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虚拟艺术的审美之真

2020-12-09许琳琳

关键词:观展观者艺术作品

许琳琳

(嘉应学院美术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科技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出现,使艺术创作及艺术传递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工业化的社会生活也促使人们的艺术期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艺术的精神慰藉功能愈发凸显。而虚拟艺术的出现顺应了这种潮流,使艺术生活触手可及。

而什么是虚拟艺术,什么样的虚拟作品能被称之为艺术作品?这一点值得讨论。艺术家就是能够通过合理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内核呈现出来最终形成一种独有的形式的人,而艺术作品即是这种独有形式的创造结晶。虚拟艺术虽然不像传统艺术作品一样是以客观物像为依托(如绘画、雕塑等)进行艺术传达,也不像观念艺术或行为艺术,强调一种实践性与参与性,虚拟艺术的创作与展览可能都糅合了这些艺术的某些特点,既有传统艺术的审美表象,又有受众的实践性与参与性,这一系列过程最终借助科技的形式呈现,并迅速传播,实现虚拟艺术的有效传递。虚拟艺术在客观上是虚拟的,只是一套既定程序,但是在审美创作上、在受众交互上是强调一种客观真实性的。如此,在社交网络极度发达、自媒体愈发强势的语境下,虚拟艺术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虚拟艺术形象的引人之处在于美的表象之下,具有某种真实性。以伦敦摄影师Cameron-James Wilson 于2017 年运用3D 建模技术所创造虚拟超模“Shudu Gram”为代表的虚拟形象,在艺术表达与传播上,有着虚拟形象所特有的审美特质。Shudu Gram 有着惊人的11 头身比,黑巧克力色的皮肤,自信独特的气质,参与各大品牌代言,发布动态,仅一年就在Instagram 上拥有15 万粉丝。之所以“Shudu Gram”能够与游戏、动漫等人物形象更有区分度,更多是因为这些虚拟形象模糊了创作角色的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界限,让人感觉这些虚拟形象仿佛真实存在的人一样。尽管他们可能比真人更完美更独特,但创作者赋予了这些虚拟形象以真人的性格、情绪或身份,从而产生某种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也是虚拟艺术形象的审美魅力所在。正如Wilson 所说:“我只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对我而言,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的样子。”①网址:https://www.sohu.com/a/225153017_577713由此可见,犹如传统艺术形象的创作一样,虚拟艺术形象的审美也是建立在现实审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美的提炼与升华而创作出来的,传递着创作者个人的艺术观念。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艺术展览与传播的形式产生更多可能性。2019 年多媒体艺术团队Adrien M&Claire B 设计创建的艺术展“Mirages&Miracles”以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交汇处创建新的形式,融表演和装置艺术于一体,呈现了虚拟艺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诗意审美体验。①网址:https://www.sohu.com/a/327987143_120134475该展览充分利用了AR 技术,参观者需要通过手持移动设备利用相关的APP 进行观展,通过摄像实时呈现的画面可以观看到不可思议的类似“魔法”的场景,艺术家以此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整个展览像传统绘画艺术那样,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真实的“画纸”,画纸上有的摆放些真实的石头,有的则画出一些黑白画面,这些是客观存在的,犹如传统艺术展那样,讲究画面的内容和形式构成,给人一种黑白影像极简又富有诗意的对比。而虚拟部分则更丰富了整个展览的主题与内涵,虚拟形象同样以黑白色调的点线面等形式构成,比如小人是黑色的体块或旋转或跳跃,下落的白色的点构成了“雨”,而随风飘散的、旋转的黑色的点则就像墨水一样,具有东方水墨画的韵味。艺术家对这些现实与虚拟形象进行了有机结合,通过动与静的对比,基于游戏和娱乐的视觉语言,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对话的诗意审美体验。而之所以这些形象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人们能够从小人在石头上的跳跃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玩的游戏,仿若真的回到山涧溪流之中;从白色的光点落下到纸面上,彷佛听到下雨的淅沥滴答声;从黑色的旋转的点,感受到彷佛世间万物都是尘埃,终会随风而散,这些都是基于真实人生体验而产生的观展感受,这是建立在真之上的一种审美体验。当然,每个人的阅历不同、观念不同,也会产生千差万别的观展感受,也可能和艺术家的创作初衷相去甚远,可正是这种丰富、多元的解读,造就了现代艺术的光辉与魅力。

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在尝试使用他们在那个阶段可以使用的最新和最先进的技术,为创造出既与时代相关又鼓舞人心的艺术作品而努力,而虚拟艺术就重新定义了“舞台”和“画布”。虚拟艺术在客观上是虚无的,只是一串串数据或程序,需要借助设备在幻象上感受一种真。可是在主观上,观众的亲身参与创造、感知、思考这一过程,这种亲临实地的现场交互,这种真的实践过程本身才能带来美的感受。这是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的过程,它作为人生事件的发生,这种观展过程和体验就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的。

由此,不得不提到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在2020年毕业季,许多高校的艺术作品毕业展都以线上展览的形式进行,规模浩大,每个院校都尽自己的努力,做出了非常有个性化和特色的线上展览模式和程序,为疫情在家闭门不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而又丰富的艺术作品参观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快速而广泛地宣传了各个院校的艺术教育成果。[1]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其一是由于各大院校几乎同时段推出各自的线上毕业作品展,又门类繁多,使受众很难进行沉浸式的深入参观与感受,大多是一种走马观花的浏览,这对于某些有深度的艺术作品的艺术传递是不利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是这种记忆是非常短暂的,就像每天的各大门户网站搜索热度排行榜的更新变换,它虽然将热点很快地公之于大众面前,但是很难长久地抓住人的注意力与关注度,难以引发一种深入有效的思考与体悟。即便线上展览宣称可以永久观展,可试问除了那些有需求或特别关注的少数人,有多少普通人愿意重复打开那些看过的作品再进行深入的体悟呢?他们的注意力会很快被更新颖的形式和观念所吸引,而那些不够抓人眼球但其价值更深刻的艺术作品就更容易被忽视。其二,手机或电脑等平台,虽然有高科技的加持,但是独自一个人在手机或电脑上看展,缺乏了一种现场感和身临其境的参与感,难以引发人们的共情。传统画展近距离直观的参观形式拥有一种社会交往性,这种社会交往也是对艺术品的一种关照,这种关照有作者与观者、观者与观者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感受,有真情实感,有情绪、有氛围,有真的特质,能够更有效地发扬和感受艺术品之美。

“每一种艺术‘媒介’在表述艺术‘形式’的同时,也表述了它自己。”[2]虚拟艺术正是将数字科技作为一种媒介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这种表达形式可能为观者带来更丰富的观展体验,但是展览的内容依然是核心地位,而这种内容的表述可能更需要观者身临其境地去感知。尽管虚拟的空间与形象混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真实,但这种真实必定是建立在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受众参与等现实基础上,才能进行更有效的艺术传递。由此可见,虚拟艺术的审美创作与审美传递依然离不开现实的真,也离不开真实的人与人性。

猜你喜欢

观展观者艺术作品
文明比观展更重要
观展指南针
端午节观龙舟赛
参观美术馆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