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分析
2020-12-09唐文娟
唐文娟
(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4)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多发的神经外科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患者多发病较急且病情进展迅速[1]。目前临床多使用溶栓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科学性干预,提高急救效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针对2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总结并归纳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且无其他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临床资料完整,对28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组方式为抽签法,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43例,对照组男84例,女59例,年龄49~75岁,平均(63.71±5.49)岁;观察组男83例,女60例,年龄50~74岁,平均(63.18±5.22)岁,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如年龄、性别、病情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探析。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具体如下:①建立由责任护士、专科医生、影像科工作者及急诊预检护士等组成的急救小组,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急救流程培训,并讨论确定护理流程图,明确分工与工作时间,确保随时有护理人员在岗待命;②患者入院后应首先由预检护士对患者生命指标、意识情况、语言、肢体功能情况等进行检查,开放绿色通道并迅速进行医生会诊,对患者进行诊疗,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静脉通路的建立与常规指标检测,并及时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确定是否可接受溶栓治疗,并立即进行新静脉通道的建立与给药治疗处理,而后依据患者情况转入重镇监护室或病房。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并发放问卷调查统计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2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分诊时间、转诊时间用()表示,行t检验,满意度用%表示,行x2检验,P<0.05则结果有效。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时间的统计分析
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分别为(0.71±0.20)min、(38.47±3.52)min,显著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2.51±0.85)min、(59.69±4.73)min,数据展示为P<0.05(t=24.6502、43.0381,P=0.0000、0.0000),统计价值较高。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统计分析
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的观察组对护理非常满意95例,满意46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8.60%(141/143);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对护理非常满意82例,满意51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93.01%(133/143),观察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展示为P<0.05(x2=5.5669,P=0.0183),统计价值较高。
3 讨 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配合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等待时间,让患者尽早接受溶栓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致死率,对患者的预后及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3]。
在本次试验中,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与患者满意度均显著优于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数据展示为P<0.05,统计价值较高,说明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在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中的效果较高,可广泛应用。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流程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急救效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改善医患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