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论劳动与享受
——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例
2020-12-09成海鹰
成海鹰
(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劳动与享受的关系,在畅销书《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看来,有前后相继的特点,尤其在当代,若干世代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的积累使得人类进入了高享受时期,“时间每过去10 年,我们就能享受到更充足的食物、更快速的交通工具和更有效的药物。总有一天,我们会积累足够多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也能够发明各种灵丹妙药,让人青春永驻、快乐幸福,而且这一切将不会有什么神灵前来阻挡。”[1]和世界这一趋势一致的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但是,以“享受生活”作为价值目标的现实中,包含着令人忧虑的另一面,即劳动观念缺失,特别是年轻人奋斗精神不够,以“佛系生活”和“丧文化”流行为表征。现实提醒人们,富起来后如何享受生活,取决于人们如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理解享受与劳动的关系。
早在18 世纪,休谟就已观察到这样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的思想总是生气勃勃,日新月异,人的才能和本领也在不断增长,依靠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努力,一方面满足自己的正当欲望,同时防止邪恶欲念的孳生,而好逸恶劳往往是后者生长的温床。”[2]人们的享受来自付出的劳动,是社会正义的基本内容。只享受而惮辛劳就是好逸恶劳,不仅造成人性的堕落,还会滋生很多社会不安定因素。这样的情形在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会出现,对此加以改变正是当前提倡劳动教育并进行劳动教育的现实关照。一种缺憾的现实得到多大程度的改善,取决于人们所采用的理论工具。研究劳动与享受的关系,当然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得到指导和借鉴。
今年是恩格斯诞辰二百周年。这个1820 年出生于巴门市的思想家,年轻时像马克思一样,想当文学家,他青年时代的作品有一些保留至今。从他早年的作品和后来一些与马克思合著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在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中,恩格斯有非常丰富的关于劳动与享受的论述。但是,从学术界可以查阅的文献来看,人们引用马恩的相关论述,或论及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时,大都被马克思熠熠生辉的思想光芒所吸引,而对恩格斯的专门论述与他本人在劳动与享受这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上,与应当享有的声名是不相称的。他早年的很多有洞察力的思想受到的重视也不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重温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和相关理论,认识到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也是今年纪念恩格斯的一个特别意义所在。
一、恩格斯论英国工人的劳动与享受
马克思曾说:“英国博物馆中堆积着政治、经济学史的大量资料,伦敦对于考察资产阶级社会是一个方便的地点。”[3]1842 年,年轻的恩格斯离开家乡到英国在他父亲的工场工作,在接下来近两年的时间里,他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以伦敦作为了解资本主义的一个方便地点,特别研究了英国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随着恩格斯对伦敦作为大城市的发展和其中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进一步了解,他根据自己亲身的观察和大量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于1844 年9 月至1845 年3 月期间,写作并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本书。正是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在生活中的劳动与享受的观察,他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发展不可避免的矛盾,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
