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护理安全在眼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20-12-09杨梅
杨 梅
(云南省宣威市第一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云南 宣威 655400)
由于眼科患者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其身体素质下降,极易出现跌倒、坠床、烫伤等不安全事件,从而给护理工作造成一定困难[1]。本文以我科收治的190例患者为调查对象,分享对其采用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眼科于2018年5月开始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随机选取实施安全管理前收治的55例患者为甲组,随机选取实施安全管理后收治的55例患者为乙组,其中甲组男女比例为32:23,年龄下限为42岁,年龄上限为70岁,平均年龄为(61.27±4.10)岁,主要患病类型为白内障、青光眼、翳状胬肉和其他,患病人数分别为19例、13例、11例和12例;乙组男女比例为32:23,年龄下限为42岁,年龄上限为72岁,平均年龄为(61.31±4.12)岁,主要患病类型为白内障、青光眼、翳状胬肉和其他,患病人数分别为19例、15例、11例和10例。对比两组眼科患者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院眼科在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主要采用传统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常规检查,并为患者详细讲解眼科临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对于其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在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1)加强对患者风险评估,对于有跌倒坠床及压疮高风险病人进行追踪、告知等一系列干预措施,住院环境进行管理,由于眼科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将会对其视力造成一定影响,将病房内障碍物及时清理,对于可移动物品加固处理,保证病房内地面和厕所内地面干燥,防止患者走动过程中出现滑倒摔伤现象,叮嘱患者在外出或上厕所前先按床头呼叫铃,有家属或护士搀扶下进行活动。同时为了降低患者坠床现象的发生,应为视力较差的患者拉起防护栏,患者在喝热水前应由护理人员或家属为其倒水,避免出现烫伤;(2)加强病情观察,详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同时还应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等,对于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应根据其病情为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并适当增加病房巡视次数,以此达到“零失误和零事故”的护理目标[2];(3)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因为眼部疾病患者发病因素相对较为复杂,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流程,防止其出现感染。叮嘱患者感觉眼睛疲劳后,应闭眼休息,禁止过度使用电脑和手机,以此促进患者早日康复;(4)注重饮食指导,为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并为其康复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叮嘱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高蛋白食物,如水果、蔬菜、鱼肉等,尽量减少辛辣、生硬、煎炸等不宜消化食物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对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前后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不记名调查,量表共分为14个题目,每个调查项目评价选项为满意/不满意,然后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越高说明患者对护理工作越满意[3]。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眼科患者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差异
甲组共出现5例不安全事件,其中跌倒2例、坠床2例、1例烫伤,发生率为9.09%,而乙组共出现1例跌倒现象,发生率为1.82%,组间比较(x2=14.29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对比两组眼科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差异
甲组满意度评分为(90.17±3.45)分,而乙组满意度评分为(99.11±0.34)分,组间比较(t=3.29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护理安全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是指护理过程中患者不能出现法规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机体和心理的损伤、障碍和死亡等现象[4]。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眼科护理工作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本院眼科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此护理模式涵盖面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环境管理、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以及饮食指导等,为了真正意义上在眼科护理工作中实现护理安全,医院还定期为护理人员实施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经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显示,甲组共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9.09%,而乙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82%;甲组满意度评分为(90.17±3.45)分,而乙组满意度评分为(99.11±0.34)分,p<0.05,统计学成立。
综上所述,在眼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此处理模式值得在眼科临床上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