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唐“徐福东渡”故事的“层累造成”

2020-12-09刘啸虎

关键词:方士东渡入海

刘啸虎

(湘潭大学 碧泉书院·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徐福东渡研究由来已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围绕这一主题的著述已不胜枚举,①及至近年,相关研究仍不断出现。②学界就徐福东渡的真实性、航行的海路海船、对日韩文化的影响、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相比之下,对徐福东渡故事在汉唐时期的形成过程则探讨较少。汉唐间历经千载,徐福东渡故事的内容不断扩充,其意义更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唐代在中国历史上臻于鼎盛,唐人对这一“求仙海外”的古老传说又自有独特理解。本文试就该问题作一初探,请方家斧正。

一、秦汉“徐福东渡”故事的最初生成

关于徐福东渡,最早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仅言:“既已,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秦始皇)于是遣徐巿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1]247对于徐福东渡后的下落,史书并无记载。徐福初次入海求仙返回后,“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并自称曾向“海中大神”代秦始皇“请延年益寿药”[1]3086遭拒。这其中亦不见徐福本人得仙药或成仙之说法。托名西汉刘向所著的《列仙传》,记有号为“千岁翁”的仙人“安期先生”,曾与东游至海滨的秦始皇“语三日三夜”,并对秦始皇言“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即遣使者徐巿、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逢风波而还”。[2]有学者指出,《列仙传》与《史记》一样,尚未将徐福入海与成仙,即抵达海中仙山联系在一起,这大概是徐福故事在秦代流传的特点。[3]107

同样有学者指出,流传于秦汉的求仙神话,集中附会在了秦皇汉武两位烜赫一时的帝王身上。[4]《史记·封禅书》中载:“(李)少君言上(汉武帝)曰:‘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者见人,不合则隐。’于是天子始亲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而方士之候伺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1]1385可见安期生(即“安期先生”)自秦至西汉都是颇为流行的海外仙人形象,上至秦皇汉武下自民间方士皆对其有所了解,甚至深信不疑。而最重要的是秦汉时期随着徐福东渡故事的流传,安期生故事被比附到该故事之中。安期生以自身在彼时广为人知的海外仙人形象,自然扮演了“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的对象。③徐福东渡求仙有了明确的对象,这让传说中徐福最终抵达海外仙山直至成仙有了合理的逻辑铺垫,让徐福东渡与“海中异境”、“海外仙人”的意象联结得更为紧密。

至东汉,《汉书》言“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5]1216-1217对“入海求神采药”加以强调的同时,进一步称“徐福得平原大泽,止王不来”。[5]2171显然,时人相信徐福找到了“海外仙山”。及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徐福的记载不断“层累”。西晋陈寿《三国志》中,“海外仙山”的方位得到明确:“(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6]南朝范晔《后汉书》在此基础之上,所记更为详细:“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7]彼时的观念中,徐福的“海外仙山”已是确凿的存在。再与东晋葛洪《神仙传》沈羲故事相联系,更可见徐福“成仙得道”的观念于魏晋时流传已广:

沈羲者,吴郡人,学道于蜀中。但能消灾治病,救济百姓,不知服食药物。功德感天,天神识之。羲与妻贾共载,诣子妇卓孔宁家还,逢白鹿车一乘,青龙车一乘,白虎车一乘,从者皆数十骑,皆朱衣,仗矛带剑,辉赫满道。问羲曰:“君是沈羲否?”羲愕然,不知何等,答曰:“是也。何为问之?”骑人曰:“羲有功于民,心不忘道,自少小以来,履行无过。寿命不长,年寿将尽。黄老今遣仙官来下迎之。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是也;度世君司马生,青龙车是也;迎使者徐福,白虎车是也。”……[8]

更有甚者,魏晋间方士假托西汉东方朔之名作《海内十洲记》曰:

祖洲近在东海之中,地方五百里,去西岸七万里。上有不死之草,草形如菰苗,长三四尺,人已死三日者,以草覆之,皆当时活也,服之令人长生。昔秦始皇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如乌状,衔此草覆死人面,当时起坐而自活也。有司闻奏,始皇遣使者赍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鬼谷先生云:“此草是东海祖洲上,有不死之草,生琼田中,或名为养神芝。其叶似菰苗,丛生,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慨然言曰:“可采得否?”乃使使者徐福发童男童女五百人,率摄楼船等入海寻祖洲,遂不返。福,道士也,字君房,后亦得道也。[9]

