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脑梗死溶栓后24 h内使用丁苯酞的疗效
2020-12-09林世庆黄岐军
林世庆,黄岐军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山东 沂南 265500)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多见于老年群体中。梗死区域包括梗死中心坏死区及周边缺血半暗带两部分。脑梗死中心坏死区域的治疗价值较低,而缺血半暗带区域尚有部分神经细胞存活,临床治疗以修复缺血半暗带区域的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为主[1]。资料显示,溶栓对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功能有积极意义。但溶栓后出血风险较高。在临床实践中多用营养神经、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手段预防脑梗死,但效果不甚理想[2]。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药物,丁苯酞可改善脑部血流供应,减少脑梗死面积,对脑部神经功能的修复有显著作用。因此本文研究了老年急性脑梗死溶栓后24 h内使用丁苯酞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7例。常规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62-78岁,平均(38.67±2.59)岁。基础病:高血压8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6例,高尿酸血症7例。发病时间2-12 h,平均(5.02±1.84)h。研究组:男13例,女14例,年龄60-79岁,平均(37.92±2.72)岁。基础病:高血压5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9例,高尿酸血症3例。发病时间2-10 h,平均(5.09±1.47)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自然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比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经脑部CT及实验室指标检查,符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3];②发病时间<48 h;③均为首次发病,均行静脉溶栓术治疗;④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丁苯酞过敏或过敏体质者;②合并复发性急性脑梗死者;③合并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④合并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
1.2 方法。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营养神经、降颅压、抗血小板凝聚、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脑局部微循环等。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于溶栓后24 h内使用丁苯酞(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299;规格:0.1 g×24 s)治疗。空腹口服,0.2/次,三次/d,20 d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1.3 评价指标
(1)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评定脑卒中神经缺损程度的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缺损程度。共11个维度,总分范围0-42分,分数越高,神经缺损越严重。同时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共10个条目,总分范围0-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2)评估治疗效果。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NIHSS评分减少分数90%以上,无病残;显著改善:NIHSS评分减少分数46%-89%,病残程度;Ⅰ-Ⅲ级,生活基本可自理;改善:NIHSS评分减少分数18%-45%,症状有所缓解;稳定:NIHSS评分减少分数17%以下;恶化:NIHSS评分增加18%以上。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数+显著改善数+改善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NIHSS、MBI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其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常规组低(P<0.05),其MBI评分比常规组高(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的NIHSS、MBI评分对比( ,分)
表1 治疗前后的NIHSS、MBI评分对比( ,分)
组别 n NIHSS MB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27 16.54±2.87 10.89±1.42 36.84±8.49 56.79±6.39研究组 27 16.74±3.12 7.53±1.37 35.92±8.63 72.85±8.11 t - 0.845 6.054 0.097 9.047 P - 0.504 0.002 0.247 0.000
2.2 临床疗效对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对比[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神经科急症,具有发病急、致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多于安静状态下发病,神经功能缺损为该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国内外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的致病机制复杂,是多个病理环节、多基因、多靶点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基础病因。有学者指出,突发性动脉粥样硬化可影响血液循环,刺激 血栓形成,进而造成脑部动脉管腔狭窄,降低灌注区内血压及血流速度,致使脑内血液黏度增加,加大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另外,氧化应激反应也与急性脑梗死的发作关系密切[4]。脂质过氧化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脑部组织缺血时,氧自由基大量生产,SOD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加剧脑组织损伤,进而加大急性脑梗死发病风险。因此,临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应以保护缺损神经细胞,改善血液流变学为主[5]。急性脑梗死有严格的发病时间窗限制。资料显示,急性脑梗死发作后的24 h是抢救的关键。若在急性脑梗死发作的24 h内及时给予溶栓,必要时取栓,继续抗血小板凝聚、降脂、稳定斑块、改善血液循环等对症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减轻其神经功能损伤,促进康复[6]。
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消旋体,可改善中枢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患者脑部功能恢复。丁苯酞进入人体后,可降低花生四烯酸(AA)含量,抑制谷氨酸释放,提升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环素(PGI2)水平,抑制钙离子释放,抑制氧自由基合成,提升抗氧化酶活性等[7]。动物实验表明,丁苯酞可阻断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抗脑缺血作用较强,可减少局部脑缺血梗塞面积,改善脑能量代谢,促进脑部血流供应,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细胞,兼具抗脑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8]。
在本次研究中,常规组基于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溶栓后24 h内使用丁苯酞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常规组低,其MBI评分比常规组高。提示丁苯酞对修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其生活能力有积极意义。考虑与丁苯酞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部血液供应,改善脑部微循环,延缓脑组织坏死有关。同时,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进一步证实丁苯酞的临床应用价值,可有效改善预后,促进康复。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取的样本量有限,且未研究丁苯酞的药物安全性,因此,有待进一步加深研究。
综上所述,老年急性脑梗死溶栓后24 h内使用丁苯酞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