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认识
2020-12-08
(重庆市奉节县诗城路小学,重庆 404600)
引言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一、简要分析课堂中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是在现代化教学观的影响下,不断地深入和实施的。但是由于部分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忽视现代化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机统一,所以学生在接触知识时,体会不到快乐,课堂缺乏生动性,无法展现教学的新颖性,学生内心深处对具体概念、性质不能进行深入地理解和分析,不能品读出知识学习的快乐,对知识存在抵触情绪,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优化措施分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接下来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老师可以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不断进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境中,从而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情感素质。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当老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当然老师也可以通过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把任务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敏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能力。巧妙设置任务,能让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异常活跃,往往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
(二)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信息技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应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分组,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指导,完成幻灯片项目。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图片、动画、声乐等素材,发挥想象力设计主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给予学生简单的指导,让学生依靠团队合作掌握各种知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和开始上课的五分钟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课堂开始时气氛就比较沉闷,那么,后续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就会很差。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会重视课堂导入,利用它来调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集声音、图片、视频于一体,是课堂导入的有效工具,能够起到非常好的导入效果。如在教学“圆”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影像,影像当中有高速飞转的车轮,也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圆”,就会说起马路上经常会出现的“井盖”——这个时候教师就会引发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大家看见过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井盖吗?很多学生经由教师启发,纷纷回忆,这时教师又问:为什么井盖一定要做成圆形的呢?做成其它形状的会怎样呢?接下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路面上的“井盖”,并将其替换成其它的形状,会发现三角形也好、长方形也罢,一不留神,井盖就会从同等大小的洞中掉下去,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演示时,其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则生活当中的“事故”,而是在兴趣被激发的同时,更产生了一定的思考:为什么圆形的“井盖”怎样转都不会掉下去呢?当学生内心深处能够怀抱这样的问题时,其对于图形的认知就已经从现象升华到本质阶段,其个人身心也全面地进入到学习状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教材——伴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其所强调的不但是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在小学教学阶段,所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尝试着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导入新课,通过有效的语言、动感的画面、充满生活气息的素材,向学生传播大量的教学信息,让课堂并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声像同步、能静能動、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中,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不能急功近利,完全否定了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排斥现代信息技术,不愿学习,使用它们。相信通过广大小学教师地不断实践和探索,让小学课堂的教学不断得到优化,能让学生们在图、文、声并茂,真正宽松的学习环境里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