有学者指出,《海内十洲记》非一时一人之作,其成书经历了逐渐增补的过程,即东汉之前十洲地理博物部分已经形成,至东汉末好奇之士给十洲增补上奇闻轶事,魏晋方士又将海外仙岛、昆仑与十洲部分合并在一起,为全书构造了叙述框架并添加了神仙叙述。[10]顾颉刚先生于1923 年曾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认为“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④而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徐福东渡故事,在漫长的历史中持续流传,内容逐渐扩充,正是一种“层累造成”。有关“海外仙山”意象的扩展和地理坐标的明确,应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海外交通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了解增加有关;至于徐福成仙,则应与彼时盛行的修真求仙风尚有直接关联。于是,经不断地“层累”,终于“造成”了唐代笔记小说中有关徐福东渡故事不同于前朝的记载。

二、唐代“徐福东渡”故事的层累构建

唐代笔记小说如《仙传拾遗》及《广异记》,不但对彼时的徐福传说有颇为详尽的记载,更让时人与长居“海外”、身入“仙班”的徐福有了近身接触,这是前代文献中所未见的: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宛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始皇使使者赉此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千人。始皇于是谓可索得,因遣福及童男童女各三千人,乘楼船入海。寻祖洲不返,后不知所之。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薄延之乘白鹿车,俱来迎羲而去。由是后人知福得道矣。又唐开元中,有士人患半身枯黑,御医张尚容等不能知。其人聚族言曰:“形体如是,宁可久耶?闻大海中有神仙,正当求仙方,可愈此疾。”宗族留之不可,因与侍者赉粮至登州大海侧,遇空舟,乃赉所携,挂帆随风。可行十余日,近一孤岛,岛上有数百人,如朝谒状。须臾至岸,岸侧有妇人洗药,因问彼皆何者。妇人指云:“中心床坐,须鬓白者,徐君也。”又问徐君是谁。妇人云:“君知秦始皇时徐福耶?”曰:“知之。”“此则是也。”顷之,众各散去,某遂登岸致谒,具语始末,求其医理。徐君曰:“汝之疾,遇我即生。”初以美饭哺之,器物皆奇小,某嫌其薄。君云:“能尽此,为再飨也,但恐不尽尔。”某连啖之,如数瓯物致饱。而饮亦以一小器盛酒,饮之致醉。翌日,以黑药数丸令食,食讫,痢黑汁数升,其疾乃愈。某求住奉事。徐君云:“尔有禄位,未宜即留,当以东风相送,无愁归路遥也。”复与黄药一袋,云:“此药善治一切病,还遇疾者,可以刀圭饮之。”某还,数日至登川,以药奏闻。时玄宗令有疾者服之,皆愈。[11]26-27

所谓沈羲得道成仙时黄老派徐福来接引其升天,并特意指出徐福乘“白虎车”为“接引使”,无疑是对东晋葛洪《神仙传》的直接沿袭。曾有学者指出,这位“患半身枯黑”之士人入海求药的方式是“遇空舟,乃赉所携,挂帆随风”,即去海中求仙不再依靠仙人的指引,而是自己乘舟前往,这反映了唐代海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因与侍者赉粮至登州大海侧”,该士人从登州启程入海,说明符合赴日航线。[3]112而唐代笔记小说中记载徐福的独特之处远不止于此,更精微者可见晚唐裴铏《传奇》:

唐大中初,有陶太白、尹子虚老人,相契为友。多游嵩华二峰,采松脂茯苓为业。二人因携酿酝,陟芙蓉峰,寻异境,憩于大松林下,因倾壶饮,闻松稍有二人抚掌笑声。二公起而问曰:“莫非神仙乎?岂不能下降而饮斯一爵!”笑者曰:“吾二人非山精木魅,仆是秦之役夫,彼即秦宫女子。闻君酒馨,颇思一醉。但形体改易,毛发怪异,恐子悸栗,未能便降。子但安心徐待,吾当返穴易衣而至,幸无遽舍我去。”二公曰:“敬闻命矣。”遂久伺之。忽松下见一丈夫,古服俨雅;一女子,鬟髻綵衣。俱至。二公拜谒,忻然还坐。顷之,陶君启神仙何代人,何以至此?既获拜侍,愿怯未悟。古丈夫曰:“余秦之役夫也,家本秦人,及稍成童,值始皇帝好神仙术,求不死药,因为徐福所惑,搜童男童女千人,将之海岛。余为童子,乃在其选,但见鲸涛蹙雪,蜃阁排空,石桥之柱欹危,蓬岫之烟杳渺,恐葬鱼腹,犹贪雀生。于难厄之中,遂出奇计,因脱斯祸。归而易姓业儒,不数年中,又遭始皇煨烬典坟,坑杀儒士,搢绅泣血,簪绂悲号。余当此时,复是其数。时于危惧之中,又出奇计,乃脱斯苦。又改姓氏为板筑夫,又遭秦皇欻信妖妄,遂筑长城,西起临洮,东之海曲。陇雁悲昼,塞云咽空。乡关之思魂飘,砂碛之劳力竭。堕指伤骨,陷雪触冰。余为役夫,复在其数。遂于辛勤之中,又出奇计,得脱斯难。又改姓氏而业工,乃属秦皇帝崩,穿凿骊山,大修茔域,玉墀金砌,珠树琼枝,绮殿锦宫,云楼霞阁。工人匠石,尽闭幽隧。念为工匠,复在数中,又出奇谋,得脱斯苦。凡四设权奇之计,俱脱大祸。知不遇世,遂逃此山,食松脂木实,乃得延龄耳。此毛女者,乃秦之宫人,同为殉者。余乃同与脱骊山之祸,共匿于此。不知于今经几甲子耶?”二子曰:“秦于今世,继正统者九代千余年。兴亡之事,不可历数。”[11]253-254

这位“古丈夫”的描述极具文学色彩,其中隐含着对秦始皇的讥诮嘲讽。在他的讲述中,徐福东渡与焚书坑儒、筑长城、修骊山陵一样,皆为秦始皇暴政不仁、滥用民力,百姓为之痛苦不堪的象征。裴铏借这位仙人屡屡自绝境中脱困而出经历,反衬秦代无数百姓殒身破家的事实,其背后直指亡秦之祸与晚唐之局,无疑与中唐杜牧的千古名篇《阿房宫赋》旨趣相同。唐人借笔记小说对历史上的徐福东渡予以否定,更借此将谴责的矛头指向当朝。

三、多种意义的反复垒叠

西汉距徐福东渡故事未远,更有汉武帝与秦始皇相差无几的种种求仙举动,故时人对徐福东渡的否定和批判甚为尖锐。如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整理彼时“贤良文学”之言:

古圣人劳躬养神,节欲适情,尊天敬地,履德行仁。是以上天歆焉,永其世而丰其年。故尧秀眉高彩,享国百载。及秦始皇览怪迂,信禨祥,使卢生求羡门高,徐巿等入海求不死之药。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趣咸阳者以千数,言仙人食金饮珠,然后寿与天地相保。于是数巡狩五岳、滨海之馆,以求神仙蓬莱之属。数幸之郡县,富人以赀佐,贫者筑道旁。其后,小者亡逃,大者藏匿;吏捕索掣顿,不以道理。名宫之旁,庐舍丘落,无生苗立树;百姓离心,怨思者十有半。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故圣人非仁义不载于己,非正道不御于前。[12]

时人将徐福东渡全然视作“仁义”与“正道”的反面,乃秦亡之肇始。此后时隔约五十载,汉成帝因无子嗣,日渐信事鬼神方士,引起朝野不安。谷永遂作《说成帝距绝祭祀方术》,对成帝加以劝谏。其文曰:“昔周史苌弘欲以鬼神之术,辅尊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微,诸侯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仙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谷永指出,秦始皇遣徐福东渡求仙,前堪与苌弘、楚怀王错事鬼神的教训相较,后更与汉代新垣平等诸方士借神仙之说祸乱朝纲的教训相仿。最终“平等皆以术穷诈得,诛夷伏辜”,故谷永借徐福东渡对成帝明言规劝,“唯陛下距绝此类,毋令奸人有以窥朝者”。就《汉书》记载来看,这番规劝产生了一定效果,“谷永说上,上善其言”。[5]1260

