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刺猬的优雅》的叙事探析
2020-12-08王雪莲
摘 要:当代法国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2006年出版的小说《刺猬的优雅》自问世以来,被广泛阅读,2009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本文从叙事学角度,通过叙述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层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和叙事特点,探析其叙事策略。
关键词:《刺猬的优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层
作者简介:王雪莲(1996-),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北京语言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2
《刺猬的优雅》以巴黎高档住宅区的一栋公寓为背景,主要从看门人米谢尔太太和富家少女帕洛玛,两个内心孤独而又情感富足的两位女主角的视角,采用交替叙述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她们自己和身边人所经历的生命的荒诞与美好,折射出对社会现实和生命真谛的探讨。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以及叙事层,剖析其独特的叙事视角、精妙的叙事结构。
一、叙事学以及热奈特叙事理论
叙事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后经法国结构主义发展形成。一经提出,众多学者不断研究叙事理论依据,完善叙事学理论体系。与传统的文学批评不同,叙事学不再关注小说的道德和社会功能,而是关注小说内部特性以及故事观察和讲述的角度,阐明故事各情节之间关系和组成方式。经过不断研究和完善,叙事学已经成了一门重要学科。热奈特(Gerard Genette)是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大师,他建立的一整套完整的叙事学理论是现代叙事学的根基。
二、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又称叙事聚焦,指叙述时对故事情节观察和描述的角度。叙事视角不同,即观察故事发展的角度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叙事效果。在《叙述话语》中,热奈特区分了三大类聚焦模式:“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其中“内聚焦”分为固定式内聚焦、变换式内聚焦和多重式内聚焦。
开篇女门房勒妮的固定视角推开故事大门,小帕利埃与她的对话引发的对马克思著作的思考。“我叫勒妮,今年五十四岁。二十七年来,我一直在格勒内勒街七号的一栋漂亮公寓里当门房”、“寡居、矮小、丑陋、肥胖、脚上布满老茧”,通过勒妮的自述勾画出住在高档住宅楼中其貌不扬、贫穷的传统门房形象,与一只猫相依为伴,冷漠无情却彬彬有礼的行使门房职责。第一人称叙述从勒妮自身印证了她呈现的形象,与后文描写她真正的聪明才智形成巨大反差,人们眼里庸俗的门房却有着深邃的内心世界、高雅的品格和优雅的心灵。聚焦点在门房勒妮身上,从她的视角推动故事发展,在看门人的角色遮盖下她尽情畅游在书的海洋里。正如她自己所说,“可以说在名声、地位和外貌上我是个穷人,但是要论聪明才智的话,我是一个百战不败的女神”,她小心翼翼地伪装门房身份,装作粗俗愚钝,任由上等人对她傲慢的颐指气使,但这恰恰是她苦心构建的生活方式,以迷惑这些富人,勒妮的智慧与理性使她能够从容地直面这样惨淡的社会现实与命运。
“我,十二岁,住在格勒内勒街七号的一套高档住宅里。我的父母很富有,我的家庭……”叙述视角转为小女孩帕洛玛,这一片段属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视角,以内心叙事为主线,直接将读者引入“我”,即帕洛玛的内心世界。从帕洛玛的一段独白开始,她以一种十分平静的口吻讲述她的家庭。虽是第一人称叙事,但仿佛与其生活有一段距离,她十分淡定从容地谈论死亡。帕洛玛在少女时期已经看透大人世界的虚伪与荒诞,她决定在她13岁生日那天了结生命。用第一人称更好地展现她的所思所见所感,也就使读者渐渐明白了她这种想法的缘由,她像一个洞察一切的旁观者,读者顺着帕洛玛的思考方式来看待世界。此处体现的是固定式内聚焦,这种视角也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当我们把聚焦点汇聚于勒妮或者小女孩帕洛玛身上时,此时体现的是固定式内聚焦,即固定以某个人的视角来讲述他所经历的事件,读者通过聚焦人物的视角来探听到他内心世界的一切,亲近这个聚焦者,感其所感。在《刺猬的优雅》中,很大部分都是两位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自述。其次,叙述是以两位女主人公交替讲述推进的,视角流动交替发生变换,为变换式内聚焦。这一老一少的变换视角,每次都刷新读者阅读的连续性,同时增加了阅读新奇感。
三、叙事时间
在叙事中,假设故事具有自己的时间,故事时间按作者安排先后发生、发展和变化。在现实生活中,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但是在故事世界,作家拼接组合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体现叙述对现实时间的违背与反抗。叙事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故事时间指的是事件发生的真实时间,叙述时间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通常以文本所用篇幅或阅读所需时间来衡量。