第一,工人劳动推动产业革命发展,带来国家的繁荣。英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国家本身的形态,还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以及他们各自的生活状态,都具有典型意义。对于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出现,恩格斯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他相信,正是这些工人用最辛勤的劳动带来了大不列颠的繁荣,他们本身有着令人尊敬的品性,恩格斯说:“我看到你们同情每一个为人类的进步而真诚地献出自己力量的人,不管他是不是英国人;我看到你们仰慕一切伟大的美好的事物,不论它是不是在你们的祖国的土地上产生的。”[4]令人悲哀的是,这些诚实坚毅的劳动者,当他们的劳动产品能卖出去时,资产阶级靠他们的劳动发财;当无利可图时,则让他们饿死。历史地看,工人阶级并不是生来就堕入这样的命运中,当他们作为劳动者散居在农村时,他们“过着庸碌而舒适的生活,诚实而安静地、和和气气而又受人尊敬地生活着,他们的物质生活状况比他们的后代好得多;他们无须乎过度劳动,愿意做多少工作就做多少工作,但是仍然能够挣得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有空到园子里和田地里做些有益于健康的工作,这种工作本身对他们已经是一种休息,此外,他们还有机会参加邻居的娱乐和游戏。”[4]282这种多少带着田园牧歌气息的生活是恬然和令人满足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产业革命,这些手工业者就会在平静、庸碌但舒适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产业革命将工人们从原来的生活中带入了大城市,兼营农业的手工业者变成了光靠工资生活的产业工人。高质量的原料、改进了的工具、新颖的设备、精密的分工,更重要的是工人的辛勤劳动,使得英国一跃而成为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马克思对于工人的处境也有深刻的认识:“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5]其中所包含的劳动与享受的关系,则表现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6]一句话就是:劳动越多,享受越少。正是这种共同的理解、思考把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此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第二,工人终日辛劳,自己却连基本生存也难以维持。恩格斯急于把英国的情况介绍给他祖国——德国的读者们,因为他看到了巨大的变化,17 世纪时的英国还和他所了解的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城市小,工业少,经济很不发达,人口稀疏并且以农业人口居多,产业革命和英国工业的发展,改变了这些情况,使英国有了许多巨大的城市,发达的工业,人口稠密,城市人口急剧增多。当时的伦敦有250 万人,整个城市恢宏壮丽,呈现出蓬勃生机。这一切当然依赖于“勤劳而明智的稠密的人口。”[4]295在当时的大城市,以令人难以相信的速度迅速增加的人口就是工人阶级,他们有3/2 从事工业,大量使用机器来提高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正像恩格斯说的“他们用自己的发明和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英国的伟大。”[4]297在使用机器创造了生产力的同时,也引起了无产阶级的诞生。
工人们以他们的劳动为社会的存在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他们自己住、衣、食的条件却极其恶劣。恩格斯首先分析了人们所能得到的住宅条件,一般是贫民窟、住人的地下室、小宅子,拥挤的空间塞满了人,里里外外都很肮脏、破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藏身之所,比起无家可归的人还是幸运,在恩格斯寄居伦敦的时代,这个城市至少有5 万人没有栖息之处,只能浪迹街头。除了住宿极差,工人们穿得也很差,人们的衣橱里,“几乎根本没有亚麻布和毛织品。”[4]349恩格斯对工人状况之穿着差的印象,与英国的习俗有关。早在18 世纪,亚当·斯密做过关于必需品与奢侈品的区分,他说“我之所谓必需品,不但是维持生活上必要不可少的商品,且是按照一国习俗,少了它,体面人固不待说,就是最低阶级人民,亦觉有伤体面的那一切商品。例如,严格说来,麻衬衫并不算是生活上必要的。据我推想,希腊人、罗马人虽没有亚麻,他们还是生活得非常非常舒服。但是,到现在,通欧洲大部分,哪怕一个日佣劳动者,没有穿上麻衬衫,亦是羞于走到人面前去的。没有衬衫,在想象上,是表示他穷到了破脸的程度,并且,一个人没有做极端的坏事,是不会那样穷的。不但衬衫,习俗,又以同样的方法,使皮鞋成为英格兰生活上的必需品,哪怕最穷的体面男人或女人,没穿上皮鞋,他或她是不肯出去献丑的。”[7]如果说亚麻布服装是满足体面、习俗的必需品,毛织品是相对于英国潮湿、寒冷的气候,人们为着御寒和防湿的必需品。穿着上必需品的缺乏,是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极差的另一个证明。在英国的大城市,虽然各种最好的东西都能买到,但价钱很高,所以工人们的饮食状况也很糟糕,只能消费土豆、蔬菜、干酪、板油,这些东西通常都不新鲜,是陈货,且质量很差。对于工资最低的劳动者来说,土豆也许是唯一的食物,有时还要吃土豆皮、菜帮和烂水果,甚至于常常挨饿。对于当时和今天的人们来说,了解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工人阶级的真实处境和命运,恩格斯的文本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第三,工人们在辛勤劳作的生活中,状况日益恶化。