诚如《汉书》记载徐福东渡而不归的后果,“于是百姓悲痛愁思,欲乱者十室而九”。[5]2171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言:“谨按:太史记:秦始皇欺于徐巿之属,求三山于海中,通同道,隐形体,弦诗想蓬莱,而不免沙丘之祸。”[13]徐福东渡的故事在两汉充当了帝王盲信鬼神、滥用民力的象征,作为帝国的政治教训而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讲,与晚唐裴铏之《传奇》相联系,徐福东渡故事在后世的话语和认知中显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徐福东渡故事继续作为警戒后世的政治教训而存在。南朝梁元帝在己撰《金楼子》中特意将其列入《箴戒篇》,[14]视为政治与修身之殷鉴。北周甄鸾在《笑道论》中斥曰:“又道家方术,以升仙为神。因而诳惑,偷润目下。昔徐福欺妄,分国于夷丹。文成五利,妖伪于汉世。”[15]而在大唐帝国建立之后,徐福东渡故事的意义得到更完整的继承和进一步的深化。《旧唐书》载,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十二月,即位仅一年多的太宗以徐福东渡为例,明确表达了自己对修真求仙之事的看法:

上谓侍臣曰:“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秦始皇非分爱好,遂为方士所诈,乃遣童男女数千人随徐福入海求仙药,方士避秦苛虐,因留不归。始皇犹海侧踟蹰以待之,还至沙丘而死。汉武帝为求仙,乃将女嫁道术人,事既无验,便行诛戮。据此二事,神仙不烦妄求也。”[16]33

太宗宣布“神仙不烦妄求也”,与其在贞观初年节约尚俭、休养民力的国策同为一体,实际乃其施政理念与政治理想的反映。太宗借此表明,初建的大唐帝国不会如大一统的秦汉帝国那样,做出如徐福东渡般不计代价而徒为满足帝王一己之欲的行为。太宗后期虽仍不免于盲信方士、服食丹药,但于此国策无改。如徐福东渡故事本身的流传和内容的扩展一样,其经过历代君臣的反复阐释和表述,在汉唐政治层面被逐渐塑造为暴政之典型、亡国之殷鉴,这同样具有了“层累”的意味。唐宪宗元和五年(810),一直对修真求仙颇有兴趣的宪宗也与大臣有过一番对话:

上顾谓宰臣曰:“神仙之事信乎?”李籓对曰:“神仙之说,出于道家;所宗《老子》五千文为本。《老子》指归,与经无异。后代好怪之流,假托老子神仙之说。故秦始皇遣方士载男女入海求仙,汉武帝嫁女与方士求不死药,二主受惑,卒无所得。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古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诚哉是言也。君人者,但务求理,四海乐推,社稷延永,自然长年也。”上深然之。[16]431-432

唐宪宗对修真求仙之事稍有试探,即引起李籓的警觉,马上以徐福东渡为反面教训,大加劝谏,力图消弭这种可能会给大唐帝国带来政治风险的苗头。宪宗口头虽表示赞同,实际依然故我。《新唐书·裴潾传》载,元和后期,“帝喜方士,而柳泌为帝治丹剂,求长年。帝御剂,中躁病渴”。[17]《旧唐书》同传中所载更详:“宪宗季年锐于服饵,诏天下搜访奇士。宰相皇甫镈与金吾将军李道古挟邪固宠,荐山人柳泌及僧大通、凤翔人田佐元,皆待诏翰林。宪宗服泌药,日增躁渴,流闻于外。”起居舍人裴潾遂如西汉谷永谏汉成帝一般上书劝谏,其中照例举徐福东渡故事:“若乃远征前史,则秦、汉之君,皆信方士,如卢生、徐福、栾大、李少君,其后皆奸伪事发,其药竟无所成。事著《史记》、《汉书》,皆可验视。”结果此谏触怒宪宗,裴潾遭贬为江陵令。不过,“穆宗即位,柳泌等诛,征潾为兵部员外郎,迁刑部郎中”。[16]4446-4448彼时以徐福东渡相讽谏者远非裴潾一人。早在元和四年(809),白居易即作《海漫漫》:

