会上,如2019年现身的吴大澂致吴大根家书4通。[2]此外,就数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16通家书最为集中了。
二、家书考释
1.前函书就未封,十五日又接八月十八日手书,系津海关道署十月初二日所发,不知因何迟滞。前拟令春叔至珲春带队,鼎帅欲留省中帮带马队。春叔之意,因伯相世兄有喜事,暂回天津。渠知此间局面未必能久,大约不复来吉矣。濒行赠以六十金,其家用暂为代付,如明年力有不逮,再为停止。雨香嘱撰碑记,月内即寄去,恐轮船将停,不能如从前之速达,仍由津道交华洋书信馆,或不甚迟。缉庭亦于初六日旋省矣。弟大澂又泐。十月十六日。
此信于光绪六年(1880)十月十六日作于吉林,《吴愙斋年谱》本日有“写家信”的记录。[3]153从信件开头“前函书就未封”及结尾的“弟大澂又泐”来看,这应该是信件正文(前函)的补充部分。现信件正文已无存,只余此补充部分。本年五月十七日,吴大澂到达吉林省城上任;七月初十日,经松花江水路赴三姓,勘察垦荒及边防事宜,七月廿三日到达;九月三十日,经旱路返回吉林省城。春叔,吴大澂族叔吴立镐,号春亭,以幕员身份跟随吴氏出关,因前景不理想,又折回天津。伯相世兄,吴立镐之子。鼎帅,指吉林将军铭安(1928—1911),字鼎臣,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咸丰六年(1856)进士。雨香,苏州隆庆庵主持。华洋书信馆,光绪四年(1878)由海关试办的邮政公司,总部设在天津,光绪八年(1882)底歇业。缉庭,指顾肇熙,字皞民,又号铜井,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三年(1864)与吴大澂一起中举,经李鸿章保举,以直隶候补道员的身份,随吴氏赴吉林帮办防务。光绪八年至十一年(1885),担任吉林分巡道。[4]在吉期间,撰有《吉林日记》。[5]光绪六年六月二十日,顾肇熙与德凤占被将军铭安派往三姓,办理在松花江上设立水关事宜。十月初七日,“皞民从三姓归,夜谈良久而去”[3]152。
2.大兄大人如晤:正月十七日,得腊月十八日所发手书,藉悉一切。俄官廓米萨尔来文,知和约已定,边防不甚紧要,日盼寄谕到来,如何布置,方可遵办。弟请假一月,廿八日即满,日内尚无明文,拟再续假二十日,俟二月中旬再请回籍就医,当可仰邀俞允也。入春以来,杜门谢客,惟日读两汉书,藉以消遣而已。三叔家传,拟就一稿,恐遗漏尚多,望交郋亭阅之,有不妥处,即嘱删改,再行付梓。念劬处垫款,拟再还四百金。二月初有领饷委员进京,当交京庄划寄。兹有复念劬一书,乞阅后寄申。自揣此数年中,官运蹭蹬,未必即能宽裕,家用少亏,将来不难料理。春叔决计不来,亦甚见几。缉庭在此,上下相孚,外间颇有公正之名,遇事用心,亦不致随波逐流,他日可胜藩臬之任,究竟与香涛、幼樵相处日久,见地固自不凡,不可与俗吏同日语也。庄田所入,可资族中婚嫁丧葬,后来逐渐扩充,易于为力。观音山坟地,约费若干,便中示及。陈氏妾尚可教训,殊以为慰,若辈不可令有小家数,略知大体便好。手泐敬问加餐。弟大澂顿首。正月廿六日。
此信于光绪七年(1881)正月廿六日作于吉林,主要谈及自己在吉近况。廓米萨尔,俄语界务官、边境管理官之意。光绪六年底,吴氏亲自到珲春实地勘察,为与俄国谈判作准备。三叔,指吴滨,字守约。郋亭,指汪鸣銮,吴大澂姨表弟,娶吴大澂之妹为妻,吴妹过世之后,又续娶吴滨之女为妻。此时吴大根在苏州编写吴氏族谱,故吴大澂为族谱作吴滨的传记。念劬,指王叔蕃,苏州东山人,常年在上海阜康银号及招商局任职。[6]190王叔蕃深受吴大澂信任,吴氏外任期间,向家乡苏州汇款及购物,亦多由王叔蕃经手。领饷委员,指吉林派往京城向户部领取吉军粮饷的代表,每季度进京领饷一次。香涛,指张之洞,幼樵,指张佩纶,是清流派的代表人物,均与顾肇熙交好。庄田,指吴氏义庄的田地,共有田千亩,其中由吴大澂兄弟出资购七百亩,其族叔祖纪兰公购三百亩。[7]208观音山,也称支硎山,在苏州城西,吴家祖茔在此。[7]185吴大澂原配陆氏夫人,生女儿3人及子吴本孝。吴本孝,字凤林,生于同治九年(1870)九月初九日,光绪四年八月二十八日殇。光绪五年(1879)正月,吴大澂纳妾陈氏,后陈氏连举3女,并未产子,吴大澂晚年以吴大根之孙吴翼燕为嗣孙。
3.大兄大人尊前:正月廿六日曾泐一缄,由津转寄,计早达览。兹有李秋亭令弟回南之便,寄去貂皮八张,虎睛一对,交念劬转寄,乞即收存。去冬珲春营勇打得一虎,因将虎睛取出,用蜜养之,当不甚干,未知有何用处。全虎骨一副,因不易带,未能寄上也。貂皮每张合银四两,须两张作袖一只,不甚合算,帽沿只用一张。因南中整貂不多见,聊备送礼之用。近觅得老山参四枝,恐携带不便,装在茶叶瓶内,可请母亲自用之,每交节令,煎服一枝,必甚有益。价不甚昂,亦不必可惜也。弟于二月朔续假二十日,近奉寄谕,责成甚重,指明防务及地方事宜,恐一时不得脱身耳。手泐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二月十九日。
