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促炎症亚群CD16+单核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20-12-09孟玉丽张红旭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6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亚群乙型肝炎

孟玉丽,王 斌,张红旭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简称乙肝,是一种由过血液途径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性疾病,指患者表面抗原呈阳性,转氨酶间歇或持续性上升超过半年,随着病情变化,患者将逐渐向肝硬化发展[1,2]。主要是因患者机体内免疫功能发生紊乱所致,而T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且是目前临床上对免疫状态进行有效评估的细胞因子[3]。研究指出,CHB患者体内存在着较多的非特异性细胞例如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均参与了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过程,对肝炎的病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4]。而众所周知,单核细胞在CHB患者的肝脏中的浸润及损伤的病变中具有紧密联系[5]。而目前关于外周血T细胞及促炎症亚群单核细胞在CHB患者中的意义的相关研究较少[6]。本研究对本院确诊的142例CHB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分析,探究T细胞亚群与促炎症亚群CD16+单核细胞的表达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病程变化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研72例乙型肝炎患者和7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均经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诊断标准[7]确诊且未合并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及其他类型肝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再纳入60例同时间段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各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试剂与仪器:运用PE标记的单克隆抗体CD16以及运用FITC进行标记的CD14、T细胞亚群试剂盒(美国BD公司)、流式细胞分析仪(美国BD FACSCalibur)、石蜡、4%甲醛。检测方法:①T细胞亚群检测:抽取所有受检者3 ml清晨空腹静脉血,并加入EDTA-K2进行抗凝。由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说明将标准量的抗体抽取放置于流式管,予以加入100 μl已经混匀的全血并漩涡混匀放置于避光处15 min,将BD溶血素1.5 ml溶入流式管并于避光处孵育10 min直至完全溶透亮,再加入PBS予以洗涤一次并进行离心,将上清液摒弃后再次加入PBS洗涤2次,洗涤完成后加入600μl的1% 固定液,上机待检。②促炎症亚群CD16+单核细胞检测:将抽取的静脉血加入枸橼酸钠抗凝处理放置于流式管,再将50μl全血混入,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予以标记的单克隆抗体CD16+、CD14,放置于避光处15 min,再加入1.5 ml BD溶血素加入试管,其余步骤同上,另一支试管溶入全血后则加入IgG予以对照。将两组流式管放置于分析仪,其检测结果运用CELLQuest软件分析。选取各组样本的有核细胞的散射光和银光区信号15万个通过光散射性质设定单核细胞区,并对细胞亚群进行分类和测定。③患者肝脏病理病变程度检测:予以确诊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进行一秒钟肝脏穿刺,并利用4%甲醛将肝穿组织予以固定,予以石蜡包埋进行病理组织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8.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及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情况比较对照组CD3+、CD3+CD8+、CD3+CD4+、CD4+/CD8+计数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组上述亚群计数高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P<0.05)。见表2。

表2 各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比较

2.2 各组促炎症亚群CD16+单核细胞计数情况比较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的CD14+CD16+亚群计数比率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低于乙型肝炎组(P<0.05);对于CD14+CD16-亚群计数比率,对照组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最低(P<0.05)。见表3。

表3 各组促炎症亚群CD16+单核细胞计数情况比较 (%)

2.3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促炎症亚群CD16+单核细胞与肝炎病变程度相关性分析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CD14+CD16+/CD14+与肝炎病变程度成正相关关系,而外周血T细胞亚群以及CD14+CD16-/CD14+的表达与患者肝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P<0.05)。见表4。

3 讨论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慢性乙型肝炎的患病率较高,约占我国总人数的7%以上,而肝硬化就是及主要并发症之一[8]。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症状呈多样性,轻者可出现轻度的营养不良症状,例如贫血、食欲缺乏、腹水、黄疸、全身乏力等症状,长期以往,则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引起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9]。目前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原则就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10]。

目前所知,乙型肝炎病毒(HBV)发生感染并慢性病变的原因主要是机体免疫调节降低,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机体不能对HBV进行全面的清除[11,12]。而细胞免疫中最重要的免疫调控因子就是T细胞,该细胞的表达可有效反映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并分为CD4+和CD8+两个T细胞亚群[13]。有报道称,若HBV处于急性感染期可通过激活体内的细胞免疫系统,提高T细胞亚群表达量,并激发机体产生免疫防御;当HBV处于慢性感染期则可能导致免疫细胞亚群CD3+数量大量减少,从而引起体内免疫效力降低,若CD4+和CD8+细胞亚群表达同时降低,将加重免疫功能降低程度,从而造成肝硬化,甚至肝衰竭[14,15]。而在本研究中,健康对照组的T细胞亚群计数显著高于CHB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这也有效的验证了上述研究。

单核细胞同样也是免疫系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单核细胞被激活将释放大量的炎症细胞因子,并参与真菌、病原体、细菌等所致的病变的免疫防御[16]。有相关研究显示,单核细胞也具有功能及表达功能各不相同的亚群,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促炎症亚群CD16+[17]。CD16+单核细胞可产生大量促炎性因子例如白介素-6(IL-6)或肿瘤坏死因子等对免疫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18]。CD16+单核细胞包括CD14+CD16+亚群和CD14++CD16-亚群[19]。研究证明,促炎症亚群CD16+可有效维持炎症因子水平[20]。而在本研究中可知,CHB及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促炎症亚群CD14+CD1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且随病情变化逐渐升高,而CD14+CD16-亚群的表达则与之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CD14+CD16+亚群随病变的程度逐渐上升,有效的促进了肝硬化的产生。

本研究结合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组织活检并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促炎性细胞CD14++CD16-/CD14+、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水平与肝炎病变程度呈负相关,而CD14+CD16+/CD14+与肝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这有效的说明了外周血T细胞及单核细胞亚群CD16+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病变过程具有重要联系,此结论与楚玉兰[21]、杨喆娟等[22]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单核细胞亚群CD16+和外周血T细胞的表达与患者病情变化具有一定联系,患者病情程度及免疫状态均可通过上述细胞亚群有效的反映出来,在一定程度是上可作为临床上对患者疾病程度诊断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亚群乙型肝炎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CD16+单核细胞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