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及其危险因素调查
2014-02-25吴伟萍杨丽琛
吴伟萍 杨丽琛
[摘要] 目的 调查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并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有效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选择学龄前儿童1379例为调查对象。调查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情况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 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28.4±10.7)g/L,其中82名调查对象Hb<110 g/L,占5.95%。轻度缺铁性贫血78例,占95.1%,中度4例,占4.9%,无重度缺铁性贫血。儿童曾患贫血病史、儿童为少数民族、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未接受相关健康教育、胃肠疾病>2次/月、儿童饮食中奶、豆及相关制品摄入频率低、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月是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结论 儿童曾患贫血病史、少数民族儿童、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未接受相关健康教育、胃肠疾病、儿童饮食不均衡、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2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4-0020-04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贫血类型,儿童多见,与喂养不当、偏食、慢性腹泻等有关。缺铁性贫血虽然多以轻度为主,但是长期慢性缺铁性贫血可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下降,还可以并发其他疾病[1]。本调查对我市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现状以及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以期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15个社区共1379名婴幼儿纳入调查对象。纳入标准:6个月~6岁,家长配合,知情同意。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父母、儿童的一般情况、饮食情况等。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调查问卷现场发放,现场填写,调查员核实无误后回收问卷。
1.3调查内容
1.3.1一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家庭人均月收入等。
1.3.2饮食调查 调查母亲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儿童的饮食情况。富含铁的食物摄入情况、与铁吸收有关的食物摄入情况、其他饮食情况等。
1.3.3实验室检测结果 采集调查对象肘静脉血2 mL,冰冻保存,统一送检。检测血常规。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Hb<110 g/mL,红细胞有低色素表现,无靶形改变;MCHC<320 g/L, MCH<27 pg,MCV<80 μm。排除寄生虫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
1.4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包括调查的目的、技巧、方法、意义等。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检测调查问卷的实用性,并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有歧义的项目进行修改和完善。实验室检测由专人负责,血样保证采集当天检测,避免时间过长影响测量结果。调查前对家长进行宣教,介绍调查的意义,并让家属填写知情同意单。调查后调查结果由指定人员进行统计,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核对数据的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
2.2缺铁性贫血检测结果
所有调查对象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28.4±10.7)g/L,其中82名调查对象Hb<110 g/L,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占5.95%。轻度缺铁性贫血78例,占95.1%,中度4例,占4.9%,无重度缺铁性贫血。性别、年龄段、民族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检测结果,见表2。
2.3危险因素分析
2.3.1两组儿童各类食品摄入习惯 见表3。
2.3.2两组母亲孕期及哺乳期饮食情况 见表4。
2.4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以上有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曾患贫血病史、儿童为少数民族、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未接受相关健康教育、胃肠疾病>2次/月、儿童饮食中奶、豆及相关制品摄入频率低、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月是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见表5。
3 讨论
缺铁性贫血是指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从而引起的贫血。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当缺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患者可有乏力、易倦、头晕、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易感染等症状,应积极防治[2,3]。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ron depletion,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t anemia,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它异常[4]。IDA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患铁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等。婴幼儿需铁量较多,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5,6]。