此信于光绪七年(1881)二月十九日作于吉林,主要谈及寄回苏州的关外方物。吴氏到吉林后,将东北特产貂皮、虎睛、老山参寄回苏州。秋亭,指李金镛(1835—1890),江苏无锡人,当时在吉林负责珲春一地的招垦与防务,后到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吴大澂到吉林后,主抓垦务与练兵,并亲自招抚韩边外,颇获各方好评,相比之下,吉林将军铭安显得政绩平平,因而引发铭安不满。吴大澂为避嫌,在光绪六年(1880)底请假一月,光绪七年二月,又以“坠马伤腰,左腰酸疼”为由续假20日,并拟在50天假满后请假回苏州省亲、就医。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朝廷下旨,明确铭安与吴大澂的职权范围,要求二人“尤宜事事和衷,不准稍存意见”[8]。接奉此旨,吴氏职责名分已定,假满之后,打消回乡念头,启程赶赴宁古塔,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
4.大兄大人尊前:顷接立夏日手书,系津道四月十六日所发,近来排递亦不甚速,惟李相官封较捷,亦须十余日始达也。前寄参枝,系托山中人代觅,此间亦可遇而不可求,其次者即系移种,亦有数十年物,然究不如真老山矣。闻母亲大人肝气时发,深为悬念,此症系虚中之实,既不宜补,又不宜消,似须平日服平肝养阴之药,渐渐调理,当可见效。吾吴近无名医,用药不当,反受其病。老年人气分不足,似不宜用重剂,大消则伤气,大补亦助火,此中最难斟酌也。弟身膺艰巨,不获乞假一行,私衷耿耿,不免望白云而思亲舍,得一家书,寸心稍慰。母亲之意,拟令小妾暂缓北行,或俟秋凉再定行止可耳。陕甘学政时所领敕书,久存鹤巢处,丁丑到京后,亦未提及,不知曾否代缴,当作书询之。观音山之地陆续兴修,亦可略筹闲款,以备缓急。此次弟奏请支领公费,每月六百金,实因部拨之款,领费甚大,每百扣去二两,尚有报销费,每百留出八钱(吉章半年一销,可免日后纠葛),所剩平余无几,与他处军事不同,不能不另筹费用也。家中月费,仍按月寄百二十金,如有盈余,陆续另寄,惟不能凑集巨款。盖公费即以充公用,必当广集人才,以资指臂之助。胡文忠荐贤满天下,率为国家收得人之效,此大臣以人事君之义,弟当以文忠为法,转访周咨,思贤如渴,他日必有明效也。手复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端午日。
此信于光绪七年五月初五日作于吉林,主要谈及吉林财务情况。鹤巢,指许玉瑑,原名赓飏,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同治三年(1864)与吴氏一起中举,曾任内阁中书、刑部郎中等职。户部所拨公费,每百两要扣除二两八钱的领费与报销费用,陋规相沿成习,竟无法更改。胡文忠公,指胡林翼,他任湖北巡抚时,能从大局出发,赏识人才,并超越地域之见,用湖北粮饷资助湖南曾国藩的湘军。吴氏于当代名人,最倾慕胡林翼,他早年曾每日读《胡文忠公集》,还将胡林翼之父胡达源所撰的《弟子箴言》重新刊刻。[9]吴大澂在任湖南巡抚时,曾赴益阳亲谒胡文忠公祠,并作诗称赞胡林翼是“天下为家公一人”[7]92。
5.大兄大人尊前:五月十八日曾寄一书,交秋亭之子带去,未知何时可到?旋于廿四日接初七日手书,知陈氏妾已定期北来,即遣车夫带车一辆,于廿五日前赴营口守候,并派巡捕戈什八名同往,六月初六七日当可赶到矣。昨日又接十四日寄函,并知振之同行,至以为慰。弟奏请设立机器局,如蒙俞允,须俟调员到吉,布置一切,方可出省巡阅防军。约计闰七月间,必当前赴宁古塔。珲、塔、姓三处屯垦,均已派员经理。李秋亭赴珲春,必有作为;汪子仁往三姓,亦极稳当,皆可深得民心;惟塔城委一旗员经理,亦颇有才,未知其操守如何。现约常州同乡潘振声孝廉(民表)来吉,将来拟令专办宁古塔招垦事宜,振声以办赈得名,慈祥恺悌之怀,粹然儒者,必可造就一循吏也。珲、塔两城副都统,即统靖边各营,归弟节制,本极相得。三姓副都统长润生,系醇邸之亲舅,绝无贵戚气象,亦称莫逆交。同官契洽,自然联络一气,差可喜耳!此次领饷委员进京,嘱其由京汇去千金,先归念劬垫款,以后自可源源接济。陈氏妾所用盘费,亦由念劬划还。手复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六月初五日。
