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3~6岁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
2020-12-09赵国良
赵国良
【摘要】目的:分析3~6岁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我中心近两年(2018.4-2020.5)来收治的150例(270眼)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样本,给予所有患儿常规视力、眼位检查等,分析各年龄段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及屈光程度分布情况。结果:本组患儿中,45眼为混合性散光,185眼为远视,40眼为近视,其中远视眼和近视眼比较,P<0.05;各年龄段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程度主要为重度,其中轻度发生率低于中、重度,P<0.05。结论:3~6岁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主要以远视眼为主,且各年龄段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程度主要为重度,应引起家长重视,积极治疗。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屈光状态
【中图分类号】R77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1-0154-01
前言
屈光不正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容易影响视力发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视力低常比较多见,若不及时进行诊断及治疗,则会导致弱视[1]。本文为了了解3~6岁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对我中心近两年(2018.4-2020.5)来收治的150例(270眼)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近两年(2018.4-2020.5)来收治的150例(270眼)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为研究样本,视力低常的诊断标准:经国际视力表检测,裸眼视力、远视力<1.0。所有患儿的年龄均为3-6岁,平均年龄为(4.42±0.83)岁;男患儿85例,女患儿65例;单眼28例,双眼122例。
1.2方法
给予所有患儿常规视力、眼位检查等,针对视力水平<1.0并怀疑为屈光不正者应实施散瞳验光检查,采用阿托品眼膏(浓度为1%)进行涂抹,每天3次,3天后再对视网膜实施检影验光法,2-3周后再进行复诊,配镜。
1.3观察指标
分析各年龄段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及屈光程度分布情况。其中屈光程度的分类为[2]:轻度(矫正视力0.6-0.8)、中度(矫正视力0.2-0.5)、重度(矫正视力≤0.1)。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版本中测算计数资料[表达形式:n(%);检验方式:卡方值]。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分析各年龄段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
本组患儿中,45眼为混合性散光,185眼为远视,40眼为近视,其中远视眼和近视眼比较,P<0.05。如表1:
2.2分析各年龄段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程度分布情况
各年龄段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程度主要为重度,其中轻度发生率低于中、重度,P<0.05。如表2:
3 討论
屈光不正是儿童常见眼病,是导致视力低常的重要原因,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经研究发现,本组3~6岁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中,屈光不正主要以远视为主。有关资料指出,先天性、后天性早期远视或散光在发育期阶段未及时进行有效矫正者,对外界事物在眼睛反映出只是一个不清楚的焦点,很容易导致弱视,若远视度数超调节的能力时,患者不能清晰的看清影像;而近视患者则可通过有限的距离看清事物样貌,因而远视导致弱视的几率要比近视大[3]。
儿童双眼视功能关键发育期是在1~3阶段,6岁是敏感期,通常情况下,在这段期间若存在任何影响视功能发育的条件,均会对双眼的视功能发育及成长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在这期间采取消除或矫正等措施,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4]。学龄前儿童存在屈光不正的现象,大多为远视,易对儿童日后视觉发育形成弱视或是斜视,损伤患儿的视觉功能。因此,在儿童视觉发育阶段时,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外界不良因素,屈光不正的患者,早期进行验光佩戴合适的眼睛,在学龄前期间积极采取对症治疗。
文中指出——本组患儿中,45眼为混合性散光,185眼为远视,40眼为近视,其中远视眼和近视眼比较,P<0.05;各年龄段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程度主要为重度,其中轻度发生率低于中、重度,P<0.05。
总而言之,针对3~6岁学龄前视力低常儿童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主要以远视眼为主,在学龄前阶段就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加快视力恢复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建军. 隆德地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23):5576-5578.
[2] 马瑞雪, 都建英. 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调查、视力异常影响因素及相关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3):181-183.
[3] 彭燕梅, 邓丹丹, 史峰,等. 2017年北京市怀柔区4~6岁幼儿园儿童视力筛查情况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8, 34(2): 163-165.
[4] 宋磊. 常用学龄前儿童视力表检查概述[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18, 36(3):2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