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12-09郑云,凌芳,韩阳
郑 云,凌 芳,韩 阳
(苏州九龙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0)
护理风险问题是医疗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护理时,需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估,尽可能避开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1]。血透室是医院中的重要科室,也是院内感染发生较高的科室,对消毒要求格外严格。为探究在血透室护理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情况并采取针对性对策,特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血透室收治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血透室收治的血透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80例患者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2.13±8.21)岁。观察组80例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2.29±8.3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如病情观察、协助患者摆放体位、遵医嘱设置血透参数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2]。
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预防对策,主要内容为:①开展血透室中各项护理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各项的相关规定。安排专人对血透室中的各项仪器进行管理、定期保养及维修。操作期间,操作人员要详细了解仪器操作的正确方法,按照规定流程展开工作[3]。并以加强监督、保证护理操作的标准与规范为目的成立专门监督小组。②通过对患者问题的耐心解答与处理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并准备足够的应急情况预案。③依据血透室自身工作特点合理分派人力和管理资源并正确排班,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护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血透室护理中存在的各项不安全因素并对两组患者采取预防对策与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后的情况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计量数据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透室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比较
护理因素、设备因素、个人因素是血透室护理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在三种因素的发生率上,护理因素占比最多(80.63%),其次分别为设备因素(21.87%)和个人因素(13.13%),即护理因素与其他两种因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透室护理后两组患者不安全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概率(23.75%)明显低于对照组(5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血透室不仅本身工作流程较为复杂而且工作量又相对繁重,需要满足各种相对苛刻的条件,因此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4]。又因进行血液透析后的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相对下降的时期,存在很高的概率出现感染等症状并引发多种并发症,所以对血透室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对策十分必要[5]。
本研究表明,护理因素、设备因素、个人因素是血透室护理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在三种因素的发生率上,护理因素占比最多(80.63%);观察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概率(23.75%)明显低于对照组(53.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些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设备因素主要为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未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而导致的操作不当,包括未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灭菌处理等;护理因素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本身的护理经验未达到血透室要求且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匹配度低、缺乏责任感;个人因素主要表现为血透室中患者对自身所携带仪器的了解不够充分以及治疗后对本身卫生等方面不够注意[6]。
本研究表明,结合血透室护理中的主要三项不安全因素,通过完善并严格遵守血透室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增强对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的相关知识培训等,能系统有效的展开针对各项不安全因素的预防,并且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取得了比对照组明显优异的护理结果。
综上所述,护理因素、设备因素和个人因素是血透室护理中的主要不安全因素,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对策能够有效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