恩格斯所观察到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并没有受到重视,甚至在当时一些人的观察中,呈现为“19 世纪40 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场。凭着工业优势,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把产品打入他国市场。这时英国工厂的规模比其他国家大,设备比其他国家好,技术比其他国家先进,劳动生产率比其他国家高,出口产品具有压倒的竞争优势。”[8]在这样的强盛国力下,当时人们的生活普遍变得更容易、丰富、有趣,也更友好,教育受到极大重视,人的才智也得到很大发展,这样一来,“在英国历史上,一个聪明人,都选择在他们年轻时生活在19 世纪50 年代。”[8]4总的来说,就是劳动促成了社会享受增加。但是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贡献者,工人没有能分享所有这一切。社会中因为不劳而获和劳而不得所造成的阶级鸿沟不断加深,出现了严重不公的社会现象。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会整体进步以工人的辛劳和恶劣生存状态为代价,恩格斯观察到了这样的现实,他说:“大城市里的工人阶级的状况就表现为一个逐渐下降的阶梯:最好的情况是生活暂时还过得去,靠紧张的工作而挣得的工资也比较多,住的房子也不错,饮食一般还不算坏——说这一切是好的,过得去的,自然是从工人的眼光来看;最坏的情况是极端的贫困,直到无家可归和饿死的地步。”[4]357最艰辛的劳动和微不足道的报酬,劳动与享受的极大反差,这就是19 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把工人生活的真实状况告诉世界,改善工人阶级的生存条件,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从此成为恩格斯斗争的目标,也是他成为革命家的重要原因。
二、恩格斯的重要性
恩格斯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是在1844 年,他在马克思任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对于他发表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马克思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并在《资本论》中对这部书高度赞赏。的确,近代以来,一方面是科技、工业巨大发展带来的社会财富骤增,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是劳动与享受劳动成果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具体表现为工人生存状况的不断恶化。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概念,表现了这些矛盾的深刻内容,在相同议题上,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用大量的事实和描述的方式加以呈现。其核心内容首先是,工人劳动付出的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享受得到的越少,以至于物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其次是劳动与劳动成果分离,也与劳动成果的享受分离。
为了显示电缆位置对应的数字信号及观察与电缆位置对应的模拟电信号,测试时将LCD插在开发板上焊接的排针上,示波器的通道接地探头与DM642的系统地线连接,信号探头与DM642的DA转换模块输出端口连接,连接摄像头与DM642,并连接电源.在PC机上打开工程文件,编译连接运行,并观察LCD的显示及示波器上曲线的变化.
劳动和享受,一直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关于社会活动和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类历史既是劳动史,也是享受史。其中,劳动起决定作用,“它关乎我们怎样作为人类更好地生活。”[9]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0]这句话中所包含的是恩格斯对劳动起决定作用和作为社会发展基本条件的重要性的认识,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概括。第一,在人类进化发展史上,几十万年的劳动完善了人的器官——手,它能做几百种动作,有技巧、灵活。可以说,手是劳动的器官,也是劳动的产物。第二,人的感觉器官也在劳动中完善。“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10]513随着劳动的开展,人开始了对自然的统治与利用,从被自然的束缚中获得了自由。第三,人在劳动中学会制造工具,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这样既锻炼了人手也锻炼了人脑。人们用工具打猎或捕鱼获取肉类食物,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既吃植物也吃肉的习惯,大大地促进了正在形成中的人的体力和独立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肉类食物对于脑髓的影响;脑髓因此得到了比过去多得多的为本身的营养和发展所必需的材料,因此它就能够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发展起来。”