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流花谢两无情”——宝黛爱情及悲剧探因

2020-12-08赵李霞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2期
关键词:爱情悲剧

摘  要:封建时代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是迂腐婚姻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叛逆者,他们自由灵魂的相爱是对旧制度的控诉和对新时代的召唤。宝黛爱情悲剧是必然的,主要来自两人的思想,家族的选择,制度的束缚。这样的爱情,是与时代冲突的,是不被大众接受的。

关键词:爱情悲剧;自由灵魂;封建婚姻礼教

作者简介:赵李霞(1999.11-),女,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在读,所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2-0-02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很少能够看到对于爱情的自由的、酣畅的描写,并且很少能够看到对于爱情、对于女性的尊重与赞美。从这方面看,《红楼梦》中描摹的爱情与其独特的爱情观就令人非常惊叹。作者对于男女之间的爱与性,写的客观又十分自如,毫无艳俗之气。《红楼梦》对爱情的描写与其他中国古典文学相比,更加的自然、真实,既不流于陈腐,又不流于轻薄,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奇书也。而小说的主线——宝黛爱情,经历萌芽、试探、平静、焦虑、绝望五个阶段,它恰如风雨中的娇艳花朵,散发着难以企及的独特魅力。

一、空前绝唱儿女情

(一)“木石前盟”的缘定

宝玉和黛玉的在初次相见时候,就已碰出了眼神的火花。宝玉的那句“这个妹妹我见过的”,黛玉的“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似乎就是在巧妙地诠释宝黛前世的缘分[1]。确实,宝黛爱情不仅仅是从小相伴,青梅竹马之情,更是有迹可循,便是“木石前盟”之说。木指黛玉的前世绛珠仙草,石指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神瑛侍者以甘露之水灌溉绛珠草,使其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名唤绛珠仙子。为报灌溉之德,绛珠仙子情愿随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将自己一世的眼泪还他。神瑛侍者顺带顽石下凡,绛珠仙子成为林黛玉,而顽石则幻化为贾宝玉及其通灵宝玉[1]。一“木”一“石”,两人的缘分是天地之间的奇缘,是如此的纯洁和朴素却又注定。

(二)纯情的知己之恋

宝黛的爱情无非是日久生情。二人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度过了两人美好的童年,在这期间两人的爱情也悄悄萌芽。宝钗到来后,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黛玉常常吃醋,所以就经常用言语试探,两人就经常生气吵架。越吵架就越陷的深。贾宝玉挨打后,宝玉派晴雯送黛玉两条旧手帕之后,二人的试探期才结束,形成默契不再吵架。为何宝黛能如此相互爱恋呢?实际上,贾宝玉最在意的是黛玉的思想。在贾宝玉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林黛玉才是唯一理解尊重他的知音。在林黛玉寄人篱下,事事小心的孤独寂寞里,贾宝玉是最能够对黛玉的细小情绪知冷知热的人。宝黛二人除了秉性气质、兴趣爱好相似之外,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对封建腐朽制度和观念的看破。

宝黛爱情更是纯情之典范,在其他涉及爱情的古典作品中,艳俗之气尤重,而在《红楼梦》中,宝玉作为贵族公子,身边的女子众多,但是在林黛玉的引导之下,宝玉情感愈加纯洁。慢慢地,宝玉日常问话,表情言行,透露出的都是对林妹妹无微不至的关心与温柔。而黛玉也一样,为贾宝玉挨打哭肿双眼,处处尽显温情和关怀。宝黛爱情中至纯至真的爱和恋真是他们灵魂交互的自然升华。

(三)生死之恋悲剧结局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男女的婚姻大事,奉行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黛二人虽然深深相爱,但是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家族决定,舍黛玉娶宝钗,宝玉的通灵宝玉丢了,他也开始变得疯癫。听到宝玉要与宝钗成亲的消息后,黛玉心中五味杂陈,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勉强走回潇湘馆。之后林黛玉病情沉重,只求速死,在孤独凄冷中抑郁而终。自此,宝黛爱情以悲剧结束。

二、多方促成空欢喜

(一)贾母的态度与宝钗的位置

贾母是贾家大家族的一家之长,在贾府的各个事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在关于宝黛爱情的问题上,贾母的态度是什么呢?很多人认为贾母是促成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我认为并不是这样。从血缘关系来看,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女儿,其实是贾母的嫡亲外孙女。薛宝钗其实是儿媳妇王夫人的侄女,在贾母心中宝钗只是客人,而黛玉是极为亲近的。我们可以从细节处看出贾母对黛玉和宝钗是有所不同的。贾母对黛玉的身体十分关心,宝玉提了句宝钗给黛玉送燕窝,贾母就叫王熙凤每天供应。宝玉只说了一句贾母就记在心上,贾母对黛玉的宠爱可见一斑。对于宝钗,贾母喜欢她的稳重大方,一口一个“宝丫头”,但是次次夸赞实际上都是客套的评价,不够亲近。

贾母虽然是封建大家长,但是她并不是顽固不化、死守封建礼教的,她的婚姻观比较开明,也曾公开支持过“木石前盟”。我们无法探明后期贾母对黛玉的态度是否转变,但她一定不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再来说薛宝钗,很多人浅显地认为宝钗是扼杀宝黛爱情的人,事实上,宝钗只是当时时代下的一个受害者。并不能说宝钗破坏了宝黛爱情,她从小接受封建家族教育,是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知小说达理,圆滑世故。她在大家眼中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最终她与宝玉的结合,也是“父母之命”的结果,她只是封建礼教下的工具,是这场悲剧的承受者。

