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病房危险物品接触率中的应用
2020-12-08华玮
华 玮
(南京市溧水区精神病防治院一病区,江苏 南京 211200)
品管圈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的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发组成的小圈团体,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来解决工作中所发生的问题[1]。精神病患者是一群特殊的病人,经常有冲动、伤人、自伤、自杀和出走等行为,因此对于这一科室病房中的危险物品应极为关注。常见危险物品主要包括刀具、线绳、尖锐物及易燃易爆物品等,经常被精神病科患者带入病房[2]。为了确保精神病科室的安全和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精神科病房的危险品管理尤为重要。为了减少带入病房的精神病危险品的发生率,我院针对入院的患者60人,进行了品管圈管理研究,对比不同管理模式下,两组患者危险品带入件数和带入例数,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2月入院的患者6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管理,观察组实行品管圈管理。入组条件:经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情绪障碍等。
1.2 方法[3-4]
第一阶段建立品管圈小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病房危险物品接触率中的应用。每组包括医生1名,执业护士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3名,并针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依据住院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护理相关的影响因素,最终确定品管圈的主题是:“降低病房危险物品接触率”,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进行临床研究。
第二届阶段实施计划。(1)做好护理查房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的情感、意志、行为变化;对于有激惹性行为和冲动行为的病人,要注意与其接触的方式和方法,甚至避免过度沟通和积极沟通,以免加重其高度情绪;就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而言,尽量让患者满意,并尽快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以防止问题发生。(2)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做到责任落实到个人,充分调动起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律性。(3)定期进行医护人员培训,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内敛修养,外练能力,增强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4)丰富科室的文化生活,通过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技术,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教育,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评估品管圈管理效果。统计三个月内两组患者危险品带入件数,根据公式计算出目标达标率,本次品管圈管理研究目标设定值为50。对比两组患者中危险品带入例数,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
目标达标数=(对照组数据-观察组数据)/(对照组数据-目标设定值)×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版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 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据统计显示,对照组危险品带入件数为96件,观察组危险品带入件数为47件。三月后根据公式计算得出,目标达标率为106.52%。对照组危险品带入患者27例,观察组危险品带入患者11例,证明施行品管圈管理可以降低精神病科患者危险品带入病房的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施行品管圈管理成效良好。
3 讨 论
在精神病科室,医疗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问题是临床医护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严重影响着社会各界对医院的评价。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和行为异常,尤其是处于症状活跃期的患者,常常会发生自伤或伤人的行为,管理难度很大[5]。品管圈管理活动的实施,使医护人员能够有计划、按步骤地完成相应的工作内容,提供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好责任意识。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对品管圈的操作步骤有了掌握,更学会了自我管理,大大提高医疗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通过三个月的临床研究,危险品带入件数目标达标率为106.52%,危险品带入患者例数也大大减少,为精神病科的医疗安全提供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实行品管圈管理,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得到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也随之增强,住院环境也得到改善,病房内危险品的暴露率显着降低。品管圈管理可以提高医护人员对精神科病人的安全管理,促进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进行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