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团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综述

2020-12-09郭艳新康淑瑰

关键词:显性隐性成员

郭艳新,康淑瑰

(山西大同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科学研究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2]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其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知识。知识创新作为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石,有效的知识共享被视为提高团队科研绩效的重要途径,[3]因此知识共享与科研创新团队的绩效相关。团队的成员间如何进行知识的有效共享,提高科研创新绩效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

知识管理是一个获取、共享、研发和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4]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5]个人将所掌握知识和团队的其他成员分享,有效的知识共享增加了团队成员的知识积累,提升了成员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团队的创新能力。[6]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就在于通过共享知识在成员和团队之间提供了一个链接,这样不仅降低了因获取所需知识的科研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创新团队的科研产出绩效。

尽管知识共享机制在团队创新中很重要,但很少有学者从微观视角分析科研创新团队的知识共享模式。笔者基于共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微观视角,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的知识管理模式文献进行系统探究。

二、文献来源

笔者选取当前国内外有关高校优秀创新团队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以“science research team”、“ innovation team”和“knowledge sharing”为主题词在“Web of Science”“SciencDircect”等外文数据库中检索2009-2017 年间的相关文献,共得到31 篇;同时以“高校科研团队”、“创新团队”和“知识共享”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2009-2017 年间的相关文献,共获得48 篇,排除硕博士论文,剩余34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知识共享机制方面的前因后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正向研究,通过对论文的筛选,根据文章的相关性、期刊的影响因子,最终用于研究的文献减少到26篇。从显性知识共享和隐形知识共享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三、知识共享机制

团队知识共享指的是团队成员间分享与工作有相关的经验、技能和知识,[7]知识被认为是概念、技能、经验以及能够提供创新、评估、使用信息框架的依据,[3]知识交换和创造的过程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8]知识共享被认为是对团队具有可持续竞争战略重要性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其使成员能够从知识拥有者方获得所需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并使团队受益,[9]因此,部分学者表明共享知识的技能与优秀团队的绩效呈正相关关系,[10]对团队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11]如果没有有效的知识共享,团队可能无法整合专家的关键知识、技能和能力来完成复杂的创新工作。[12]因此,如何鼓励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是知识管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此外,社交虚拟世界提供了一些协作功能,比如社交网络、社团、以及即时消息,参与者可以通过相关社交软件进行交互和分享有用的知识。[13]

科研创新团队是一个组合团队,其成员通常属于不同的部门机构,被分配完成同一个项目。在项目团队中,知识共享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共享知识在成员和团队之间建立有效的链接,知识共享降低了科研的成本,[14]以项目创新为基础的团队把重点放在管理项目团队上,成员专注于团队边界内知识的有效共享,进而促进个人知识共享活动以获得更好的结果,[15]团队通常有技能互补的成员,通过协调的努力产生协同效应,允许成员取长补短,[16]项目团队的知识共享提高了团队绩效和创新能力。此外,跨国项目团队被视为知识产生的源泉,他们可以提供地理上分散客户的需求信息,[17]然而,一些项目的团队忽视了其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而知识转移需要有效地共享知识,使得跨越国界传递知识成为挑战。[18]这种差距也反映在知识管理文献中,团队、部门和网络展示其对个人知识共享的支持功能,也提供了对项目团队之间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一些见解。[19]

从知识共享过程视角考察,团队知识共享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随着高校教师团队成员知识背景的多元化,知识共享以及充分的沟通交流对知识的有效共享,团队创新绩效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学者们基于此研究得到一致的结论,团队成员的的不同背景提高了团队知识共享的多样性,这就使得团队中的知识资源更加充实,可见知识的差异性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创新绩效,[20]CHIEH HSU的研究提出了,研究团队内部通过知识交流、内化知识以及知识创新的过程,使得成员分享其拥有的知识同时掌握其不熟悉的知识,进而提高团队的创新绩效。[21]党洪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知识共享机制,发现知识共享对知识创新起到正向作用,以及对外分享和内化吸收二者促进现有知识的再创造过程。[22]谢永平等人实证研究,验证了在知识共享中介作用的基础上,网络结构和知识存量对创新绩效的正影响作用,[23]Kessel 在医疗团队的研究中也指出,知识共享对提高团队创新绩效过程中有着显著影响。[24]