潘辰珺等[7]对683例6~36个月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进行调查,结果显示683例婴幼儿中贫血134例,患病率19.62%,其中147例6~12月龄组婴儿中,贫血42例,患病率为28.57%,536例13~36月龄组幼儿中,贫血92例,患病率为17.16%,结果显示贫血仍是婴幼儿常见病,以6~12月龄为多发。沈卫星[8]对沈阳市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进行调查,结果1736名儿童中97名患有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5.59%;其中6个月~1岁最高,为11.51%(29/252),其次是~2岁,发病率为8.76%(24/274)。蔡巍[9]对登沙河地区6个月~3岁的儿童进行贫血患病率的调查,结果显示6个月~1岁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34.2%,2~3岁儿童患病率为11.3%。陈珺等[10]对某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情况调查,结果共发现婴幼儿IDA 62例,总患病率为6.0%。其中,轻度58例,占93.5%;中度4例,占6.5%;无重度病例。IDA影响因素:喂养不当(未及时添加富含铁辅食)30例;母亲妊娠期轻度贫血未坚持补铁治疗11例;多胎或早产、低体重儿8例;明显偏食8例;近期患腹泻病或呼吸道感染5例。在本次调查中,82名调查对象Hb<110 g/L,符合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占5.95%。轻度缺铁性贫血78例,占95.1%,中度4例,占4.9%,无重度缺铁性贫血。3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为7.1%,但是不同年龄段发病率比较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婴幼儿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一生的膳食习惯。研究显示,幼儿偏食、调试、厌食、异食与缺铁性贫血有明显的关系[1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加上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很容易养成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本研究将日常饮食分为8类,在单因素分析中,缺铁性贫血的学龄前儿童谷类、禽肉蛋类食物高频率比例较非缺铁性贫血儿童差异并不显著,而在鱼虾类、奶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等食物上,非缺铁性贫血儿童的高频率比例显著高于缺铁性贫血的儿童(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饮食中奶、豆及其制品过低是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出生后,婴幼儿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外源性铁,主要从饮食摄取。鱼类和虾类富含铁元素,并且容易吸收,奶、豆及其制品富含维生素C,而维生素C 能够促进铁的吸收。饮食中如果奶、豆类含量少,会影响铁元素的吸收。禽肉类也是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饮食中禽肉蛋类的含量通常丰富[12],在本次调查中,两组使用频率没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饮食中的原因主要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进食较少,影响到了铁元素的吸收。提示家长在生活中,应增加奶、豆类及相关制品的食物。坚果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食物,在本次调查中也显示,IDA组的儿童使用坚果的高频率比例显著低于非IDA的儿童。也提示,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补充坚果类食物。
婴幼儿在生后1岁内体内70%的铁来自胎儿期从母体摄入的铁,2岁内有40%的铁来自于胎儿期从母体摄入的铁,因此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习惯对婴幼儿铁元素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13]。在本次调查中,IDA组儿童的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使用鱼虾类和奶豆及其制品高频率的比例低于非IDA组的儿童母亲。
在本次调查中,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是否接受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与学龄前儿童IDA具有相关性,这说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母亲的意识,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和促进铁元素吸收的食物。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需求的量较大,如果喂养不当或者添加辅食不及时不恰当,都会导致婴幼儿出现生长发育异常,而各系统的发育又会影响到铁元素等的吸收、利用,与IDA互为因果[14]。在本次调查中,既往有缺铁性贫血史是发生IDA的高危因素。这可能是因为IDA的纠正需要时间较长,另外,发生过IDA的患儿本身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纠正可能也比较困难,因此再次发生IDA的几率相对较高。慢性胃肠疾病也是IDA的危险因素,慢性胃肠疾病增加了铁元素的流失,不利于铁元素的吸收。另外少数民族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少于500元是IDA的高危因素。少数民族家庭通常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食物的品种相对较单一,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或者吸收受到影响。而在多因素分析中也显示家庭收入是影响患病率的因素之一,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影响到家庭对儿童的消费,购买力限制食物的种类和质量。提示有关部门要关注少数民族家庭和贫困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5.95%发生缺铁性贫血,而影响的因素较多,既往IDA病史、饮食不均衡、缺乏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慢性胃肠炎、少数民族、家庭经济条件差等都是学龄前儿童IDA的高危因素,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应关注这些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慧文.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3): 142-143.
[2] 张文娟,徐丽,刘加军. 缺铁性贫血患儿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2013,20(7):793-794
[3] 李晓智.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492-493.
[4] 马芬,李长春,周文君. 530例贫血儿童的血常规检测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469-1470.
[5] 黄蓓,王玉美,鲁兰. 不同喂养方式对6个月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3,42(7):803-805.
[6] 李玉杰,李红霞,张韵. 固原地区20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2967-2969.
[7] 潘辰珺,李月芬,陈启华,等. 683例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结果分析[J]. 医学信息,2013,27(8):332.
[8] 沈卫星. 沈阳市铁西区儿童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2): 173-174.
[9] 蔡巍. 登沙河地区6月~3岁儿童贫血患病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200-201.
[10] 陈珺,王怡,周瑞玲. 某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情况调查与分析[J]. 人民军医,2013,64(5):531-532
[11] 夏芸,黄坤丹,张新征,等.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调查原因及社区预防措施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615.
[12] 姜世斌,董薇. 70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2013,27(8):525.
[13] 陈慧艺,洪秀娟. 孕妇缺铁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补铁治疗探讨[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083-1083.