海漫漫,直下无底傍无边。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山上多生不死药,服之羽化为天仙。秦皇汉武信此语,方士年年采药去。蓬莱今古但闻名,烟水茫茫无觅处。海漫漫,风浩浩,眼穿不见蓬莱岛。不见蓬莱不敢归,童男丱女舟中老。徐福文成多诳诞,上元太一虚祈祷。君看骊山顶上茂陵头,毕竟悲风吹蔓草。何况玄元圣祖五千言,不言药,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18]

诚如陈寅恪先生所言:“观元和五年宪宗问李藩之语,知其已好神仙之道。乐天是时即在翰林,颇疑亦有所闻知。故《海漫漫》篇所言,殆陈谏十几先者。”[19]白居易全凭徐福东渡支撑起诗中的讽喻,足见徐福东渡在唐人的认知和话语中具有何其重要的分量。到唐武宗时,陈陶《蒲门戍观海作》干脆从根本上否定徐福东渡,认为徐福从未到达过“海上仙山”,东渡求仙全然是一场幻梦:“徐巿惑秦朝,何人在岩廊。惜哉千童子,葬骨于眇茫。”[20]其与白居易之诗用意相若,更与晚唐裴铏在《传奇》中借“仙人”之口所表达的理念殊无二致。徐福东渡故事在唐代的意义,无疑体现得越发鲜明。

综上所述,徐福东渡故事可说是“层累造成”的典型代表。其“层累造成”,乃是汉唐时期政治与社会文化发展脉络的体现。如顾颉刚先生在进行孟姜女故事研究时的经典论断:“我们更就这件故事的意义上回看过去,又可以说明了它的各种背景和替它立出主张的各种社会需要”。[21]因此,若以徐福东渡故事为切入点,从“层累造成”的角度展开思考,或可对汉唐时期的政治与社会文化进行新的考察。

注释:

①具体可参见中国航海学会,徐州师范学院合编:《全国首届徐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徐福研究论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6 年版;安作璋,朱绍侯:《徐福故里考辨》,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 年版;杨正光,朱亚非:《徐福文化的思考》,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张良群主编:《中外徐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编:《徐福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等。

②参见刘啸虎:《略论徐福东渡之弩手、连弩与海船》,《国家航海》2014 年第8 辑;曲玉维:《试解徐福东渡的几大谜题》,《中华读书报》2017 年5 月24 日第5 版;何国卫,杨雪峰:《就秦代航海造船技术析徐福东渡之举》,《海交史研究》2018 年第2 期;李晓雯,王颖:《民间故事的历史记忆建构——以浙东徐福东渡传说为例》,《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年第4 期等。

③安期生本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史记·乐毅列传》记其传黄老之学,为河上丈人弟子;《田儋列传》记项羽起兵反秦时,安期生与好友蒯通献策于项羽,未被采纳。“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终不肯受,亡去”。其形象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不断被神化,逐渐成为修仙得道的象征。如《汉书》因袭《史记》之说;西晋皇甫谧作《高士传》,将安期生收入其中;东晋葛洪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中更言嵇康“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后世文学作品对安期生着墨甚多,如唐代诗人对安期生的咏赋不胜枚举,寄名安期生的遗迹仍有多处留存至今。安期生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内涵不断扩展,其与徐福东渡故事流传与扩展的原理相同,亦为一种后文所论的“层累造成”。

④参见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收入顾颉刚:《古史辨》第1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第60 页。许冠三指出,顾颉刚是“以研究故事的眼光和方法去研究历史”,并认为“顾法的根本在故事演变和角色塑造”。参见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 年版,第203 页。对于徐福东渡这样的传说与故事,不必计较其真实与否,而应探明其前后变化的迹象,掌握历史故事变化的全貌。相关研究可参见王学典,李扬眉:《“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史学月刊》2003 年第11 期;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吉林大学2007 年博士学位论文,葛兴苗:《顾颉刚“古史层累说”探析》,河北大学2014 年硕士学位论文等。

猜你喜欢

方士东渡入海
《东渡黄河》
《黄河入海见奇观》 中国画
My School Life
黄河入海,我们回家
听“黄河入海”的故事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4B)
东渡西游:回首百年留学潮
宰相府的门与方士的驴
宰相府的门与方士的驴
方士缔造的中医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