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病的短期临床应用
2020-12-08陈东邓伟
陈东,邓伟
(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江苏 盐城 224000)
0 引言
膝关节单髁置换(UKA)在过去的20年间取得了显著成果,该术式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内侧间室膝关节病变患者中应用效果明显,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缩短康复进程[1]。与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单关节髁置换术失血量少、侵入性低,在维持原有膝关节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原有骨量[2]。牛津假体在固定界面与移动界面设计上显示了显著的优越性,可移动半月板滑动界面为胫骨、股骨的自由移动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旨在探讨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病的短期应用效果,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内侧间室膝关节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2例,女性54例;年龄43-83岁,平均(58.65±3.24)岁;单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1例,伴有骨质疏松35例。
1.2 入选标准。①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下肢全长、膝关节轴位、负重侧位X光线检查确诊为内侧间室膝关节病;②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所有患者均采用小切口微创术;④膝关节自由屈曲度≥100°,前交叉韧带正常。②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症者;②伴有凝血障碍或其他严重疾病者;③有关节置换手术史者;④伴有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炎症性骨质疾病;⑤伴有不可矫正的内翻畸形。
1.3 方法。患者全麻后仰卧,将患肢置于托腿架上,保持小腿自然下垂状态,膝关节自由屈曲度≥100°。自髌骨内上角至关节间隙下1 cm取大约2 cm切口,逐层切开后裸露关节腔,检查外侧间室关节软骨情况及前后交叉韧带完整性,了解内侧间室软骨磨损程度,行单髁置换术。清除股骨、胫骨边缘增生赘骨,清除完成后检查下肢伸直后力线是否恢复。如交叉韧带不完整或多个关节间室均被病变累及需进行全膝关节置换。确定胫骨、股骨尺寸后采用截骨导向器进行截骨,试模测定骨间隙平衡,植入假体。术后1 d进行简单床上抬腿训练,通过辅助器帮助患者下地站立或沿床边缓慢行走,术后3 d开始负重行走训练。
1.4 评价指标。①采用膝关节KS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膝关节功能,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关节活动能力越高。②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测量膝关节活动度。③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总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④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通过X线测量下肢膝关节正侧位、下肢负重全长分析膝关节力线:髋膝髁角(HKA)、胫骨角(FTA)。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膝关节KSS评分。治疗6个月后膝关节KSS评分(89.75±4.68)分明显高于治疗前(60.24±6.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27,P=0.000)。
2.2 膝关节活动度。治疗6个月后膝关节活动度(114.65±11.14)°明显高于治疗前(98.67±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36,P=0.000)。
2.3 疼痛程度。治疗6个月后膝关节VAS评分(2.87±0.62)分明显低于治疗前(7.42±1.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50,P=0.000)。
2.4 下肢力线评价。治疗6个月后下肢HKA及FTA均明显大于治疗前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下肢力线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下肢力线对比(±s)
项目 例数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t P HKA 76 152.64±7.68 171.52±9.14 13.787 0.000 FTA 76 160.35±5.69 176.18±6.83 15.524 0.000
3 讨论
UKA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已得到临床应用,但彼时单髁关节置换失败率较高,曾一度引发外科医生质疑。分析原因,上世纪假体设计及技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当时对于患者的选择无统一标准,从而导致单髁置换的高失败率。1998年起国外相继开始报道关于应用Oxford单髁假体置换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病的成功案例,并在不断的临床使用和实践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UKA在关节外科已得到广泛使用[3]。单髁假体系统由水平胫骨平台、股骨髁假体及活动的衬垫组成,通过活动的聚乙烯衬垫使膝关节能够依靠韧带良好的活动能力进行自由滑动,在增加接触面积的同时减少接触面间应力,从而降低衬垫磨损程度,与以往的固定平台相比,假体生存率更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个月后膝关节KSS评分、下肢力线、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VAS评分明显较治疗前低,提示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病的短期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肢疼痛程度,改善下肢力线及关节活动度。正确选择具有手术适应症患者是保证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根据牛津团队的适应症标准,需满足前交叉韧带正常、单纯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外侧关节间室结构正常、屈曲挛<15°且屈曲度≥110°、可矫正内翻畸形、不存在类风湿等炎症性疾病[4]。本研究根据患者牛津标准并结合大量相关研究报道,选择病例均符合关节屈曲度≥100°,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认为髌骨关节退变对于单髁关节替换并无实质性影响,本研究中3例患者术前存在髌骨关节疼痛,术后并未对预后产生明显影响,其原因可能与内侧关节间隙改变引发下肢力线增加有关,从而改变髌骨运动轨迹,髌骨关节也随之发生改变。在满足前交叉韧带正常的前提下,在某些结构与功能不完全正常的条件下行单髁置换也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及临床经验,笔者认为牛津单髁膝关节置换术适应标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放宽。
成熟的手术技术是保证单髁关节置换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单髁置换要求手术人员要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良好的学习曲线,手术人员对于疾病的认知及正确的操作能提升手术成功率,不仅能降低治疗费用,还能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假体正确固定、判断韧带是否良好、屈伸间隙是否平衡、生理力线是否正确以及假体的正确选择均依赖于手术技术。术中保证内侧组织结构不出现过多松懈,是矫正内翻畸形的关键,内侧组织的过多松懈会导致衬垫脱位,另外,衬垫选择偏大还会引起外侧间隙多度紧张,出现进行性磨损和退变,减少假体寿命,并降低术后恢复效果。有研究表明,与全髁置换相比,单髁置换术后翻修率更高,对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能达到120°以上例数超过91%,表明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病短期效果较为理想,由于假体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对于手术医生的选择更为严格,需要经验丰富医生并选择恰当病例进行置换[5]。
综上所述,牛津膝关节单髁置换假体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病的短期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患肢疼痛程度,改善下肢力线及关节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