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20-12-08吕路平童国通
吕路平 童国通
摘 要 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对实现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高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存在标准缺失、具体实践案例缺乏、“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相混淆等问题。需要厘清“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关系,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设计可操作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专业性”;分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提升产教融合改进策略的“针对性”;研究产业发展,提升产教融合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匹配性”。
关键词 双高计划;质量评价体系;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0-0031-06
2019年1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学习者的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1]。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2],把产教融合放在“双高计划”建设的突显位置。“双高计划”对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产教融合是解决产业链需求侧和教育链供给侧“两张皮”难题的正确途径,是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为政府制定产教融合政策提供参考,增强企业作为产教融合主体的主观动力,提升学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提高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是将“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与“校企合作质量评价”相混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虽然语义相近,但两者在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产教融合是更高层次和更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的合作必然是深层次的合作,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因而“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评价指标也必然是在更多维度、更高层次上的。另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思维侧重点存在明显差异,“产教融合”侧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是国家层面为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所提出的重大战略措施,更注重办学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机衔接,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需要相应的办学模式变迁[3];而“校企合作”更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匹配产业链中人才工作模式的变迁,人才工作模式变化也需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因而在“双高计划”建设中,“产教融合质量评价”需更多关注办学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精准和针对性地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
二是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中忽视“人”的价值诉求。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应是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从而形成多方参与的、可持续和共赢的融合动力,而以往的评价体系往往只关注企业和学校的资金融合、技术融合和相互的利益边界融合,过多地关注各种量化指标,高职教育亦因此趋于技术化,教育的主体——“人”也被物化[4]。产教融合的多方主体,如学校、企业、政府、行业部门等,在操作层面其实是各种“人”的群體,他们的价值诉求不可忽视,而这些诉求大多数为非量化指标。如“双高计划”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因此,作为产教融合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的智力、价值观、满意度等非量化指标也应作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三是实践性案例研究缺乏。搜索中国知网以“产教融合”并包含“质量评价”为主题,发现只有49篇文献,关于高职教育则更少,且目前我国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大多集中在宏观、泛化的指标分析,微观研究极少,无法形成可操作的具体评价体系,更缺乏具体实践性案例指导,难以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要求。“双高计划”对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要求迫切需要具有指导性意义的实践性研究。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将管理学中的“项目管理法”和经济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将其作为一个项目进行过程管理,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需求与责任,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清晰的思路。
产教融合的过程管理可分为规划、组织、实施、控制。规划包括产教融合过程初始需达成的事项,如资金投入规划等。组织和实施是各利益相关者为实现产教融合目标达成而搭建的组织结构和具体措施。控制是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为有效和高质量地达成产教融合目标而采取的评价活动。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评价各类组织的社会责任中应用广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涉及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等利益相关者,是产业界与教育界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的深度合作,是两个系统内外有利益关系的人或群体,为各自的利益诉求而开展教育和产业实践活动,并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利益诉求的满足是产教能否深度融合、可持续融合的关键动力。利用该理论梳理产业界和教育界各利益相关者,剖析其利益诉求、责任和义务,作为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技术路线
