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现状及对策
2020-12-09耿荣辉吴莉蓉
耿荣辉,李 燕,吴莉蓉
(如东县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400)
1 PICC穿刺点渗液原因
1.1 穿刺管插入部位
关于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穿刺PICC管的部位已被陈春华等[1]证实为上臂中段,分析原因是中段区域分布着大量的筋膜,呈现鞠状,紧密包裹着上臂中段部位的静脉和肌肉,起到支撑稳定和维持组织紧张度的作用。韩玲等[2]也都认同PICC导管穿刺的最佳部位应该是上臂中段,据血流自上而下的流向,在上臂中段能减少淋巴液从穿刺口流出的量;还有研究发现,较长且弯的左侧途径穿刺时易使血管损坏,插管成功几率低,易致淋巴液外漏。因此,目前临床上超声引导下的留置PICC导管优选在贵要静脉(静脉半径大、不弯曲、静脉瓣少)进行穿刺[3]。对于身体消瘦、血管穿透性差的患者,肢静脉为穿刺的首选部位。
1.2 扩皮过程的不同
关于超声引导下的扩皮技术主要有外切口和横切口,扩皮是因为淋巴管时伴随皮下静脉走行的,而不同的切口技术是因为损伤部位的大小与淋巴液外漏的发生率及渗透量相关,横切法和皮肤的自然纹理方向相反,创口裂开大,伤及淋巴管横切面难愈合,临床上已证明纵切口是避免穿刺口发生渗透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有学者在临床上找到了合适的切口深浅和长度。关于扩皮技术目前最创新的研究就是赵林芳[6]等人用常规扩皮组和有扩张器的穿刺针技术进行对比的实验,先将血管鞠的外鞠去除,利用内销扩张穿刺点,再套上血管鞠旋入血管中,渗透几乎不发生,俗称钝性分离(主要用于凝血差的病人)[4]。
1.3 操作者技术因素
如果操作者技术或对穿刺部位不熟练,极易导致在穿刺过程中损伤淋巴管表皮,增加穿刺渗透风险。对于临床经验不丰富的医者应该仔细研究患者的血管解剖机理以及横向切口的理论知识,反复练习累计穿刺经验,在保证穿刺成功的前提下减少穿刺次数。
1.4 其他因素
穿刺管不同材质的因素、血管解剖因素、患者身体特殊性等均是导致穿刺点渗液的可能原因。
2 PICC穿刺点渗液护理现状
对于PICC置管侧发生渗液后,不要急忙清除导管,应该先进行短期的观察期,如果皮肤色泽、血流速度、抽回血等不受影响,应该按常规操作定期消毒、更换贴膜、用弹性绷带包扎切口。若约一周后仍然有外渗黄色液体现象,应该评估患者有无其他不适现象并立即给予维护,这个阶段建议用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无菌纱布和弹性绷带分别加压包扎,缩短更换贴膜的时间。继续密切观察约2个月后,如果外渗情况明显减弱,无不良并发症,维护更改为常规操作[5]。
3 PICC穿刺点渗液应对措施
如上所述,PICC导管在临床虽然有不少突发症,但它也确是一条便利且经济的途径,在临床上的肿瘤化疗间歇期应用广泛。下面我们主要关于PICC置管护理时的合理措施进行论述。
3.1 加强渗液的观察
对渗液情况需要做到是每班的交接班内容,在出现渗液后需要立即更换敷料。更换敷料后及时观察渗液的量以及颜色,同时需要观察经过穿刺后的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等感染。
3.2 处理渗液
在穿刺后一周期内易发生渗液,发生渗液后需要及时更换敷料,且必须经过常规消毒。之后再重新将无菌纱布对折后放置于穿刺点的部位。操作完毕后将防水敷料贴于上面进行固定。并根据出现的渗液具体情况,可遵医嘱使用相应的药物。
3.3 营养护理
若治疗后出现呕吐,会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患者的皮肤组织会更加松弛,因而使得穿刺点周围皮肤不能完整包裹穿刺管,因此要加强营养,可遵医嘱给予白蛋白或是静脉营养。
3.4 预防渗液
需要做好心理评估,使患者身心放松。穿刺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并通过专科护士娴熟技术保证一次成功。同时扩皮有度,可保证置管顺利即可。在送管时注意轻柔,不可暴力,可适当借助生理盐水润滑。正确封管,采用脉冲式手法。
3.5 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需进行适量活动,且需要对置管进行科学的维护。活动如握拳类的动作、改变睡姿等,活动有利于增加血液循坏,使得药物能够发挥药效。维护时需要注意穿刺点的适当压迫,并且适时更换敷料,保证穿刺部位的无菌以及清洁[6]。
4 结 语
随着PICC置管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广泛运用,为减少淋巴液外漏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医护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PICC置管看护的资质进行规范培训,提高实操水平。对置管的患者严格评估其身体情况和心理状况,对于有着脆性、穿透力弱血管的患者首选肱静脉穿刺,对于焦虑患者最好进行心理疏导的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宣教,对不同患者告知其注意事项及观察事项(贴膜松动否、伤口血流)。综上,置管资质医护必须熟悉血管走向及最佳切口位置,明确可能发生的体征表现。后期认真评估导管外渗情况,选择合理的护理对策进行对症处理,完成高舒适度的临床治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