此信于光绪七年(1881)六月初五日作于吉林,主要述及吉林三边官场情形。振之,指陆保善,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曾任天津知县王炳燮的账房,是吴大澂的“至戚”[6]60,极有可能是陆夫人的兄弟。此次陆保善以直隶候补知县的身份入吴幕,护送吴大澂侧室陈氏北来之后,专门负责吉林机器局财务支发。
光绪六年(1880),李鸿章提议在松花江畔的三姓设厂造船,后因拟请的负责人广东道员温子绍不愿北上吉林,遂作罢。光绪七年五月廿二日,吴大澂与吉林将军铭安联名上书,正式建议在吉林省城创设机器局,并在三姓、宁古塔、珲春等处构筑炮台,防止俄国舰船。六月初一日,获旨允准。[10]同时,吴大澂请求从天津制造局调王德均、从江南制造局调徐华封、从福建船政局调游学诗北上。这三人均因吉林偏远寒冷,清苦异常,不愿赴任。最后,吴大澂选择从天津机器局请宋春鳌(渤生)来主持吉林机器局。[11]此时吴大澂主要负责宁古塔、三姓、珲春等处的移民垦边及对俄防务,他委任李金镛负责珲春垦务,汪子仁负责三姓垦务,旗人某某负责宁古塔垦务。潘民表,字振声,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以办理赈务知名。吴氏拟调其来吉,但潘氏因故未赴任,后任陕西道员。长润生,指长麟,满洲正黄旗人,乌雅氏,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之弟,醇亲王奕讠睘舅父,光绪元年(1875)授吉林三姓副都统。吴氏与长麟相处极为融洽,光绪六年九月初一日,吴大澂曾进(三姓)城祝长润生都护夫人寿。[3]149
6.大兄大人如晤:六月三十日,陈氏妾到吉,带来宗谱一部,并奉五月十九日手书,藉悉种种。今日又接六月十四日寄缄,知前寄虎骨膏等物,均已达到矣。此次陈氏北来,为日虽迟,水路日多,尚不辛苦。自营口至开原,小船可通,由开至吉,不过五百余里,雨水较多,故十日而始达。振之身子甚健,出门在外,尤可养身,将来弟赴宁古塔,即留振之在寓照料一切,家眷在省,可免跋涉之劳。弟于腊月初亦必旋省,省中设立机器局,不能不兼顾。未必久驻宁古塔,大约半年驻塔,半年在省可也。机器局经费,每年得十万金,亦不为少,规模略小,将来可逐渐扩充。炮台所需,可于兵饷项下每年匀出一二万金,亦可次第兴筑,不致竭蹶也。家谱刻印甚精,三年心血,成此巨观,亦家政中一要务。各房坟图,以多刻为贵。念劬处转运,专管汇兑,至机器枪炮,均已托王筱云(天津机局总办),较为简捷,念劬于此事不甚详细耳。左相创办新疆军务,局面开阔,而讲求军火不如合肥之细密,不加考究,实不知此中之底细也。丁乃文在金陵与同事不甚融洽,或议其有脾气,其操守如何,究未可知。边徼苦寒,无人可用,求才更非易易也。手复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七月初四日。
此信于光绪七年七月初四日作于吉林,主要讲创办吉林机器局之事。吉林机器局所购机器与物料,均需从海路运至营口码头,再改由马车运抵吉林。为此,专门设置营口转运局,负责物品转运。陈氏由陆保善护送,从海路北上,自营口换乘小船,顺辽河而上,到开原改换陆路,抵达吉林。陈氏所携家谱,即吴大根等新编成的《皋庑吴氏家乘》,吴氏认为其“刻印甚精”,亦是“巨观”。此前,光绪五年(1879)在致其兄的家书中,吴大澂建议:“(家谱)将来付梓后校对错字最为紧要,可属俊卿(吴大彬)、润之(吴大渥)互相参酌,须校两三遍,舛误或可略少也。”[1]229经朝廷批准,吉林机器局经费每年十万两。除请宋春鳌在吉林修建厂房、招募人员外,因王叔蕃对机器设备之事“不甚详细”,吴大澂托天津机器局的王德均(筱云)负责采购外洋设备材料。因是家信,无所避忌,故直言左宗棠虽然格局大,但对武器更新换代关注不够,不如李鸿章重视西方军事技术的进步。丁乃文,字友云,江苏候补知县,精西学,撰有《炮法举隅》一书。吴大澂仿照江南制造局等开设附属学校之例,决定在吉林机器局附设表正书院。书院设在机器制造局东偏隙地,共有房屋26间,丁乃文任总教习,由吉林府学教授衙门送满汉生童30余名,学习算法、机器、制造与测量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12]丁乃文有才华有经验,但个性张扬。为此,李鸿章向吴大澂建议:“丁乃文昨过此东去,其人略知算法、机器,颇有师心自用之病,幸翁意驱遣,勿为所蒙。”[13]吴大澂也认为丁乃文“有才而不甚稳重,奏调来吉,拟令专司矿务或教习旗童算学测量等事,机厂事宜由渤生兄一手经理,可不掣肘”[6]192。
