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评价

2020-12-08王树越高玉红李析蒨通讯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81期
关键词:糖化门诊血糖

王树越,高玉红,李析蒨通讯作者)

(1.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门诊,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新民院 区门诊,吉林 长春 130000;3.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妇产科,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糖尿病是目前临床当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一种,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是需要在家进行长期的药物治疗,为了可以帮助该患者更加合理化以及经济化的接受高疾病的药物治疗,此外,针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门诊护理干预,可以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日常的护理工作为患者提升生活质量,稳定患者的血糖变化[1],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取的14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照就诊顺序分成两组各70例,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为50-90岁,平均(70.84±3.65)岁,病程时间为3-7年,平均(5.84±1.84)年;观察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为51-89岁,平均(70.24±3.14)岁,病程时间为2-8年,平均(5.15±1.63)年。排除标准:①痴呆、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患者;②糖尿病并发症较严重患者;③存在肾脏功能严重损害者。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均意识清楚,了解此次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流程,可自行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差距,(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其主要包含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给予检测分析,之后为患者讲述该疾病的相关预防知识。

1.2.2 观察组:门诊护理干预。①认知干预。患者在门诊进行初诊或者是复查时,患者因为对自身疾病认知水平或者是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认知能力都有差异。此外,对改患者进行认知干预时,护理人员需要结合实际的现象,向患者讲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等,注重讲述预防要点,对一些接受能力较差或者是年龄偏大的患者也要进行健康指导,以此来鼓励患者可以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提升对药物的重视度[2]。②用药引导。向糖尿病患者仔细讲述疾病的用药情况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促进患者以及家属能够详细了解常用的药物剂量和用法等,向胰岛素的注射需要告诉患者和家属具体的操作顺序,避免患者在日常的生活的当中血糖出现快速的变化,告知家属要长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数据。③心理护理。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因为老年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负面情绪较多,对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影响。护理人员需要通过语言和个别案例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认真为患者解答内心的疑惑,减少患者内心的不良情绪和负担,以此提高患者的依从性[3]。④运动引导。告诉患者和家属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体质,这需要调动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配合患者每天完成适量的有氧运动,需要让患者在饭后一小时进行运动,但时间不能太长,告知患者每个月进行复查一次,并且告诉患者具体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依照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患者选择满意的护理方式,之后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心理和生理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每个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就代表患者的整体恢复越好。患者空腹血糖(<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g/L。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EPIDATA 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α=0.05,分析有差距,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实施门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9%)明显优于对照组(57.2%),有差距,(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分析患者之间的护理满意度[n(%)]

2.2 两组生活质量的对比。观察组患者在社会能力、心理能力、家庭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差距,(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对比(±s)

组别 例数 社会能力 心理能力 家庭能力 运动能力观察组 70 88.25±3.65 90.36±4.26 89.12±2.14 80.12±1.55对照组 70 62.31±2.31 78.16±2.35 80.11±1.89 60.11±0.15 t - 22.0236 18.255 10.214 25.128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血糖变化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05±0.25)mmol/L和糖化血红蛋(7.01±0.44)g/L白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7.56±0.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8±0.78)g/L,有差距,(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血糖变化(±s)

表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的血糖变化(±s)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g/L)观察组(n=70)护理前 8.56±1.23 9.25±1.63护理后 6.05±0.25 7.01±0.44 t 12.647 23.075 P 0.000 0.000对照组(n=70)护理前 8.57±1.24 9.29±1.68护理后 7.56±0.36 8.68±0.78 t 4.947 12.326 P 0.000 0.000 t护理前组间比较值 0.036 0.027 P护理前组间比较值 0.971 0.978 t护理后组间比较值 21.789 12.600 P护理后组间比较值 0.000 0.000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属于遗传或者是因为环境和饮食等多种饮食引发的慢性疾病,该疾病是属于世界四大慢性疾病之一[4]。依照目前来分析,对于治疗糖尿病患者还没有痊愈的方案,只能够控制血糖来降低疾病的发展。若是患者的血糖控制不当,会引发很多组织以及器官出现并发症,同时也会直接导致患者出现早死或者致残等严重的危害[5]。针对治疗该类患者的关键在于控制血糖以及提升生活质量,但很多患者都是老年人群居多,针对该类疾病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够,在门诊治疗的过程当中,患者间相互交流会导致不良情绪的发生,或者也会因为过度的担心自身疾病而拒绝治疗,从而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质量[6]。

在临床当中,糖尿病发病比较隐匿,很容易发生漏诊的现象,其中以肥胖患者居多,而人体由于正在走向衰老,基本的代谢也在不断走向下降确实,机体对于葡萄糖的应用率也会在减少,从而使得老年人更容易以为肥胖而引发糖尿病。其中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等是并发症的第一选择,可见糖尿病已经危害到老年人生命安全的地步[7]。治疗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药物治疗外,非药物对患者也有基本的效果。门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确认,可以有效帮助患者解答一些疑虑,使其患者的情绪可以达到稳定,这对治疗效果有着良好的帮助。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应用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比较,实施门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2.9%)明显优于对照组(57.2%),有差距,(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在社会能力、心理能力、家庭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生活质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差距,(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05±0.25)mmol/L和糖化血红蛋(7.01±0.44)g/L白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7.56±0.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8±0.78)g/L,有差距,(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可以得知,针对患有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门诊护理干预,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此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糖化门诊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门诊支付之变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天天测血糖仍需测“糖化”
常吃煎蛋有危害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