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护理策略探究
2020-12-09李佳谦
李佳谦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2)
毋庸置疑,冠心病是造成中老年死亡的重要疾病因素,且这一心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群体基数近年来大有上涨趋势,公众对“冠心病防治和护理干预可行性策略”的需求迫切,关注冠心病病患群体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然而,受限于多重因素,冠心病的内科药物治疗疗效很难实现质的突破,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赖于专业护理的干预和指导。在护理实践中,笔者注重总结经验和可行有效的对策,现结合对照研究将护理方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17年4月~2019年5月126例冠心病入选者,按照入院登记薄单双号将患者依次分入常规组(n=63)和研究组(n=63),其中男73例,女53例;年龄52~73岁,平均(63.46±2.12)岁,以独立样本分析法对两组上述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均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以心内科常规护理模式开展日常护理工作,与此同时为研究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心理疏导。大部分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差,在纠正患者错误认知观念的同时,利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提升患者健康知识掌握能力,嘱其勿听信小道消息或轻信网络资讯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教予患者正视负性情绪,引导其以正向思维思考、面对疾病,结合典型病例切实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同时鼓励患者主动倾诉,尤其是病友间的互动,以获得精神慰藉,并丰富社交活动,通过打坐冥想、深呼吸训练等方式获得内心的平静,培养兴趣爱好充盈内心。②用药指导。内科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不仅取决于临床医生的用药决策,还与患者自身的用药依从性息息相关。明确告知患者规范服药是控制并改善冠心病的主要途径,就用药品类、配伍、作用机制等作详细说明,客观介绍药物毒副作用并强调与毒副作用比较,药物正向作用对疾病转归的意义,规劝患者遵医用药。同时,教予患者规避用药风险如服用他汀类药物不可同食柚子等,并教予患者及时识别药物致不良反应风险,及时就诊减轻损害。另一方面,与家属保持联系,协调二者的关系,鼓励家属作患者的监督和指导者,帮助患者逐步形成规范用药的意识和习惯。③健康管理。生活质量的改善、疾病的转归均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意识和方案,因而护理人员需明确告知患者冠心病患者的日常饮食禁忌,强调充足睡眠、适当运动、规律作息、戒烟戒酒的意义,并说明复查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健康管理知识,为身心健康的维护提供便利。
1.3 观察指标
统计护理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以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为准,满分为24分,得分愈高提示生活质量愈佳)、焦虑评分(以焦虑自评量表为准,50分为界限值,超过50分证实存在焦虑情绪且得分与焦虑程度呈正比,)和抑郁评分(以抑郁自评量表为准,53分为界限值,得分愈高提示抑郁愈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统计使用SPSS 18.0这一软件进行分析,对计量、计数指标分别以()、[n(%)]表示,依次以t、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统计两组焦虑和抑郁评分
护理干预前,研究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分别为(57.91±3.48)分、(60.30±4.46)分,常规组依次为(57.83±4.02)分、(60.51±4.38)分,两指标一一比较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焦虑和抑郁评分依次降至(46.54±4.26)分、(50.79±3.11)分,常规组依次降至(51.12±3.40)分、(55.30±3.46)分,与同组指标比较,两组均呈降幅,与常规组护理后数据比较,研究组各指标呈较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统计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干预前,研究组和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2.93±1.75)分、(12.90±1.82)分,护理干预后依次增至(21.08±1.18)分、(16.87±1.30)分,两组均呈增幅,且研究组增幅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作为一组慢性进展性疾病,冠心病备受公众瞩目,尽管当前医疗条件和水平日趋完善,但每年仍有为数不少的冠心病患者因病死亡。更为严重的是,受疾病的长期折磨,不少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备受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摧残,身体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每况愈下,需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冠心病的治疗和转归需要经济、人力资源的支持,这无疑会加重社会及家庭负担,故探究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护理干预对策亦是提升公众幸福指数的必要举措。笔者在实践中深入剖析患者群体的身心特点,针对其健康知识匮乏、用药依从性欠佳、健康管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展开护理和指导,效果满意。本研究数据提示,组内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升,焦虑、抑郁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护理后比较,研究组各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对冠心病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转变其思维观念,使之趋于正向化,且有利于生活质量和预后的改善,对疾病转归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