7.大兄大人尊前:正月初七、十六两次寄书,计均达到。弟因防军分布宁、姓、珲三处,而宁古塔驻兵较多,恐其日久疲玩,不能不随时整顿。自应常驻塔城,就近督饬训练,并可兼顾屯垦事宜。遂于正月廿六日由省启程,初五日抵塔,小妾幼女,挈之同行。官参局房屋亦尚宽绰,惟东厢会客与上房逼近,不甚相宜,拟于三月中添盖五间。墙后隙地甚多,大可开拓也。省垣与塔城,往来文报三日可达,亦不过迟。夏秋以前不复他往,免得道途仆仆。三姓珲春,每年阅操一次,往返不过一月,以后省中无甚要事,弟亦不复进省。惟机器局甫经创办,今年厂房未必竣工,有宋渤生为之经理,亦可放心。振之在省,专司机器局支应事宜。此外委员留省者,亦无几人矣。营口转运局委沈子卿游击总理其事,以后寄物亦甚便。若寄信则天津较快,营口非要道,文报甚迟。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二月初九日宁古塔官参局泐。前寄老山参内,有吉林参一包,去腊以四十金购得之,甚为便宜,如有托购者,即可售去,以原价四十金留于母亲处,或有余资,交弟妇收用可也。宁古塔参,专销广东,恐吴中未必识此,留以自用,无须送人,今年秋冬之交,尚可续购。弟大澂又顿首。
此信于光绪八年(1882)二月初九日作于宁古塔,主要谈及自己移住宁古塔之事。吴大澂到吉林后,与将军铭安组建“巩、卫、绥、安”四营。巩字营驻防宁古塔之乜河,统领刘超佩;卫字营驻防珲春,统领郭长云;绥字营驻防三姓之巴彦通,统领戴宗骞;安字营留住省城,委协领富锦堂为营官。[7]209吴大澂移住宁古塔办公,便于在三边地区操练边军及招民开垦,也能免于与铭安同处省城的办事掣肘。到宁古塔以后,吴大澂住在官参局。宁古塔官参局设立于乾隆年间,负责采参事务管理,归宁古塔副都统管辖。吴氏携眷属随行,因官参局房屋狭小,于“塔城官参局后新盖上房五间,定于(光绪八年)六月初一日移居新屋。院中隙地甚宽,可种菜蔬,前门临江,汲水甚便”[3]169。沈子卿,游击衔,由李鸿章推荐,负责营口转运局事务。
8.大兄大人尊前:初八、十三两次寄缄,一由津门交信局,一由领饷委员寄念劬,未知何时达到?十七日连接腊月廿六日、正月初八、十一日手书三函,内由抚署排递一封,竟被驿站层层拆破,幸未遗失。吾兄体气,本不甚强,每交节令,服参一二苗,当有功效。前寄二茶叶瓶,自可多留备用。宁古塔所产,力量较大,皮色不佳,乃作手之故,售者以此分高下,实门外汉也。昨阅邸抄,知本年京察,朝政一新,大有振作。丹初先生如能应召,实足以孚众望。弟自分资浅,不望迁转。此间经理各事,甫有头绪,一时难得替人。所部各军,尚无他处军营习气,随时整顿,不令稍松,默察人才,他日必有良将出乎其间,为国宣劳,爪牙心腹,未必后人不逮前人也。新设各缺,皆由鼎帅主持,铜井、秋亭能否即补,尚无把握。运斋时有书来,考差之期不远矣。二叔母起居尚未复元,时以为念。小妾经期,迟速不准,乳亦时多时少,来塔半月,一切均极相宜。手复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二月十九日。再:雨香和尚嘱撰隆庆庵记,节略一纸,近日清理书箧,忽检得之,并其交来红格宣纸,亦未遗失。因为撰记一篇,手书二通,如欲勒石,似以大字为宜,乞转告之。日来案牍甚简,逢三六九阅亲兵打枪靶,此外无甚要事,大可从事笔墨也。
此信于光绪八年二月十九日作于宁古塔,主要通报自己在宁古塔的近况。信中所言“本年京察,朝政一新”,指朝中的大规模人事更替。本年正月廿四日,“李鸿藻吏尚;阎敬铭户尚”[14]。丹初,指阎敬铭,此时被启用为户部尚书,阎氏为官,以“清廉耿介”著称,颇享时誉。从信中也可看出吴氏对自己吉林练兵的自负之情。与享有荐贤盛名的胡林翼等人相比,吴大澂“未必后人不逮前人”。吉林一省的人事大权,掌握在将军铭安(鼎帅)手中。顾肇熙(铜井)与李金镛(秋亭)均以候补道员的身份在吉林办事,能否补实缺,需要铭安上疏请示,吴大澂无权过问,无法插手此事。吴大衡(运斋)时在翰林院任职,翰林薪俸低,生活清苦,希望能外放为乡试考官(考差),借以改善经济状况。遗憾的是,吴大衡并未能放考差。二叔母,指吴立信之妻。雨香,苏州隆庆寺主持。《(民国)吴县志》记载:“隆庆寺在胥门内仓米巷,旧为圆通庵。建于明季,历经废兴,后改名普荫。道光丁未(1847),僧雨香重加修葺,扩充庵址,易名隆庆。咸丰庚申(1860),毁于兵燹,雨香再兴之。光绪十七年(1891),僧烱庵建藏经楼,赴都恭取《龙藏》全经,改庵为寺,并建大悲阁及三圣佛殿罗汉楼焉。”[15]作为苏州籍的书法名家,吴大澂应雨香之请,为隆庆寺作《重修隆庆寺碑记》。