[10]515由此带来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是火的使用和动物驯养,人类获得了更好的营养及食物来源。第四,劳动促成了语言产生,人们可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经验。恩格斯说:“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10]512第五,劳动的发展使社会成员更紧密的互相结合,互相帮助,共同协作。恩格斯肯定人才是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在劳动中,还会发展出社会成员的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等情感与行为,使人的社会化进一步加深。
在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考察中,从最早的打猎和捕鱼这样的早期劳动形式,到农业、纺织、冶炼、制陶、手工业、贸易、航海以及艺术和科学,劳动的形式越来越精细,有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别,发展出了更丰富的劳动结果,包括部落、民族、国家、法律、政治、宗教各种组织制度、观念和情感。所有这些由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而取得的成果,恩格斯强调了劳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更详细地解读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是劳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10]509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创造和积累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劳动了解到劳动所能产生的自然影响,但恩格斯想学会的是预见人类劳动所产生的比较远的社会影响。在书中,恩格斯提到了马铃薯作为工人食物的单调性,以及随它而来的瘰疬病症的传播。在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时,他已经意识到“和工人的生活降低到吃马铃薯这一事实对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所发生的影响比起来,瘰疬症算得了什么?”[10]52019 世纪40 年代末,一场由马铃薯病害导致的饥荒在爱尔兰蔓延,饿死了一百多万人,并使两百多万人逃亡海外。恩格斯亲身经历的这一场19 世纪的人道主义危机一直还在影响后面学者的研究,当代学者阿马蒂亚·森指出饥饿和饥荒的区别在于:“饥饿是指人们没有充足的食物,而饥荒则指由饥饿所造成的大量死亡的恶性现象。”[11]爱尔兰饥荒死亡的人数是当时全部爱尔兰人的1/5,与这样的饥荒比起来,瘰疬症当然更不算什么。
可见,恩格斯已经敏锐地注意到的英国社会最尖锐的矛盾,正是来自于英国工人劳动与享受的分离,在恩格斯的观察中,矛盾具体表现为:“给他们盖的房子盖得让坏空气流不出去。给他们穿的衣服是坏的、破烂的或不结实的,给他们吃的食物是坏的、掺假的和难消化的。这个社会使他们的情绪剧烈地波动,使他们忽而感到很恐慌,忽而又觉得有希望,像追逐野兽一样地追逐他们,不让他们安心,不让他们过平静的生活。除了纵欲和酗酒,他们的一切享乐都被剥夺了,可是他们每天都在工作中弄得筋疲力尽,这就经常刺激他们去毫无节制地沉湎于他们唯一能办到的这两种享乐。”[4]382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之手,大多数人一无所有,恩格斯总结的这一社会现象也正是英国学者波兰尼所关注的问题:“贫穷(poverty)伴随着富足一起增长。”[12]劳动和生活中其他活动分离,特别是与享受分离,结果是有的人劳而无享。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曾注意到:“马克思的著作关注人类的享受。在他看来,美好的生活不是工作而是休闲。”[9]130与此同时,社会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会让有的人享而不劳,这样的社会显然缺少最基本的正义。通过斗争去改变现实带来的经验往往是痛苦的,在没有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斗争还是盲目的,即使白白流血牺牲,无产阶级也未必能得到真正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出现的时代意义。所有材料说明,恩格斯正是从劳动与享受的关系来对人类生活做通盘考虑:如果不是服务于人类生活,他认为空谈劳动是无意义的。劳动只是更丰富的人类生活的一种活动和部分构成。全部的人类生活除了劳动,还有享受,享受是劳动的结果、报酬,也成为了劳动的动力,二者相互作用,才能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通过自己的劳动打下自己意志的印记;也只有人,才懂得把享受作为劳动的补偿、回报、动力,也作为生活建设的目标。工人的确是当时最贫穷的阶级,恩格斯指出,他们仍然是需要享受的,需要消遣、娱乐,也同样有社交的需要。在毫无希望和贫穷的生活中,他们无节制地沉湎于自己唯一能得到的纵欲和酗酒这些消极享乐,使他们既不健康又不长寿。恩格斯提供的资料显示,1840 年,利物浦上层阶级的平均寿命是35 岁,商人和光景较好的手工业者是22岁,工人、短工和一般雇佣劳动者只有15 岁。[4]392显然,工人不健康,就不能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率的劳动;工人不长寿,社会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劳动力。好的享乐才是生活的享受,它是对劳动的中断,其实也是对劳动的养护,更是对劳动的回报,甚至可以说让人们休养生息,更好地恢复以投入到新的劳动中去,创造更大的效益。