从人际关系视角考察,知识不能有效地共享则会对创新绩效产生负向影响。有学者认为预期的外部奖励对个人的知识共享态度有负面影响,例如基于项目的团队为了个体的知识共享活动达到最大的利益效果,只注重于项目团队的组织管理,仅专注于团队边界内的知识共享,然而,他们忽视了项目团队成员之间边界外的知识共享。[25]朱少英等人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与递阶回归分析,探讨了团队领导行为与知识共享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当一个团队的领导者通过明确的奖惩处理下属行为时,成员更愿意进行知识共享;当一个团队的领导者采取以工作为导向和以人际为导向方式时,也会影响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26]在IT 项目团队中,成员在共享知识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激励或是阻碍,结果表明,个人分享知识倾向受到利益和成本感知的影响, 这成为项目团队、组织和个人结盟的因素,进而影响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27]团队成员由于不同的民族、性别、文化和职能,导致了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了文化的复杂性,对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产生负面影响。[28]再者,如果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只是成员单方分享其知识,没有获得其他成员的知识,这会造成团队间缺乏相互信任,即团队成员不愿意共享知识导致对知识共享造成消极影响;此外,成员间的知识异质性也会阻碍知识共享,团队间知识共享后成员经过知识内化,知识共享才有传递意义,否则知识结构相差太多则不能有效地共享知识。[29]

然而,以往文献尽管表明了知识共享机制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于团队成员间知识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提出项目团队成员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理论提供新理论。

四、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共享

对知识基础观持支持态度的研究者认为,根据知识能否被清晰可见和有效转移的划分标准,将知识归为显性和隐性两类。能够被明确表达或被有效共享的知识归属于显性知识,被个人所有却无法清晰表达的认知、经验及思维方式等则归为隐性知识,其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已有文献表明显性知识在知识总量中的比例远低于隐性知识,故学者对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相对成熟。

