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53例临床观察
2020-12-09李祥义王汝武毕超张明光
李祥义,王汝武,毕超,张明光
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济南250014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之间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4%[1]。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人口日益增多,大多数老年人伴有骨质疏松症,其意外摔倒或遭受轻微外力时,极可能出现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如无明显手术禁忌证,现多主张尽早手术治疗。但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和治疗效果差别较大,一般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情况、骨折类型等,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3]。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是临床常用的髓外固定术式,对小骨折碎片包容度极佳,并且无需剥离骨膜,对骨质血运影响较低[4]。但随着髓内固定技术的不断发展,髓内固定的强度和稳定性已被证实,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是其代表性的内固定方式[5]。这两种内固定方式是髓外和髓内固定的典型代表。本研究对比观察了LCP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9例。纳入标准:①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Evans分型Ⅲ~Ⅴ型;②年龄60~85岁;③新鲜骨折;④具有内固定手术指征且能够耐受手术。排除标准:①病理性骨折者;②凝血机制异常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LCP组46例、PFNA组53例。LCP组男20例、女26例,年龄(73.69±4.16)岁,Evans分型:Ⅲ型25例、Ⅳ型16例、Ⅴ型5例;PFNA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73.41±4.34)岁,Evans分型:Ⅲ型24例、Ⅳ型21例、Ⅴ型8例。两组性别、年龄、Evans分型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武警山东总队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手术方法 两组入手术室后,取仰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后,在C型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LCP组行LCP内固定术、PFNA组行PFNA内固定术。
LCP内固定术:从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远端沿股骨做长约12 cm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逐层分离股外侧肌,显露股骨粗隆间骨折断端,手法复位骨折,复位成功后给予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复位满意后,行LCP内固定,透视检查内固定位置,避免螺钉穿出股骨头,必要时可采用自体骨髂骨、异体骨或人工骨植骨处理骨折缺损,冲洗切口,彻底止血,逐层缝合。
PFNA内固定术:于牵引床上牵引至透视下骨折复位满意,在股骨大粗隆顶点近端2~6 cm处做一长约5 cm纵行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分离肌肉组织,触及大转子顶点,正位片上进针点位于大转子顶点或稍偏外侧,C型臂X线机透视下置入导针,对应髓腔长轴外偏角度与PFNA外偏角度相同,侧位片上进针点位于髓腔长轴上,开口植入导针,开髓植入髓内钉,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髓内钉位置良好,植入股骨颈内导针,正位片上导针位于股骨颈下半部分,深度距股骨头关节面5 mm,侧位片上导针位于股骨颈正中,选择合适长度的螺旋刀片打入股骨颈,远端植入交锁钉,拧入尾帽,冲洗切口,彻底止血,逐层缝合。
两组术后48 h内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或口服利伐沙班预防形成深静脉血栓(DVT)。LCP组麻醉消退后即可进行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3 d开始患肢髋关节屈伸锻炼;术后6~8周根据骨折稳定程度,选择扶双柺或助行器在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下行走;术后3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是否完全负重。PFNA组麻醉消退后即可进行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术后2 d开始患肢髋关节屈伸锻炼;术后3 d开始扶助行器或陪护帮助下在患肢不负重或部分负重下行走;术后6~8周扶双柺或助行器患肢负重行走。两组均随访至骨折完全愈合后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一般情况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标准[6]:局部无压痛、无异常活动;影像学检查提示骨折处形成连续骨痂;能平地连续行走至少3 min。
1.3.2 临床疗效 术后12个月评价治疗效果。优:骨折愈合良好,行走正常;良:骨折基本愈合,不影响日常行走;可:出现轻度髋内翻,髋关节活动受限,影响行走;差:出现畸形愈合,髋关节活动受限严重。以优+良+可计算治疗有效率。
1.3.3 髋关节功能 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根据Harrie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Harries评分包括疼痛、功能、畸形和关节活动度四个方面,满分为100分。Harries评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
1.3.4 并发症 术后6个月内观察并发症情况,如DVT、髋内翻、肢体缩短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术后12个月,PFNA组优10例、良14例、可20例、差9例,治疗有效率为83.02%(44/53);LCP组优7例、良9例、可18例、差12例,治疗有效率为73.91%(34/46)。PFNA组治疗有效率高于LCP组(χ2=4.853,P<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情况 术后6个月内,LCP组出现DVT 1例、髋内翻3例、肢体缩短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04%(6/46);PFNA组出现髋内翻2例、肢体缩短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6%(3/53)。PFN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LCP组(χ2=4.296,P<0.05)。
3 讨论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约占髋部骨折的45%,其中不稳定性骨折占35%~40%[7]。目前,对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所引起的髋内翻、肢体缩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50%,病死率高达35%,故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如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应尽早手术治疗,尤其是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可避免因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8]。目前,临床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有多种,其适应证和治疗效果差别较大。有研究比较了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发现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特别是粉碎性骨折,PFNA组的优势更加明显;虽然髋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地时间较早,但其1年内病死率明显高于PFNA组[9-10]。李雪林等[11]比较了PFNA、LCP、动力髋螺钉(DHS)三种方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认为PFNA、LCP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我们认为,对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综合考虑患者身体机能和骨折类型,从而选择最合理的手术方式。
目前,针对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有髓内和髓外固定两种,各有利弊。DHS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虽然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于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仍存在局限性。与DHS类似的LCP髓外固定位于负重线外侧,其解剖结构设计更有利于骨折复位,理论上适用于各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但对于内侧骨皮质缺损者,由于失去股骨距的支撑,螺钉承受剪切力过大,增加了切割股骨头的风险,同时压力集中在钉板交界,容易导致断裂[12],造成髋内翻畸形。虽然可通过内侧植骨支撑、术后避免过早负重等来减少内固定失效的发生,但仍无法避免髋内翻的发生。髓内系统能够减少骨折端的旋转和短缩,抗折弯能力更强,尤其适用于骨量明显降低的高龄患者。PFNA内固定对软组织、骨膜的损伤更小[13],展现出较传统髓内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目前已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式,内侧不稳定和外侧壁骨折均可采用,尤其对内侧不稳定骨折较LCP内固定疗效更可靠[14]。
本研究结果发现,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LCP组。究其原因,LCP内固定需要更广泛地剥离、显露软组织,对软组织的破坏更多,使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LCP为偏心固定,不利于早期负重,特别是内侧骨皮质缺损者易发生髋内翻,而PFNA属于微创内固定装置,手术不需要暴露骨折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本研究中,PFNA组术后12个月治疗有效率高于LCP组;两组术后1、6、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FNA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高于LCP组,但两组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PFNA组近期治疗效果优于LCP组,主要原因是与LCP内固定相比,PFNA内固定创伤更小、生物力学优势更明显,螺旋刀片能够起到很好的抗旋转作用,故其短期治疗效果更好,与韩冰等[15]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PFNA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LCP组,考虑与PFNA组为髓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有关。
综上所述,与LCP内固定相比,PFNA内固定对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有效率更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