恩格斯著作中所重视的劳动的重要性以及劳动与享受的相关性,在英国其他哲学家的著作中也有论述,如和恩格斯同年的社会学家斯宾塞是这样认识的,他说:“在某一特定人口中,依靠别人恩赐生活的人数目愈大,依靠劳动生活的人数目必然愈小,依靠劳动生活的人数目愈小,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的生产必然愈少;而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的生产愈少,困苦必然愈大。”[15]人们想要获取自己所期望的物品,实现自己比较理想的生活,都应当付出适当努力,有所劳作,让自己劳有所得而不是不劳而获。在劳动过程中,情绪、态度和技能一样重要,劳动技能和劳动热情都需要提高。鼓舞劳动热情的,正在于劳动之余的享受与休闲,如果没有享乐、闲暇作为补偿,人们的劳动仅以谋生为目的,所产生的效益极其有限。这也正是休谟作为经济学家所注意到的,他说:“如果人们的劳动技能和生产情绪提高了,他们的劳动一定会生产出丰硕的成果,其数量将远远超过养活他们自身之所需而有余。”[2]10他所说的生产情绪,取决于社会享乐的程度,即人们劳动的剩余物可以用来交换,供消遣、娱乐、享受或满足虚荣心的商品,这样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将大为提高。
三、劳动不足与享受剩余的现实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 年国内生产总值990 865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 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 276 美元,首次突破1 万美元大关;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数据可以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333 元,比2018 年增2 505 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 559 元,除了生活必需品、耐用消费品、服务性消费,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消费都大幅增加。①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index.html这些数据表明,人们的处境已经从维持生存走向了享受生活。2020 年5 月召开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民生进一步改善”时指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 万元。基本养老、医疗、低保等保障水平提高。”②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lh/zb/qh/qh2/index.htm可以说,让人民享受美好生活毫无疑问是政府工作的宗旨所在,也是奋斗目标,所以,确立享乐及享受生活的价值是我们这个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也是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新成就,应当对之进行批判性审视和研究。这种研究的意义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言:“如果对事物的清楚明白的掌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或享受,也就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幸福具有直接的重要性时,人们共同明了的东西便产生了。”[16]在怀特海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享受与幸福是等同使用的,它与生存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两个基础性目标,用以解释或说明各类经验、目标、价值。在历史上,人们对于享乐或贬斥、禁止、冷嘲热讽;或迷恋、耽溺、沉醉其中。两方面的教训和经验都非常多。总之,在享乐问题上,容易走极端,人们普遍缺少一种明智的态度。前者作为禁欲主义拒斥人世间的舒适、奢侈、快乐,有悖人性不足取;后者作为享乐主义纵情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放纵本能更不足取。