9.大兄大人如晤:三月十五日、廿二日先后寄书,未知何时得达?廿九日接初六日手书,知二月初九一函,业已寄到,尚不为迟。前寄各种参枝,均尚合用,今秋珲、塔两处,当可多收数两,因前年来此经过之地,并未与乡人谈及,不知何地所产。去秋九月始来,十月赴珲春,已过其时,大宗山货多已贩往省城,无从物色,所收无几。若七八月间派人赴乡,必可广为罗致。五人班一带,弟曾给银为之盖屋,该处农民,大半熟识,深信不疑,否则官场觅购,山中人不敢出手也。香岩询及,以秋冬为期,当必有以报命。云松押解洋枪,计五月当可抵吉,海帆亦订定端节后北来,当以营口转运局委之,因沈子卿有营官之才,拟调珲春带队,必可得力,置之营口,未免可惜耳。邵小村放沪道,琬卿之馆,运斋可为一荐,但品学均不见长,恐难器重,即使蝉联,亦敷衍之局。紫林侄文字粗完,阅之甚喜,今冬县试,可令观场,想桂林侄亦可接踵而起也。小妾似有怀孕之意,经水已停两月,乳亦无多,如有佳音,藉可仰慰母亲报孙之望。廖亲家喜事,能于今冬择吉最好,由浙至苏,尚属近便,设升调他处,往来不免周折。兹托念劬汇去毛诗一部,为制备嫁衣之用。陆续筹款,尚不竭蹶,惟此等琐屑事,未免劳神,零星杂务,可谕令弟妇自行照料也。弟因三岔口新开荒田,须亲自前往察看,节节布置,藉以抚辑边氓,俾得闻风慕悦,奔走偕来。为塔城东南开通道路,于商贾行旅皆有裨益,距城六百余里,往来不过半月耳。合肥丁艰,有旨夺情,闻覆疏坚请终制,似大学士缺不能不开,或专留北洋一席,兼督淮军,亦足以资镇慑矣。伟如与潜泉同时入都,如粤督调直,必又出一抚缺。手复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四月初二日宁古塔行馆泐。(钤“鸡林道劝农使者印”白文方印)
此信于光绪八年(1882)四月初二日作于宁古塔,谈及在宁古塔购买人参等情形。从信中可知,每年十月之前,珲春、宁古塔等处“大宗山货多已贩往省城”。山民往往会把人参等卖给熟识的收购者,对于“官场觅购,山中人不敢出手”。由此可知,官府借收山货盘剥山民,山民避之惟恐不及的官民离心情形。五人班,在宁古塔至珲春路上,今属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当初有“旗民关清德合五人为夥,入山采樵,卜居于此”[3]157。香岩,指李鸿裔,著名收藏家。云松,吴大澂幕员,从家书提及的情况推断,应是吴大根熟识的苏州同乡。海帆,指李庆荣,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以光绪初年赈灾晋豫两省,获保举知县衔,后应吴大澂之招,赴吉林机器局任职[16]277,接替沈子卿负责营口转运局事务。邵小村,指邵友濂,浙江余姚人,当时新任苏松太道,是上海地区的最高长官。琬卿,指吴大球,吴大澂族弟,由吴大衡推荐,去邵友濂处谋一职位。紫林,指吴大衡之子吴本齐,当时将初次参加县试。桂林,指吴大根之子吴本善。廖亲家,指廖寿丰,时任浙江粮储道。毛诗一部,取诗三百之意,指白银三百两。吴氏正室陆夫人并未随任吉林,而在苏州侍奉公婆,女儿出嫁之事由其一手料理。三岔口位于中俄交界,今属于黑龙江省东宁市,是从海参崴、双城子进入宁古塔的必经之地。[17]吴大澂在此建立三岔口招垦总局,从山东、辽南招揽垦民,给予优惠政策,进行开垦实边。为此,吴大澂还专门刻“鸡林道劝农使者印”白文印一方。合肥丁艰,指光绪八年三月初二日,李鸿章之母卒于武昌湖广总督署,享年83岁。其兄湖广总督李瀚章丁忧去职,李鸿章驰报丁忧,朝廷以时事多艰,命其夺情,仅赏假百日,准其开缺直隶总督,仍以北洋大臣的身份,主持通商及北洋事务。[18]281伟如,指潘霨,苏州人,时以丁忧服阙,本年十月,补授江西巡抚。潜泉,指汪鸣銮,当时以江西学政任满,回京复命。“粤督调直”,指李鸿章丁忧开缺后,由两广总督张树声调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之缺由曾国荃继任。
10.大兄大人尊前:七月十四日曾寄寸缄,谅早达览。廿七日韵松到塔,带来四月十八日手书,并篾篓一件,所寄各物均已照收,印泥湖笔即交便人带与铜井矣。碧萝春四瓶,至为名贵,香味均佳。虾子甚干,适觅得上白酱油,已熬一小瓮。松花江有鱼而无虾,家乡风味,殊不易得。昨接廖仲山亲家来书,所诹吉期,拟于十二月十三日卯时,已函商谷士斟酌定期,是否在嘉定迎娶,信中尚未提及。约计腊月中,粮储必当到沪兑漕,则郎君未必赴浙矣。喜事应用之款,即由兄处函致念劬,随时划取。鄙意多添首饰少制衣服较为实在,至木漆器具,以简为贵,宦游在外,不能携带也。前寄参枝参糖,已由运斋交沈藻卿带去,未知已收到否?十四日得晓沧叔来信,述及春亭叔一病不起,殊堪骇愕,年未花甲,气体尚强,何至一夕痰涌,竟成不治之症。此间尚有应领薪水百十二金,再送奠份百金,统交念劬汇去,其家日用如何接济,乞示及之。手泐敬问加餐。弟大澂顿首,八月十六日。念劬生子,乞带送礼物数色,就近寄去。