首先,利用米切尔分类法,从合法性、紧急性和权力性3个维度全面筛选产教融合各利益相关者,并根据专家评价和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和发挥作用,绘制利益相关者图谱,便于全面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利益相关者图谱包含产业界、教育界及相关“人群”和“团体”,如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教师、企业员工、学生等,在产教融合过程中,他们存在复杂多维利益关系。“双高计划”提出打造技术技能人才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等,各利益相关者在双高建设过程中需坚持产教融合,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其利益诉求也才能得到平衡和满足。分析相关文献,结合“双高计划”等政策文本,梳理产教融合各利益相关者在资源融合、制度融合、专业群和产业链融合等任务中需尽的责任和义务,提取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其次,为避免利益诉求、责任和义务交叉重复,按照产教融合规划、组织实施和效果三个层面,梳理与合并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初步建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搜集相关数据,对“双高”建设院校、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和部分专家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所搜集数据的信度与效度,确保数据的客观和科学,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筛选评价指标和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
最后,应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对“双高”建设院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的产教融合情况进行质量评价,得到该校产教融合评价指数,分析其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
(三)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图谱绘制、关键利益相关者识别及核心要素分析
根据文献和调研,分别筛选产业界和教育界的利益相关者,并绘制相关图谱,其中教育界的利益相关者为学生、教师、管理者、校友、政府、捐赠人、社会公众、家长及第三方机构9类,产业界的利益相关者有股东、管理者、学生、教师、员工、顾客、政府、供应商、媒体、行业协会、社会公众11类。其中,双方管理者、教师、学生直接参与产教融合,称为内部利益相关者[5],并绘制图谱,见图2。
采用米切尔分类法,进一步筛选产教融合的关键利益相关者,采用问卷方式从合法性、紧急性和权力性3个维度对以上利益相关者进行评分,评分分值区间1~8,“1”代表权力最小,“8”代表权力最大,关键利益相关者为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3个维度,至少有两个维度在5分以上。经过统计分析,最终发现教师、学生、企业、政府、学校管理者和学校为6类关键利益相关者。分析他们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开展过程发挥的作用、利益诉求、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核心要素。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量表设计
对照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要求,将6类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责任和义务转化为对应的行为指标,并按产教融合规划、组织实施和效果进行分类和合并。
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规划视角分析,企业、学校和政府对资金、设备等关键资源的规划投入是产教是否能深度融合的关键。“双高计划”提出“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作为产教融合的关键核心要素,资金和设备等资源的融合,双方的利益诉求、责任义务是对等的,资源的优化配置直接影响各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融合动力,各利益相关者才能形成命运共同体,产教才能持续融合。有效的制度建设是产教融合的保障,资源融合属于横项融合,一定程度上是静止而短暂的,需要明确的制度等纵向融合加以深化和发展[6]。将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责任等以责任分担机制的形式进行固化,辅以监督评估机制激励其不断生长,并由产教融合平台负责各利益相关者的多向沟通和协调。
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组织实施视角分析,“双高计划”建设要求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专业与专业之间,专业群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7]。合作企业数量、技能人才对区域产业的输入、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的匹配度等直接反映了专业群与产业链融合质量;教学和培训融合、实训基地建设融合、校企文化融合、师资等方面的融合质量是产教融合是否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需全面考察6类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及对产教融合质量的影响。
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效果视角分析,以往的质量评价体系只重视学校、学生价值的实现,严重忽视企业价值实现,而产教融合为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企业吸收的高技能人才及获得的社会效益直接影响企业的产教融合积极性。从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比,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合作企业接受毕业生人数等多维视角评价学生就业质量;从企业对产教融合认可度,学生对产教融合认可度,教师对产教融合满意度等多元评价主体反映产教融合认可度。
初步构建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量表包括产教融合规划、组织实施、效果3个一级指标,資源融合、制度融合等11个二级指标,对部分重复的三级指标进行合并,得到企业投入占教学投入比等62个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将资金投入、设备投入等定量指标与校企文化融合、制度融合等定性指标结合,更加全面反映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
(五)产教融合质量评价量表指标权重确定
基于运筹学层次结构模型,将产教融合同一级指标分别按照目标、策略和方法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底层,构造判断矩阵(1),各级指标按照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采用规范列平均法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从而对各级指标进行优先排序;最后用公式Cl=(λmax-n)/(n-1),CR=CI/RI进行一致性检验。
如评价量表中有产教融合规划、组织实施、效果3个一级指标,产教融合效果为最高层,产教融合组织实施为中间层,产教融合规划为最底层,分别代表指标1、指标2、指标3,两两比较法的顺序依次为1∶2、1∶3、2∶3。由7位专家参与评分,如将指标1产教融合效果和指标2产教融合组织实施进行比较。专家认为产教融合效果比产教融合组织实施稍显重要则前者得1分,后者得1分,如产教融合效果与产教融合组织实施同等重要则两者各得2分,产教融合效果比产教融合组织实施明显重要,则前者得4分,后者得0分。其他两两比较依次类推,将该指标两两比较得分相加后得到该指标总分。该指标总分除以所有指标相加总得分即为该指标的权重。对每位专家的权重进行加和平均后得到该指标最终权重,二级和三级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类似。评价量表的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值见表3。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的应用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念和原则,并借鉴相关案例研究,应用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对“双高”建设校——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分类,获得该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数,分析其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各利益相关者角度提出更好推进产教融合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量表评分标准