人们需要一种正确的享受生活的态度和内容。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把对生活的享受比作赴宴,他说:“赴宴时你会温良恭谦,生活中你也应如此。一盘盘菜肴传给你时,可伸手取食一份但量要合宜。菜肴越过你传给他人时,好好享用自己盘中已有的食物。如菜肴尚未传给你,应耐心等待轮到你的时刻。”[17]赴宴当然是生活中的享受,但是享受如果无节制,譬如在宴会上暴饮暴食,营养过剩于身体不宜还往往致病;另外,享受如果不把它放在与劳动的相互依赖中去理解和获得,快乐未必能够持久。一个人不曾为宴会做出某种贡献,再获得邀请的希望就渺茫了,而且很容易陷入享受悖论。所谓享受悖论就是直接以享受为目的的人生是得不到享受的。哲学家密尔作为一个功利主义者,他把快乐看成所有行为规则的检验标准和生活目的,但是他提醒人们,快乐不宜成为直接目的,“只有那些不为自己谋快乐而把心力用在别的目的上的人才是快乐的。”[18]也就是说一个人以得到快乐为目的而行事,是很难真正得到快乐的,快乐应该是一种伴随感受。在享受问题上同样如此,他指出:“生活的各种享受足以使生活成为乐事,但是必须不把享受当作主要目的,而把它们看作附带得到的东西。若是一旦把它们当作主要目的,就会立刻觉得它们不足以成为乐事。它们禁不起仔细考虑。”[18]88密尔提出了快乐、幸福、享受的新方案,即把个人的内心修养、情感培养当作人类幸福的首要条件之一。他说:“各种能力之间保持一定平衡现在在我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情。感情的培养成为我的伦理学和哲学信念的重点。我的思想和志趣越来越重视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的任何事物。”[18]88得到更大快乐的热切希望使密尔把社会改进和人性进步的希望寄托在合理的劳动观念之上,他盼望着“有朝一日社会中不再分为游手好闲的人和勤奋劳动的人;那时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不仅适用于穷人,而且公平地适用于所有的人;那时劳动产品的分配,不再象现在那样很大程度上根据出生门第,而根据一致公认的公平原则。”[18]136当生活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时,人会逐渐变得懒散,更在意享受。如密尔所说:“须知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如果优哉游哉就可聊以卒岁,人们是绝不肯出力流汗的;但是,要是人们由于生活的逼迫一旦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勤劳也就成了一种有益于人们健康的生活乐趣,因而不可须臾离了。”[2]79这些对于劳动与享受关系的论述,在哲学思想史上,对于恩格斯的观点的正确性是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文通过对恩格斯在享受与劳动这个主题上观念和理论的梳理,正是想要在现代社会,在劳动与享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也就是在历史的回溯中,在被称之为人工智能的时代,在技术大大助力人类享受生活的时代,探索一种关于“享受生活”的伦理学理论,正如恩格斯对19 世纪英国社会的观察和思考所呈现的,它推崇享受与劳动结合,消费与生产结合,消遣与修养结合,娱乐与教育结合,舒适与忍耐结合。它既有益于个人美德的形成,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质量的极大提高为人们享受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把生活得好作为一项事业或一份责任来追求,对每个人都是成立的。和过去因为享乐主义的消极影响而忌讳谈享受不同的是,今天,不劳动只享受的大有人在,特别是青年人的奋斗精神缺乏,表现为享受小“确幸”,以“吃货”自居,迷恋“我的青春我做主”之类的虚假自由,自己不劳动,只能啃老或严重依赖他人虚度光阴,更糟的是还要给自己贴上“佛系”的时尚标签,致使青年中“丧文化”流行。道德领域的这一危机其普遍性早已超越了家庭的防线,是社会生活中不能再忽视的问题。人们辛勤劳作,既为得到和创造生活的基础,也为了获得闲暇去培育、涵养自己的心性,发展自己的天性,形成自己的个性并实现自我。但如果不能形成劳作与享乐的正确观念,虽然恩格斯所揭示的英国工人的那种极端贫困现象已经得到极大改善,但是“毫无节制地堕入粗野的消遣之中”[19]的现象却比比皆是,闲散人其堕落在所难免。生活越容易,人们就应当越有可能和条件去建设生活,真正追求好生活、美好生活。这里所说的生活包括选择、活动、体验、经历,在各个领域参与行动,其中最重要的享受指标就是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愿望、欲求,希望得到表达、实现,需要获得享受、满足,而且人们的欲望、享受、满足往往都是来自于生活。如何让生活值得享受,第一要义便是处理劳动与享受的关系,正如伊格尔顿从马恩的著作中所领悟的:“要实现马克思设想的目标,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只有辛勤地工作,才能获得闲暇的时间。”[9]131伊格尔顿曾特别强调:“当我提到马克思的时候,我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9]4所以,在纪念恩格斯诞辰二百周年的关键年份,在劳动与享受这个极具时代意义的课题研究中,重温恩格斯包含诸多相关精彩论述的经典著作,对于加强劳动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后物质主义研究取得广泛学术声誉的美国学者英格尔哈特,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他提醒人们:“深度研读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有价值的努力。只是有一点显而易见,即在研读那些令人尊敬的文本时,必须补之以想象力、创造力和对当前现实的关注。”[20]在劳动教育已经提到国民教育的高度来探讨的今天,带着对现实的深切关注研读恩格斯的富有启发性的作品,既可以得到好的思想资源和启发,也是对这位重要的思想家即将到来的两百周年诞辰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