此信于光绪八年(1882)八月十六日作于宁古塔,主要就次女出嫁等事与其兄协商。韵松,指沈庚垚,江苏川沙(今上海浦东)人,府学廪贡生,捐盐课大使,长期在吴大澂幕府任职,后由吴氏推荐,随山东巡抚张曜办理河工。[19]仲山,指嘉定人廖寿恒(1839—1903),同治二年(1863)进士,时任河南学政,后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谷士,指廖寿恒之兄廖寿丰(1835—1901),同治十年(1871)进士,时任浙江粮储道,后官至浙江巡抚。吴氏次女,许给廖世荫(樾衢)。廖世荫是寿恒长子,过继给寿丰为嗣子。[20]据此信,吴女婚期定于十二月十三日,但《吴愙斋年谱》引吴氏家书曰,光绪八年十一月初十日,吴大澂二女“归嘉定”,“迎娶于浙江(粮储)道署”[3]174。两者有出入,详情待考。沈藻卿即沈翰(1849—1900),字厚安,号藻卿,浙江嘉兴人,沈钧儒父。晓沧,指吴中彦,吴大澂族叔,官直隶广平知府,著有《退思斋诗集》六卷。[16]629
11.大兄大人尊前:正月十日曾复寸缄,计已鉴及。一月以来,惟远近书翰,手自裁答,终日碌碌,亦不得闲。运斋屡膺密荐,声望渐隆,礼闱分校,必可开桃李之门,或有机缘,绣衣出使,亦未可知也。小妻怀孕将及四月,胎气甚平,可无他虑,知念附及。紫林侄应院试,可望采芹之喜,殊切翘盼。去年西圃年伯惠寄黄实,食之可以补脾,此间无从购得,望托念劬购寄三四斤,交海帆转寄到吉,至便也。花露能带数瓶尤妙。手泐敬问加餐。弟大澂顿首,二月初八日。(钤白文“龙节虎符之印”)
此信于光绪九年(1883)二月初八日作于宁古塔,主要谈家常琐事。吴大衡任翰林日久,经人推荐,或有“礼闱分校”“绣衣出使”的机会。礼闱分校,指会试同考官,会试由礼部主持,故称礼闱,主考官为总校,同考官称分校。绣衣出使,指外放担任学政。考官与学政是翰林升转的一般途径,吴大衡却一直与此无缘,后不得不通过捐纳,分发为直隶补用道。陈氏怀孕,于光绪九年八月生吴氏第六女。[3]181吴本齐(紫林)已通过县试与府试,应院试之后,可望进学中秀才(采芹之喜)。黄实,即江南特产芡实。西圃,指苏州人潘遵祁,后与吴氏结为儿女亲家。吴氏所需家乡特产,经由上海的王叔蕃(念劬)与营口的李庆荣(海帆),转寄至宁古塔。
12.大兄大人如晤:廿八日接奉新正十一日手书,敬悉一一。苏沪市面萧索,皆由银号、钱庄牵累所致,实则股分票之为害不浅也。念劬现有经手付款,一时未得来津。数月以来,订购后膛枪炮,几及二十万金,将来如有战事,全在军火得力,不能不预为筹购。广西前敌各军,未能制胜,亦患无利器耳。郑盦师助赈之款,曾将局收寄去,想已转交。济元亨事未易清理,不如坚辞之为妥。明后日有轮船南去,手此布复,敬叩福安。弟大澂顿首。正月廿九日。
此信于光绪十年(1884)正月廿九日作于天津。光绪九年七月,因中法战争,吴大澂请陈,带三千吉林边防军南下,以备征调。同年十月,吴大澂率部南下天津,奉旨助李鸿章协防北洋。因中法战事,外洋航运受到影响,苏州、上海一带,市面钱庄受到挤兑,“金融危机”发生,吴大澂认为是“股分票之为害不浅也”。吴大澂治军,一向推崇新式武器,此次斥资二十万两,订购西洋新式“后膛枪炮”,装备吉林边防军。郑盦师,指潘祖荫。
13.大兄大人如晤:初十日接月朔手书,藉悉种种。前有请赴广西之奏,廷旨嘉其奋勇,特因滦、乐一带空虚,命合肥派兵填扎,合肥具疏,请留共图拱卫畿辅。续奉寄谕,毋庸前往。兹拟于月杪月初陆续拔营,分布昌黎乐亭。弟俟各队先行,大约须三月初八日方可启程也。念劬如早日来津,可作半月之叙。未知运斋何日北来,幼樵有书促之。此间为南北往来要冲,投效人员,接踵而至,杜陵广厦,有顾难偿,即略赠川资,已屡难乎为继。璞臣之子景桴,贸贸然来,只可令其结伴南旋,势不能顾交谊也。济元亨事,屡形支绌,恐添本益属无益,慎思竭蹶,情形殊为惦念。吾兄去冬遏于劳顿,宜稍休息,伤风想已痊愈。郑师、广庵、子实、辛芝四信附去。手泐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二月十二日。外致念劬一信。
