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治疗的效果
2020-12-09姜微
姜 微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
主要传染源为HBV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携带者的传染病症即为慢性乙型肝炎,传播途径为性传播、破损的皮肤、母婴等方式[1]。轻度的乙型肝炎可表现为乏力、肝部疼痛、腹胀等症。肝大且质地偏硬等症为中度,肝功能衰竭、肝硬化为重度。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全面的护理,从而使患者生活的质量得到提高。本文将PDCA循环护理的模式应用于治疗慢性的乙型肝炎,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8月~2018年7月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的乙型肝炎患者102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20~50岁,平均(24.9±9.3)岁;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1~51岁,平均(25.3±9.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的护理模式,主要包括(1)制定计划。依据患者实际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病情发展的情况、心理以及生活的规律和质量等。对影响其恢复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得以消除,减轻其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及时对其心理进行疏导,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护理。护理人员需增强自身的专业性,给予每个患者个性化的评估,使护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2)实施计划。从心理层面对患者进行疏导,实施心理干预,召集所有患者通过讲座的方式,讲解相关的病理知识,使其走出疾病的误区;向患者讲述成功的案例,增加治疗的信心,消除其不良的心态,使治疗的配合度提升。护理人员需提升专业的能力,院方对其发放护理的评估手册实行全方位的考核,维护护患间的关系,尽量呼吁社会消除对于乙型肝炎患者的歧视态度。(3)处理阶段。为每位患者都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方案用于护理,严格控制实施阶段的情况和质量,依据患者检查的结果,具体分析其问题所在,为日后临床的治疗提供帮助。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护理满意度(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观察。应用生存质量的评定量表评定生存质量、躯干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身体状况越好,生存质量越高,分数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1.0进行分析,计数以(%)表示,计量以()表示,行t、x2检验,P<0.05统计学成立。
2 结 果
2.1 生存质量
干预前,对照组的生存质量、躯干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各为(3.12±0.14)分、(1.26±0.20)分、(1.28±0.30)分、(1.26±0.20)分、(1.01±0.20)分,观察组各为(3.13±0.48)分、(1.23±0.23)分、(1.23±0.24)分、(1.25±0.19)分、(1.02±0.14)分;干预后,对照组各为(3.95±0.48)分、(3.36±0.26)分、(2.25±0.27)分、(3.36±0.26)分、(2.13±0.18)分,观察组各为(5.95±0.37)分、(5.60±0.31)分、(4.88±0.38)分、(4.62±0.29)分、(4.33±0.24)分。总之,干预前两组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后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中不满意12例,满意16例,非常满意23例,总满意度为76.5%;观察组患者中不满意1例,满意21例,非常满意29例,总满意度为98.0%,对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的乙型肝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社会因素的影响,对乙型肝炎往往带有排斥和孤立的心理,面对治疗患者心理常出现畸形,丧失治疗的信心[2]。所以在对其实施护理时,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切勿另类化,以正常的眼光看待患者,同时为其讲述病理的相关知识,使其消极的治疗心理得以消除。医护人员应维护护患间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与之沟通时,应语气平和、耐心,为其创造优质的治疗环境,疏导患者的心理,使我院护理水平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提高护理的满意度。PDCA的含义,P:问题明确后,假设可能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D:实施计划,C:对结果进行评估,A:依据结果加以处理。循环的意思就是结果不满意即返回第一步P,若结果满意则实施和推广解决方案。PDCA即依据大量的资料,运用合理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使活动过程得以控制,提高实验的质量[3]。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生存质量、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提示了将PDCA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