(二)主宰宝黛爱情的王夫人利益集团

王夫人其实在小说中并不是重点刻画的人物,但却是促成这场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以她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从头至尾,细节处可见对宝黛的打压和对宝钗宝玉的促成。除了王夫人,还有薛姨妈和元春。

先来看看王夫人初次见黛玉时的言行。在黛玉进贾府这一回,黛玉初到,王熙凤出来迎接时,王夫人问她:“月钱放过了不曾?”王熙凤回答说:“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說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1]这一段表现出王夫人十分威严,刚柔并济,暗示王熙凤不要过于骄傲,也提醒黛玉知道这家中谁是掌权的。我们注意到王夫人用“随手”,实际上已经在暗示黛玉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位置。再来看看王夫人对薛宝钗的态度。宝钗实际上是王夫人的侄女,同黛玉比起来,显然关系更亲近。另外,王夫人其实就是小说中最受封建传统思想教化的角色,她向来死守礼教,认为宝钗那样端庄大方,温柔贤德的大家闺秀,而不是聪明伶俐、孤高自傲的黛玉。所以她认为薛宝钗这样“完美”的女孩子才是最合适宝玉的。况且薛姨妈也完全赞成“金玉良缘”的婚事。贾薛两家同为大户人家,若能够结为“秦晋之好”,确实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还有个原因,可能是王夫人认为黛玉身体虚弱,长年吃药,而宝钗身体健康得多,看起来元气十足。

除了王夫人,还有一个推动因素就是元春了。作为贾府嫁进皇宫的长女,她的意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元春初期对黛玉和宝钗态度相差不大,后面发生了变化。拿端午节礼物来说,贾元春赏赐给宝玉和宝钗的礼物是一样的,而黛玉的则和迎春姐妹一样。这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可能与王夫人有关。王夫人有很多机会进宫看望元妃,也就可以向她进言。这其中,就难免提到宝玉婚事,向元妃表露对宝钗的喜爱。元春不在贾府,对宝黛爱情不够了解,况且王夫人是其亲母,自然受到了王夫人很大程度地影响。但其实不能说明元春自身就不喜欢黛玉,或是十分喜欢宝钗。

综上,黛玉本身的清高、伶俐的性子,真切、自由的灵魂美,是吸引宝玉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被封建家族接受的因素。薛姨妈的谋划,王夫人的支持,元春受影响后的抉择,都是造成爱情之花凋零的推动力。

三、时代牢笼中的爱情

宝黛的爱情不只是单纯的痴情男女的爱情悲剧,而是时代里的,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社会悲剧。

(一)宝黛叛逆灵魂与封建时代的矛盾

宝黛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等级制度盛行的年代,迂腐、罪恶、教条充斥着社会,对于人性的扼杀和对女性的不公,必然引起反抗。宝黛就是思想上追求自由、灵魂追求灵动的时代叛逆者,但是他们的力量如此的渺小,以致爱情被扼杀。

贾宝玉出生贵族之家,但却能平等待人。他不同于封建时代下的其他男人,他懂得尊重女性,没有等级观念。另外,宝玉不愿意遵循既定人生轨道,不想走仕途之路,他的思想是打破封建礼教、追求民主时代的萌芽,注定和封建时代有着不可化解的矛盾。

林黛玉的美,是与时代脱离的美,是不流于外表,只被自由灵动之人发现的灵魂美。小说在描摹黛玉之美时,很少细细勾勒其外貌的别致,而是极写她的“神态美”,“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连描摹外表时说“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喜含情目”。我们能感受到黛玉之美就在眼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朦胧中又感觉格外清晰亲切与灵动,是清新脱俗的灵魂之美。但是这种自由美却是不可与时代相融的,和寶钗相比,没有依附时代的端庄大方,有的是反封建的机灵智慧,自然不被环境所接受。

(二)封建社会对自由之花的扼杀

在封建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婚姻的原则。父母有决定儿女婚姻去向的权利,只要符合礼仪,父母同意,婚姻就合法。《孟子·滕文公下》中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2]青年男女的意愿是不会被尊重的。小说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制度顶峰阶段,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家族本位主义的进一步泛滥。在贾府中,最具权威性的家长实际上是,贾母和元春。他们的选择直接导致了宝黛爱情的毁灭。而她们背后,就是封建社会腐朽的婚姻礼教在作祟。

封建婚姻的另一原则是“门当户对”。这样的原则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就禁止贵族和贫民通婚。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至顶峰,门第等级更加森严。《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婚姻实际上牵涉两个家族的利益。宝钗的“德”“行”以及能力都更符合贾府对“宝二奶奶”——未来家庭主事者的标准。王夫人极力支持宝钗和宝玉的婚事,想要贾薛两家联姻,有着极其鲜明的政治色彩。其实王夫人和贾政的婚姻也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没有情爱,只有利益。由此,宝黛钗都是这场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婚姻制度支配下婚姻悲剧的牺牲品。

结语:

宝黛爱情走向悲剧的结尾是必然的,它是封建制度压迫下的自由之音,控诉着婚姻礼教对人性、爱情的窒息之扼杀。它是叛逆者的勇敢召唤,即使没能唤醒新的时代,却仍旧是千古的恋歌,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J].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2]李素华.论宝黛的悲剧爱情[J].文学教育(下),2018(04):9-10.

[3]叶志新.从宝黛爱情悲剧看封建社会的婚恋冲突[J].文教资料,2016(12):6-8.

[4]陈晓华.试析《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悲剧[J].成才之路,2012(10):40.

猜你喜欢

爱情悲剧
《舞姬》中的爱情悲剧成因探析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浅析《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于伦理之理的理性思考
简析《花月痕》中韦痴珠和刘秋痕的爱情悲剧
浅析《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和润叶的爱情
见证永恒之爱
《金粉世家》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