此信于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二日作于天津,介绍自己协防北洋的情况。本年正月廿七日,吴大澂以滇桂边防紧要,上奏自请带兵前赴广西支援。但朝廷以直隶海防需要人手,吉林官兵不习广西湿热气候为由,未予允准。[3]183二月初四日,经李鸿章(合肥)奏请,吴氏所部留在昌黎乐亭一带,专防京师东路。[18]307王叔蕃(念劬),此次专程从沪赴津,与吴大澂议事。吴大衡(运斋)与张佩纶(幼樵)二人交厚。天津地处运河沿岸,又在渤海之滨,南方进京人员,无论选择海路,还是运河,均需在此中转。吴氏暂住天津期间,迎来送往不断。璞臣,指王炳燮,号纟冏斋,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同治三年(1864)与吴大澂同年中举,光绪二年(1876)进士,曾任天津知县。子名王家屋(景桴),娶吴大澂族叔吴立曾长女为妻。[21]吴大澂在光绪四年(1878)五月致陈介祺的信中说王炳燮“乃大澂二十年道义之交,今之循吏”[6]60。济元亨,苏州典当字号,盛宣怀家族所办,因挤兑发生经营困难。郑师,指潘祖荫,当时在苏州为父守制。广庵,指吴承潞,吴云之子,浙江湖州人,常居苏州,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光绪九年(1883)吴云去世,吴大澂挽联云:“纵览百家经籍书画,金石源流,不徒两罍有缘,是吾所好;广收三代钟鼎尊彝,古籀文字,只恨一编未就,请质无从。”[3]177子实,指吴宝恕,苏州人,状元吴廷琛孙,同治七年(1868)进士。辛芝,指潘观保,潘遵祁子。光绪六年(1880)三月,河南河北道吴大澂升调吉林帮办,奉旨进京陛见,河北道暂时由潘辛芝署理,后由陈宝箴接任。[3]128
14.大兄大人如晤:十二日曾泐一缄,谅已达览。弟于十六日赴津,次日即得北宁失守之报,廷旨责令徐晓山收拾败兵,力图抵御,一时必无更动。敝军亦可免此远征,已饬各营定于月杪月初分起拔队,移扎乐亭、昌黎等处。惟购粮储草颇费经营,帐栅不能久住,仍须筹款盖房,公私费用,均不能省也。念劬今明可到,晤谈数日,即令回沪。月初,傅相相约至大沽口同阅水师操演,拟于初八日启程前赴乐亭。手泐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二月廿三日。
此信于光绪十年二月廿三日作于天津,主要系通报自己在直隶的情况。北宁,在越南北部,本年初,中法双方在北宁开战,北宁失守,清军撤回国内。徐晓山,指徐延旭,山东临清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时任广西巡抚,中法战争东线指挥官。因作战不力,徐延旭被革职拿问,旋病逝于狱中。因朝廷准备与法国议和,故未让吉军南下。傅相,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其邀请吴大澂一起观看北洋水师在大沽口外的操演。
15.大兄大人如晤:六月初三日,曾复一缄,计早鉴及。法事反复无常,中外电报一日数至,弟未能即回新城静候消息,至今尚无定议。台湾之鸡笼炮台,于十五日失守,十六日法人登岸四百余人,为省三部将击败,生擒一名,伤毙百余人,夺其四炮,攻复炮台,我军仅伤六十余人,法焰稍挫。其巴使及外部口气略松,兵费减至四十兆佛郎克(六百四十万两)。然朝廷坚不允费,一味与之宕延,赔则不甘,战又不决。彼船出入各口,绝无搁阻,我则海道阻隔,南北不能相援。法人骑虎难下,不攻船厂,即图吴淞,日内必有一番举动。内无决疑定计之人,疆臣告急之电,辄置不复,兵衅已开,尚请各国评论作敷衍之计,国家大事,从无如此办法。弟则一言不发,言之亦无益也。锡席卿、廖仲山两星使因查案未竣,仍住吴楚公所,晨夕晤谈,同此闷闷。弟拟明日回新城矣。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六月廿四日。念劬处现存银二竿,嘱其汇至兄处,暂为存放,将来凑作四数,预备购屋之需。目前苏沪银根甚紧,挪移想亦不易,或俟明春再办,何如?晓沧叔得釐局差,月可得百金,藉可陆续还债,然稍一松手,则仍无余款也。
此信于光绪十年(1884)六月廿四日作于天津,主要就中法战争的战局表达看法。新城,位于天津与大沽口之间的海河南岸(今属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城镇),城内建有新式炮台,是大沽口后的二线阵地。光绪九年(1883)十月十九日,吴氏率部“移住新城,有中堂行台,房屋甚宽,离城八十五里,至大沽口不过三十里”[3]182。鸡笼,即今基隆。省三,指时驻防台湾的淮军名将刘铭传,是台湾建省后的首任巡抚。巴使,指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他作为法方代表与中国代表李鸿章签订《中法新约》。中法战争中,慈禧太后借口战局不利,罢免了以恭亲王奕讠斤为首的全体军机大臣,启用顺从的醇亲王奕讠睘,这就是“甲申易枢”。高层矛盾重重,是和是战,犹疑不决,还寄希望于美方调停。[18]321这让在北洋协防的吴大澂很是无奈。锡席卿、廖仲山,指刑部尚书锡珍与刑部左侍郎廖寿恒,光绪十年七月,二人奉命驰驿前往山东查办事件,后又改派延煦与祁世长办理。[22]223吴楚公所,同治十二年(1873)三月建,坐落在天津河北大王庙东首。“时曾文正公专祠落成,北洋大臣总督李以旁多隙地,兼余木石工料,就建吴楚公所为迎宾往来之馆。岁修诸事,并归曾文正祠内。由津海关道岁筹五百金支销,近俱归工程局经管。”[23]二竿,指两千两。本年,吴家在苏州南仓桥购入新宅,是清初宋荦抚吴时期的旧居。[1]221-222