评价量表共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62个三级指标,每个三级指标设置三个等级。具体标准为质量不高(0分)、质量一般(1分)和质量较高(2分),评价量表满分为120分。其中0~35分说明产教融合质量较差,存在严重问题, 融合的方式方法需进行重大调整;36~71分说明产教融合有部分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并提高;72~95分说明产教融合质量较高,但还存在少量问题。96~120分说明产教融合质量好,较符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要求。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评价主体分析
1.评价主体产教融合现状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下设9个二级学院,开设11个大类36个专业(含专业方向),目前该校的产教融合现状如下:一是首创“校企共同体”,构建了利益与共、文化相通、成果共享的高职产教融合模式。二是在现代学徒制改革方面,学校入选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和全国现代学徒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奥的斯电梯、西子航空现代学徒制案例入选全国培训“讲义”。三是在产学研方面,目前横向和纵向技术服务到款约1500万元,企业技术服务收入约450万元,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企业工作室等产教融合平台5个。
2.评价主体产教融合规划
在“双高计划”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提出将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研究智库,引领校企共同体高位发展;研制序列化标准,引领校企共同体规范运行,构建引领校企合作发展的“中国路径”;通过产业学院产学研协同发展,打造企校合作的“全国标杆”,通过特种设备学院典型示范,打造行校合作的“全国标杆”,通过公共实训基地和创业园模式创新,打造政校合作的“全国标杆”等产教融合规划。
3.评价主体产教融合质量指数
采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报告、“双高建设”申报材料、麦可思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等方面数据,结合专家评价和产教融合质量评价量表得出该校产教融合质量指数,见表4。
(三)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量表统计分析
利用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产教融合规划2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总评分为9.8分;产教融合组织实施5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总评分为34.8分;产教融合效果共4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总评分为37.2分,该校的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指数为81.8分。从评价结果看出,在产教融合规划方面,企业资金和设备投入占比较低,教学投入仍然以政府拨款和学校自筹为主,较大影响了资源融合的得分;在产教融合组织实施方面,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链,师资融合质量也较高,但是关键的人才链培养所需教学融合和实训基地融合的质量较低,产教的文化融合也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产教融合效果不仅要体现学校的价值,企业价值的体现也同等重要,在此次评价中,该校产教融合的企业价值得到较大增值,这也成就了学生就业水平指标的较高评价;职业院校的产学研评价较低,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
(四)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提升策略
一是科学构建评价体系,提升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专业性”。实现产教融合质量精准评价,需要从专业研究的视角对产教融合质量进行观察和针对问题进行归因评价,保证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对每个问题进行“专业性”研究,找出病因,确保改进策略的针对性。同时,产教融合具体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严重制约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和结果的参考价值,要以专业的视角、精确而全面的数据为基础,确保评价的专业性。
二是分析评价体系指标权重,提升产教融合改进策略的“针对性”。本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有3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62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权重有所区别,其中组织实施权重为0.58,占比最大,这也反映出产教融合质量的提升关键在于抓好实施过程。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各个指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产教融合规划质量的提高,必然会提升产教融合组织实施和效果的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依据不同指标的权重值,确定重点,并针对自身产教融合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案例研究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质量评价的“产学研”和“社会培训”评分较低,还未有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关横向和纵向科研经费到款数也不高。学校可出台针对性政策,加大技术服务、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和社会培训的支持力度,与企业联合申报产教融合型企业,补足短板,全面提升产教融合质量。
三是研究产业发展,提升产教融合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匹配性”。研究案例中,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人数偏少,也反映出专业链和产业链的匹配性不足。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链和专业链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近年国内的产业链已发生深刻变化,日益往绿色化、高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出现了诸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专业链要跟上飞速发展的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并在规划、组织实施方面充分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产教融合效果,产教融合的整体质量才有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匹配性才会增强。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01-24).[2019-06-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石伟平,郝天聪.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思维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9.
[4]高慧.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质量評价中“人”的维度[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3-20.
[5]姚润玲.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6]李政.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障碍及其消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7-92.
[7]王振洪.高职“双高计划”应关注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