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体会诗词情境美
2020-12-08李娟娟
李娟娟
摘要:情境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设定一个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可感可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教学效果;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082-2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使其对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很多教师都改变了自身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很多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了一些相关情境来提升学生的兴趣,以此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什么是情境教学?刘爱君在《创设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往往会创设一些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场景,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文章的感受,这就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而设定一个特定的情景,使学生可感可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语文的教学方法单一,注重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因此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现在就以《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情境教学案例,来见证情境体验教学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创作的,当时他离开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橘子洲,面对眼前之景,心中生发万分感慨,在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不仅描写了一幅雄浑壮阔的秋景图,而且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词的上阙主要描写了橘子洲头的所见所闻,通过所写之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激流勇进的画面,词的下片通过回忆往日的峥嵘革命岁月,书写出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毛泽东在写这首词时正处于国共合作时期,虽然个人际遇不好,但是他胸怀天下,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此,这首诗中抒发的是个人的胸怀大志,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这种情感。
如何让高一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中所蕴含的情感,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把握学情。学生刚刚进入高中生活,虽然在初中阶段积累了一定量的名句名篇,但也仅仅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要引导学生把握词中之境,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情感。其二,创设情境,把握情感。《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画面性很强,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描写了哪些画面,并找出这些画面的特点,从而把握这首词的情感。同时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时代特点、作者的经历稍做补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词。
臧克家曾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如何体现这首诗的独特之处?情境教学如何运用于这首诗歌当中?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先让学生观看毛泽东历史事迹的视频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毛泽东同志写这首词时的时代背景。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就是在这样一片黑暗的政治背景之下,毛泽东同志却在1925年深秋写出了这首磅礴大气,信心十足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长沙》。从这段视频里学生大致了解了毛泽东同志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学习诗词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即“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有利于理解诗词把握作者情感。
在鉴赏诗词时,重难点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感,这样最有利于领悟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然而,传统的吟咏法教学方式,只是把诗词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情感,然而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情感,难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前面的写作背景介绍学生虽然已经初步了解了此诗的写作背景,但是却难以在反复的吟咏当中和作者达到共鸣,不仅体会不出诗词中那情景交融的豪气,还会因此失去了学习诗词鉴赏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诗歌之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组找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抓住景物的特点。学生经过讨论可以找到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同时再展示课后所收集的橘子洲的图片,让学生更加形象地把握景物特点。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去体会词中所饱含的情感,结合配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样品词、品景、品情,学生不仅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也把握了词人的情感。
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艺术欣赏,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学生体验了这一片美景,而且听了深情的朗读之后,对这首诗歌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时候找几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感受他们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是正确的,但是对于诗歌的节奏还是把握不准。这个时候教师要指明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要轻读,在哪要停顿,带领学生深情的朗读一遍,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诗歌作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也不例外。先找同学概括这首词描绘了哪几个画面,根据内容给画面加上小标题。学生总结出了四个标题,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那么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出来。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近相间;这时候可以播放几张幻灯片,使学生对这些景物的感知更加具体形象化。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时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作者回忆的三个层次。本课通过运用情境教学,笔者认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能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而且能够正确把握词人的情感。
语文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很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踪迹,甚至有些题材在现在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特别是诗歌这种题材,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由于年代久远、题材少见,学生难以把握诗歌中的情感。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情感,这时就可以适当的使用情境教学,使学生感知诗歌中的意象,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特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启发学生学会想象和联想,创设情境。利用情境法进行诗歌教学,是一种师生默契的审美活动。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陶冶了情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这符合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通过情景式教学,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想象性、画面感。
[参考文献]
[1]朱绍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安徽省界首中学,安徽 阜阳 2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