16.大兄大人如晤:廿六日接奉十三日手书,藉悉种种。前日合肥来电,据沪报云:孤拔八日内必统兵船,悉数赴北洋,正饬各口严防之际。海上风波不定,弟妇只好暂缓启行,如八月初毫无动静,轮船照常来往,中秋以后,亦可令许钅宏护送北来,此间房屋尚宽敞也。运斋赴粤后,惟盼其早得一缺,便有立脚地步。若以一京官浮沉宦海,不进不退,亦觉无谓耳。前因健帅奉命查勘山东海防,邀与同行,于十六日出海,十七日行抵登州,十八日至烟台,周历各营驻扎之所。廿一日回新城代拟折稿,健帅在此小住两日,已于廿四日赴津,拟由德州至历下,再行履勘河工。如东抚有更动,必以健帅为替人矣。法人如犯津沽,登陆以后,必可与之一战,敝部将士,皆磨砺以须也。手复敬请福安。弟大澂顿首。七月廿八日。前函书就,尚未封发,昨得粤中电报,法人在香港定雇浅水小轮船廿五只,军衣六千套,订中秋交齐。如此举动,其意必犯京东各口,为登陆之计。昌、乐一带,口窄河浅,故用小轮船,他处则无所用之也。弟拟初十启程赴乐亭,陈妾及侄女辈迁住津城矣。初五日又草。
此信于光绪十年七月廿八日作于新城,八月初五日补于新城。孤拔,法国舰队统领,光绪十年七月初二日,率法国舰队侵入马尾港,福州造船厂遭受灭顶之灾。本年七月,孤拔建议法海军北上,封锁北洋,但法国内阁及海军部不欲扩大事态,影响他国在华利益,未批准,孤拔遂南下围攻台湾。[18]331光绪十一年(1885)四月廿九日,孤拔卒于澎湖。因海上不靖,陆夫人未能从苏州北上天津。后因吴大澂移住乐亭昌黎,陈夫人亦从新城搬进天津城内居住。许钅宏,吴氏亲信的家人。吴大衡在京城“不进不退”,一直没能外放考差,此次又南下广东谋职。健帅,指吴元炳,字子健,河南固始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吴元炳前往山东,查勘河上海防”[22]210。吴元炳此次丁忧起复,奉命巡查河防,后任漕运总督、安徽巡抚,并未补授山东巡抚,山东巡抚由张曜接任。吴大澂从法军“定雇浅水小轮船”推断法军“必犯京东各口”,但随着和议达成,法军并未北上。
三、余 论
综合来看,吴大澂致其兄的16通家书,以谈家事为主,兼谈政事,从家事与政事的角度,将苏州与关外连接起来。家事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家人、亲族的关注。母亲与兄长的身体状况,三弟的仕途,侄辈的举业,女儿的婚事,侧室的身孕,家庭的开销,亲族的生计等,信中都有涉及,几乎可看作19世纪80年代苏州仕宦之家的日常生活实录。政事方面,面对兄长,吴大澂可敞开心扉,直陈己见,不需做任何掩饰。因此,信中随处可见吴大澂对时局、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吉林练兵成效,他自信“他日必有良将出乎其间”“若登陆,必可与之一战”;对中法战争的和战不决,他认为朝内“无决疑定计之人”;对户部的效率低下与腐败情形,他指出“部拨之款,领费甚大”;对自己,他自期求才“当以文忠为法”“未必后人不逮前人也”。字里行间,既有胸怀天下、勇于任事的担当,也隐隐有自负之意。
另外,通过家书,隐约可见苏州与关外的种种联系。人员方面,随同吴大澂赴吉林任职的幕府中人,多是以苏州为主的江南人,他们在吉林形成一个小圈子,将江南文化带到关外。物流方面,关外的特产人参、貂皮、虎睛等,不断被吴氏寄回苏州;苏州的特产碧螺春、虾子、黄实、花露等,也陆续被寄到关外。通信方面,通过上海、天津、营口等港口,苏州与关外的信件往来虽不如关内迅速,却也有基本保障。银钱汇兑方面,通过天津、北京、上海等地,关外与苏州之间的汇款亦可畅通无阻。在沙俄势力不断向关外渗透的大背景下,江南与关外的这种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信札,尤其是家书,是极具私人性的文献,从中可见写信人的真实心理活动,对了解其性格为人有重要的价值。这些家书的发布,对研究吴大澂在吉期间吉林官场与边防军的情形、对丰富补充顾廷龙先生《吴愙斋年谱》的内容均有一定意义。推而广之,对研究晚清江南仕宦之家的日常生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