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在神经外科血管病应用
2020-12-08平海青杜何欣
平海青,杜何欣
(长治市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 脑病五病区,山西 长治 046000)
0 引言
神经外科病人的病情通常比较特殊,例如颅内肿瘤,脑动脉畸形以及烟雾病等,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一旦治疗过程不顺利,很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高准确度的检查和诊断对病人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1]。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新型的X射线检查技术。脑血管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对造影剂的血管痕迹进行成像来获取。DSA能清晰地观察到椎基动脉,颈内动脉以及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以测量动脉的血流,因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介入脑血管造影术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2]。基于此,本研究以随机和自愿的原则选取我院过往接收的行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的51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探究对上述病人施以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完成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状况。研究内容归纳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自愿和随机的原则选取51例行DSA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的病人作为观察组,均为我院神经科于2018年09月至2019年09月接收;另选取未经DSA介入技术治疗的病人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26例,年龄都介于32-75岁之间,平均(53.6±5.2)岁。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都介于31-74岁之间,平均(52.7±5.0)岁。组间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设备和检查方法:通过改良的Seldinger技术完成穿刺股动脉。成功后,在数字减影成像系统的监测下,将造影导管通过动脉鞘引入,左右颈总动脉、左右椎动脉和主动脉弓的常规DSA检查通过猪尾导管和单弯导管实施成像血管的动态和静态观察。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或选择其他时间进行介入治疗。术中对心电图,血压和血氧进行监测,并在导管之间进行压力输液,以保持通畅,防止血栓形成。①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治疗:完成术前常规检查,病人于术前24小时使用尼莫地平等Ca2+通道阻滞剂,以降低因导管操作引起的血管痉挛。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操作,通过微导管在畸形血管团或动脉瘤胶囊填充,达到全身肝素化,去除GDC或生物胶,达到治疗目的。②颅内外动脉狭窄治疗:完成术前常规检查,术前3天服用300 mg阿司匹林,75 mg氢氯吡格雷,每天一次。在局部麻醉下,放置导管进行血管造影。根据血管造影的结果,测量狭窄数值。选择具有适当尺寸的自扩张支架或球囊支架,使其在微导丝的引导下穿过狭窄部位,松开支架后,狭窄明显改善,血流状态恢复正常。手术后,维持肝素化24小时,每天服用75毫克氢氯吡格雷和300 mg阿司匹林。持续4周后每天服用300 mg阿司匹林即可[3]。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调查术后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状况。并发症主要包括腹股沟血肿、颅内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和术中高血压等。1.4 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测验数据经整理后均在SPSS 22.0中依次录入并展开统计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施以t检验,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率和治疗有效率应用(%)表示,施以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评估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观察组51例病人中有31例(60.78%)病人基本痊愈,有19例(37.26%)病人治疗有效,1例(1.96%)治疗无效,所有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98.04%;对照组50例病人中有19例(38.00%)病人基本痊愈,有24例(48.00%)病人治疗有效,7例(14.00%)治疗无效,所有病人的治疗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病人治疗有效率经统计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经随访统计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相较[n(%)]
3 讨论
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脑动脉硬化引起的,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部位之一,颈动脉与中风有密切的联系。血管狭窄比较严重的,例如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可以通过外科动脉内膜切除术进行治疗,主动脉弓上的其他大血管闭塞或狭窄可以通过血管桥接术治疗,但对于老年人,重度心脏疾病,肺功能不全,肾功能障碍等病人,手术创伤较大,并发症发生率很高。近些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的不断发展,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观念已逐渐改变,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成为颅内和颅外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手段[4]。该技术要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效果。尽管血管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都属于微创手术,但也存在许多并发症,例如内膜脱离,动脉瘤形成,痉挛窦性心动过缓,斑块破裂出血等。随着仪器精准度越来越高,操作日益规范,大多数并发症都可以有效避免。本研究中的观察组51例病人中只发现1例腹股沟血肿、1例高血压并发症。
近些年来,脑动脉异常的诊断越来越依赖于脑血管造影检查,DSA检查应用越来越广泛。DSA能够显示80%动脉瘤和几乎全部的脑血管畸形,并且可以诊断继发性动脉血管痉挛,并确定血管畸形或动脉瘤位置,大小以及形态,这对于确定手术计划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中有约65%是由动脉瘤引起的,其中5%-10%是脑血管畸形。过去,特别是在基层医院中,当采用内科药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病人常常颅内出血吸收,症状消失后便出院,三分之一的病人在出院后会再次出现出血,再出血死亡率高达40%-75%。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准确地找出原因,从而进行根治性治疗,大大减少该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DSA造影术被认为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并且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创伤小,并发症少,应用范围广且操作相对简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前景非常广阔[5-6]。
本研究中,经过治疗后观察组51例病人治疗有效率为98.04%,对照组50例病人治疗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病人治疗有效率经统计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和对照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经随访统计显示分别为3.92%和18.00%,前者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格吉乐巴图等针对其所选择的12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脑血管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案进行处理,在其研究中,经造影检查发现,脑动脉狭窄共36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血管闭塞和狭窄,脑梗死患者30例,显示动脉闭塞、狭窄,病灶周围存在异常血管。共检出颅肉动脉瘤患者60例,动脉瘤数量经观测为63个,多发性动脉瘤3个。在采取治疗后,相较治疗前,患者脑血管狭窄率表现为明显降低的情况,脑梗死患者30例中,溶栓成功28例,2失败,而颅内动脉瘤60例患者中,死亡仅1例,为1.67%死亡率。此项研究得出,针对罹患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用脑血管造影技术展开诊疗,可对病变情况清晰观察,以为治疗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故针对此类病症进行介入治疗,作用较为显著,且并发症居较低水平、具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示罹患颅内动脉瘤的病例在既往应用开颅手术方案展开治疗时,对机体构成的创伤呈较大显示,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率,恢复过程相对缓慢,而采用介入诊疗模式,与微创理念符合,为后续机体恢复创造了理想条件。此外,介入未受脑水肿、颅内高压影响,在对预后进行改善过程中价值显著[6]。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病人施以脑血管造影介入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临床效果突出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