隐性知识的结构以及主体的利己性,导致团队成员对隐性知识的独享,不利于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李志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重点高校的科研创新团队成员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团队成员的个体特征(满足度、利他主义、荣誉感)、管理模式(信任感、凝聚力、授权式)以及自我效能均对隐性知识的共享起到正向影响,而成员所拥有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则对隐性知识的共享产生负影响[30];根据科研团队的特点,李志宏对团队带头人创新风格、参与保障度、目标认同感以及创新追求四维度,考察了团队的创新氛围对团队成员隐性知识共享的意愿,结果表明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团队的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31]团队成员需要学习如何互相帮助,帮助其他团队的成员挖掘其真正的潜力,并创造一个让每个人都能超越其知识限制的环境[32]。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团队中,知识共享资源是团队对资源利用中重要部分[33],朱卫未在隐性知识转移势差效应机理研究一文中提出经典“双向转移说”,认为隐性知识共享是指显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的整个互相转移过程,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隐性知识的提供者和接收者之间沟通交流,从而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转移,成员之间不仅内化获得的知识从而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而且将所吸收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整合实现知识的创新,整个环节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循环共享。[34]当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彼此依赖时,他们会共享知识;依赖和信任受沟通频率、项目价值的感知相似性和专业知识的影响,而项目奖励机制对显性知识共享和相互信任也有直接影响,但其并不直接影响隐性知识共享。[35]Humphreys 等研究了影响团队成员间知识共享的一些关键情境因素,通过对222 份来自不同项目团队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收集;研究结果表明,显性知识促进了团队间的知识共享,而隐性知识为项目团队的知识共享制造了障碍。此外,团队成员间的信任与知识共享呈正相关,但管理模式并不影响成员间的知识共享。[36]Qi 等人研究了几个可能影响项目团队内知识共享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内在和外在动机都倾向于与团队成员分享更多的知识,高度利他的个体也更有可能与他人分享知识;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显性知识是知识共享的基础,隐性知识是知识共享的障碍。[37]X.Zhang 等考察了知识管理技术功能(如跟踪、访问)对显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以及现有知识管理系统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同时考察了部门特征(即团队规模和项目特征)和个人角色(即员工职位和团队特征)对IT 显性知识共享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鼓励通过统计、跟踪、知识分布和知识存储功能监测显性知识共享,并建议将显性知识与通信工具相结合,以支持隐性知识共享;结论还显示知识管理技术在具有常规任务的团队中,提高显性知识共享方面更为突出,而低层次员工在接受共享知识的交流方式时可能更能全面理解。[38]共享隐性知识对于一体化的科研团队取得成功至关重要,L.Zhang 等人已经确定了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五个主要因素:无基础信任、基于信息化基础的信任、基于身份基础的信任、个人利益、自我效能缺失,对于一体化的科研团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探究了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隐性知识共享;同时分析了五个关键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了如何影响一体化项目团队内的隐性知识共享,提出相关个人因素间的信任与隐性知识共享存在相关关系。[39]陈伟选用SECI 模型阐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转化过程中将显性知识内化为个人隐性知识,在团队成员间知识结构差异较小时,团队成员通过显性知识共享有效吸收转化为个人隐性知识,因此团队间的知识结构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40]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校科研团队中的隐形知识及显性知识共享机制的文献整理研究,发现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因素,且直接影响的因素比间接影响的因素更重要。首先,团队中的知识共享可以提高成员的创新绩效;其次,团队间的知识优势共享使竞争优势得以持续;再次,团队负责人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团队创新的效率和创新的绩效;最后,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关键的成功因素,知识共享在促进创新、发展组织敏捷性和产生整体团队价值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因素主要有:团队成员的文化背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模式、团队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人际关系、信任、沟通质量、工作满意度,知识共享态度、奖励机制等。文献表明,知识共享是团队拥有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氛围和组织文化,对于知识共享和创造力很重要,绩效、信息质量和信任反过来对组织的知识共享有显著影响。最后,可以看出所有因素对于知识的有效共享都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为止,学者对项目团队知识共享发展的研究方向,还没有全面深入研究。对知识共享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当前还没有一个独立的机制能够解决知识共享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有些技术考虑提供信任、知识管理和亲密关系的发展,而有些技术则完全忽略了这些问题。基于这些发现,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细致着手知识共享机制的研究。

(一)科研团队负责人对创新团队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团队管理和有效的沟通可以塑造团队创新的环境氛围,其产生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团队创新绩效、知识共享,同时使得团队之间的交流更加高效,知识和信息的多样性更加丰富。因此,在知识和信息多样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中,团队成员的知识交换及学习能够获得各种积极的项目成果,同时也可促进团队的绩效以及改善成员的工作满意度,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促进知识共享的团队负责人在团队环境中的管理角色进行研究。在一个科研团队中,较多因素可能影响知识共享,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纳入其他相关变量,如团队氛围、团队特征、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团队项目的任务性质、团队的奖励机制等,为知识共享领域的相关研究构建一个更加详尽的框架。良好的团队负责人的管理角色,不仅影响团队的创新能力,也为知识共享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社交互动,并努力营造一种愿意共享知识的氛围,且鼓励每个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知识共享。

(二)知识共享成本与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现有研究没有考虑团队中知识共享的相关障碍,如个人因素、个人参与度和工作量的繁杂等因素。未来的研究可考虑知识共享的障碍,学者需要深入研究当前是什么阻碍知识共享,需要关注与知识共享相关的成本,而不仅仅是团队的绩效。因为具有内在或外在动机取向或高度利他行为的个体倾向于与他人分享更多的知识,因此,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应该尽可能考虑团队成员的需求,采用灵活的成本奖励机制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感知与知识共享相关的奖励价值,从而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

(三)知识异质性对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以往研究较少考察团队成员间共享的知识其具体内容和形式(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未来的研究可探讨知识的差异性(如复杂性、深度性、广度性)对团队成员学习和提高创新绩效的影响。由于绝大部分研究只有单一因素对知识共享的积极影响或者负向影响,也可探究影响共享知识的多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深入分析各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哪种模式相对更适合团队的知识共享。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