[14] 雷庆龄,戴碧涛.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3,40(2):132-135.
(收稿日期:2013-08-08)
婴幼儿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一生的膳食习惯。研究显示,幼儿偏食、调试、厌食、异食与缺铁性贫血有明显的关系[1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加上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很容易养成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本研究将日常饮食分为8类,在单因素分析中,缺铁性贫血的学龄前儿童谷类、禽肉蛋类食物高频率比例较非缺铁性贫血儿童差异并不显著,而在鱼虾类、奶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等食物上,非缺铁性贫血儿童的高频率比例显著高于缺铁性贫血的儿童(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饮食中奶、豆及其制品过低是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出生后,婴幼儿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外源性铁,主要从饮食摄取。鱼类和虾类富含铁元素,并且容易吸收,奶、豆及其制品富含维生素C,而维生素C 能够促进铁的吸收。饮食中如果奶、豆类含量少,会影响铁元素的吸收。禽肉类也是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饮食中禽肉蛋类的含量通常丰富[12],在本次调查中,两组使用频率没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饮食中的原因主要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进食较少,影响到了铁元素的吸收。提示家长在生活中,应增加奶、豆类及相关制品的食物。坚果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食物,在本次调查中也显示,IDA组的儿童使用坚果的高频率比例显著低于非IDA的儿童。也提示,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补充坚果类食物。
婴幼儿在生后1岁内体内70%的铁来自胎儿期从母体摄入的铁,2岁内有40%的铁来自于胎儿期从母体摄入的铁,因此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习惯对婴幼儿铁元素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13]。在本次调查中,IDA组儿童的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使用鱼虾类和奶豆及其制品高频率的比例低于非IDA组的儿童母亲。
在本次调查中,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是否接受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与学龄前儿童IDA具有相关性,这说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母亲的意识,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和促进铁元素吸收的食物。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需求的量较大,如果喂养不当或者添加辅食不及时不恰当,都会导致婴幼儿出现生长发育异常,而各系统的发育又会影响到铁元素等的吸收、利用,与IDA互为因果[14]。在本次调查中,既往有缺铁性贫血史是发生IDA的高危因素。这可能是因为IDA的纠正需要时间较长,另外,发生过IDA的患儿本身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纠正可能也比较困难,因此再次发生IDA的几率相对较高。慢性胃肠疾病也是IDA的危险因素,慢性胃肠疾病增加了铁元素的流失,不利于铁元素的吸收。另外少数民族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少于500元是IDA的高危因素。少数民族家庭通常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食物的品种相对较单一,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或者吸收受到影响。而在多因素分析中也显示家庭收入是影响患病率的因素之一,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影响到家庭对儿童的消费,购买力限制食物的种类和质量。提示有关部门要关注少数民族家庭和贫困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5.95%发生缺铁性贫血,而影响的因素较多,既往IDA病史、饮食不均衡、缺乏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慢性胃肠炎、少数民族、家庭经济条件差等都是学龄前儿童IDA的高危因素,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应关注这些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慧文.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3): 142-143.
[2] 张文娟,徐丽,刘加军. 缺铁性贫血患儿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2013,20(7):793-794
[3] 李晓智.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492-493.
[4] 马芬,李长春,周文君. 530例贫血儿童的血常规检测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469-1470.
[5] 黄蓓,王玉美,鲁兰. 不同喂养方式对6个月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3,42(7):803-805.
[6] 李玉杰,李红霞,张韵. 固原地区20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2967-2969.
[7] 潘辰珺,李月芬,陈启华,等. 683例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结果分析[J]. 医学信息,2013,27(8):332.
[8] 沈卫星. 沈阳市铁西区儿童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2): 173-174.
[9] 蔡巍. 登沙河地区6月~3岁儿童贫血患病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200-201.
[10] 陈珺,王怡,周瑞玲. 某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情况调查与分析[J]. 人民军医,2013,64(5):531-532
[11] 夏芸,黄坤丹,张新征,等.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调查原因及社区预防措施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615.
[12] 姜世斌,董薇. 70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2013,27(8):525.
[13] 陈慧艺,洪秀娟. 孕妇缺铁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补铁治疗探讨[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083-1083.
[14] 雷庆龄,戴碧涛.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3,40(2):132-135.