在惬意之感(3)开头的这段“场景”是作为“现在”叙述,叙述者“我”开始对昨天“弗洛伊德日”吃巧克力时门牙掉了一半的情况的回忆叙述,同时还插入去年夏天在坎佩逛街的时候绊倒牙被磕掉的事件,作者调整叙述时间,打破故事发展的线性规律,形成叙述顺序与故事顺序之间的倒错现象。而后文话锋一转,“幸运的是,为了忘掉这些,今天,我到格郎家里去喝茶……”自然而然地将话语顺序调整为自然时序,与故事时间同步。作者在写作中随意打乱故事时间,运用倒叙、预叙、插叙,讲述时间呈现变化多样、破碎断裂的效果,展现了叙事文本故事时间和讲述时间双重特性。
在小说中,叙述者有时用很长篇幅叙述一天的事件,也会有用短短几句话概括几十年时光。热奈特根据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长度之比来衡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他称为“时距”。
在富人的义务(2)中,看门人勒妮内心对于萨比娜·帕利埃的看法描写细致入微,并概括式的交代了萨比娜·帕利埃的背景,与前面相比,故事的描写花更长的篇幅和笔墨,也更加细致,这里涉及“时距”中的“停顿”。同时这段体现了固定式内聚焦,以看门人勒妮的视角,读者跟随人物的视角来思考看待故事中的其他人物,这种“有限”视角体现人物的主观看法,可能会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此处就可以明显看出勒妮对萨比娜的不满,但萨比娜是否真的是勒妮认为的那样的人,读者无法做出全方位的评价。
“场景”是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相等。依照热奈特的观点,最常见的场景是人物对话。在勒妮与安托万·帕利埃的对话这一场景中,我们听到两位人物的对话,通过附加语“我说”、“他对我说”等来体现是哪位人物发声。这时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基本相同,读者阅读过程相当于故事同步发展,就像是观看表演,呈现出同步性和同時性。场景与概述交替出现在小说叙事中,使得故事呈现一种节奏变化感。
“这是发生在过去二十七年间的事情。从那以后,每天早上,我都会到肉店买一片火腿或者是小牛肝,再放到网兜里,夹在一袋面条和一把胡萝卜之间。”短短一句话概括了勒妮27年来的习惯性动作,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热奈特称为“概述”,事件发展实际所需时间远远大于阅读展现这些事件所用的篇幅。这里出现在一段的开头,是为了对背景进行交待。表现了勒妮每天早上都用这种行为印证他人对下等的门房身份根深蒂固的看法,掩盖自己真实品性。停顿、场景、概述和省略改变了小说推进的节奏。
四、叙述层
热奈特在《叙事话语和新叙事话语》中提出“叙述层”,叙述层是对叙述结构层次的划分,这一概念更能清晰地体现叙述结构,明确叙述主体之间的关系。当叙述主人公在故事内,这是第一叙事层,也称“故事内层”,写作层面的这种文学性行为属于“故事外层”。“元故事层”指叙事中的叙事,又称“二度叙事”,“元故事层”主体为故事主体。
女贵族(4)中,描写“我”和父亲专心看比赛的场景,作者的写作被看做“故事外层”,“故事外层”确定后, 它产生叙述行为的内容就是“故事内层”,即我和父亲在看电视。最后一层“元叙述层”所展开的是“元叙事”,此片段中电视里面足球比赛赛事是“元故事层”,此处故事内层处于主要地位,“元故事层”只是起推动“故事内层”发展的作用,一个短短的情节可以分出三层,可见该小说叙述的多层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刺猬的优雅》能够被大众接受、获得成功,得益于其独特且多变的叙事特点。《刺猬的优雅》最后勒妮遇车祸去世,当得知这一消息,帕洛玛为失去一位良师益友而悲痛不已。小说围绕帕洛玛成长经历,组织各种不同的事件,形成一个个叙事单元。这些自述性的连续故事构建了丰满的人物性格,这些影响小女孩帕洛玛成长的事件,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叙事推动力。整部小说的叙述视角多变,叙事时间快慢交错,叙事层次丰富,故事围绕着帕洛玛的成长而展开,作者利用多元化的叙事方式构建丰满的人物、充实的情节和鲜活的话语。
参考文献:
[1]Barbery, Muriel. Lélégance du hérisson. Paris:Gallimard, 2006.
[2]妙莉叶·芭贝里.刺猬的优雅[M].史妍,刘阳,译.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Gérard Genette. Nouveau Discours du récit,Seuil, Paris: 1976.
[3]热拉尔.热奈特.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129-161.
[4]李月媛,王馥庆.法国电影《刺猬的优雅》的解构特质[J].电影文学,2013(13):69-70.
[5]申丹, 王丽亚.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78-108.
[6]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C]张宾德.叙述学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94.
[7]王锺陵.法国叙述学的叙事结构研究及建立叙述学的新思路[J].学术月刊,2010,42(03):117-127.
[8]王文华.谈热奈特的叙事时序理论[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