(收稿日期:2013-08-08)
婴幼儿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一生的膳食习惯。研究显示,幼儿偏食、调试、厌食、异食与缺铁性贫血有明显的关系[11]。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加上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很容易养成不良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等。本研究将日常饮食分为8类,在单因素分析中,缺铁性贫血的学龄前儿童谷类、禽肉蛋类食物高频率比例较非缺铁性贫血儿童差异并不显著,而在鱼虾类、奶豆类及其制品、坚果类等食物上,非缺铁性贫血儿童的高频率比例显著高于缺铁性贫血的儿童(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饮食中奶、豆及其制品过低是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出生后,婴幼儿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外源性铁,主要从饮食摄取。鱼类和虾类富含铁元素,并且容易吸收,奶、豆及其制品富含维生素C,而维生素C 能够促进铁的吸收。饮食中如果奶、豆类含量少,会影响铁元素的吸收。禽肉类也是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饮食中禽肉蛋类的含量通常丰富[12],在本次调查中,两组使用频率没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饮食中的原因主要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进食较少,影响到了铁元素的吸收。提示家长在生活中,应增加奶、豆类及相关制品的食物。坚果是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食物,在本次调查中也显示,IDA组的儿童使用坚果的高频率比例显著低于非IDA的儿童。也提示,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补充坚果类食物。
婴幼儿在生后1岁内体内70%的铁来自胎儿期从母体摄入的铁,2岁内有40%的铁来自于胎儿期从母体摄入的铁,因此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习惯对婴幼儿铁元素的补充具有重要的意义[13]。在本次调查中,IDA组儿童的母亲在孕期和哺乳期使用鱼虾类和奶豆及其制品高频率的比例低于非IDA组的儿童母亲。
在本次调查中,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是否接受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与学龄前儿童IDA具有相关性,这说明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母亲的意识,在日常饮食中,注意补充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和促进铁元素吸收的食物。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需求的量较大,如果喂养不当或者添加辅食不及时不恰当,都会导致婴幼儿出现生长发育异常,而各系统的发育又会影响到铁元素等的吸收、利用,与IDA互为因果[14]。在本次调查中,既往有缺铁性贫血史是发生IDA的高危因素。这可能是因为IDA的纠正需要时间较长,另外,发生过IDA的患儿本身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纠正可能也比较困难,因此再次发生IDA的几率相对较高。慢性胃肠疾病也是IDA的危险因素,慢性胃肠疾病增加了铁元素的流失,不利于铁元素的吸收。另外少数民族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少于500元是IDA的高危因素。少数民族家庭通常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食物的品种相对较单一,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或者吸收受到影响。而在多因素分析中也显示家庭收入是影响患病率的因素之一,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影响到家庭对儿童的消费,购买力限制食物的种类和质量。提示有关部门要关注少数民族家庭和贫困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提供必要的帮助。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5.95%发生缺铁性贫血,而影响的因素较多,既往IDA病史、饮食不均衡、缺乏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慢性胃肠炎、少数民族、家庭经济条件差等都是学龄前儿童IDA的高危因素,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应关注这些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王慧文.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7(3): 142-143.
[2] 张文娟,徐丽,刘加军. 缺铁性贫血患儿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2013,20(7):793-794
[3] 李晓智.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治疗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492-493.
[4] 马芬,李长春,周文君. 530例贫血儿童的血常规检测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1):1469-1470.
[5] 黄蓓,王玉美,鲁兰. 不同喂养方式对6个月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3,42(7):803-805.
[6] 李玉杰,李红霞,张韵. 固原地区202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调查[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2967-2969.
[7] 潘辰珺,李月芬,陈启华,等. 683例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结果分析[J]. 医学信息,2013,27(8):332.
[8] 沈卫星. 沈阳市铁西区儿童缺铁性贫血调查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2): 173-174.
[9] 蔡巍. 登沙河地区6月~3岁儿童贫血患病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200-201.
[10] 陈珺,王怡,周瑞玲. 某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情况调查与分析[J]. 人民军医,2013,64(5):531-532
[11] 夏芸,黄坤丹,张新征,等.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调查原因及社区预防措施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615.
[12] 姜世斌,董薇. 70例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2013,27(8):525.
[13] 陈慧艺,洪秀娟. 孕妇缺铁对新生儿的影响以及补铁治疗探讨[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083-1083.
[14] 雷庆龄,戴碧涛.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3,40(2):132-135.
(收稿日期:201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