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话”理论构建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
2020-12-08郭宇涵
郭宇涵
西安培华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是形成办园特色、幼儿终身发展以及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虽然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至今已取得较为丰硕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园本课程含义认识模糊、教师的园本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不足、园本课程资源结构单一、课程建设外围支持系统不健全等。[1]如果盲从幼儿园课程改革浪潮,开发与实施园本课程,势必会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面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困难,从根本上变革园本课程开发模式、重构课程开发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对话理论的解读,笔者认为该理论对建立健全园本课程的开发机制、提升园本课程建设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对话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将有助于引领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提升课程开发的质量。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对话理论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对话”一词的解释是“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2]对话理论虽源自于“对话”,其但内涵却深化和升华了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被赋予了多领域的全新内涵。根据不同学者在哲学和教育学范畴下关于对话理论的相关阐释我们总结得出,必然性、开放性、平等性、创造性、批判性是对话理论的核心。[3]
(二)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
本文探讨的“对话”式的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主要以哲学及教育学中关于“对话”平等性、开放性、创造性、合作性的意义阐释作为园本课程开发的思维过程,由园长、教师、幼儿、家长、社区人士、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同研究、共决策,创造适宜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研究性组织。[4]
二、“对话”式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特征与意义
(一)“对话”式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特征
1.主体的平等性。“对话”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沟通,更是语言、思维、以及人性的平等交流。在“对话”式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各主体相互平等,共同享有话语权。各主体在平等的对话环境、民主的交流环境中通过对话的方式,共同思考、决策幼儿园的园本课程。
2.思想的开放性。“对话”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坦诚开放的交流,开放性的沟通才能赋予对话以实质意义,因此,思想的开放性是“对话”式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重要特征,各参与主体以开放的思想去看待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思想、行为,相互交换想法、态度以及情感,研究高质量的园本课程。
3.资源的合作性。对话教育是一种双方的合作,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制。在“对话”式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中也需要合作的关系,通过园内资源与园外资源的合作,实现共同意义的园本课程建构。
4.文化的创造性。“对话”的过程是个体通过与他人或文本进行深度沟通,取长补短,建立意义的过程。“对话”式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正是借助“对话”的这种创造性,不断地解构对话双方的原有想法,达到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从而赋予课程新的文化意义,共同对幼儿园园本课程进行重构。
(二)基于“对话”理论构建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1.增强教师对园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能力。园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在于教师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和践行,由于教师对园本课程开发的意识的薄弱及认识的不足,加上能力的欠缺和合作不够,降低了园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基于“对话”理论构建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将有利于教师通过文本学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增强对园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与能力,从而转变其课程观念,提高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课程编制的能力与创新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2.完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园本课程开发具备集体性与专业性的特点,需要高素质的课程开发人员。由于缺乏对课程开发的正确管理,多数幼儿园的课程开发组织不健全,并无专门的部门、专业的人员进行课程建设,即使设立了专门的课程开发小组,在实际的过程中也没能有效地利用园内外各种资源与支持,未能达到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基于“对话”理论构建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将有利于幼儿园课程开发组织机构的充分完善与园内外资源的充分利用,真正发挥园本课程开发组织的职能。
3.规范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园本课程开发须遵循课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完备的开发流程。在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课程的价值认识与理念指导,许多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只是低质量、单一化的。如果幼儿园不规范课程开发的管理,没有专业的课程建设指导,没有系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与流程,这样的课程开发只能走上更加无序与混乱的道路。鉴于此,基于“对话”理论构建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将有助于园本课程开发的规范与专业,进而提升园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与水平。
三、“对话”理论下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建构框架分析
(一)组建“对话”式的研究组织——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构建基础
构成共同体的基本条件是存在由个体意志决定的、相互发生关系的群体,因此,组建“对话”式的课程开发科研组织是“对话”理论下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建构基础。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建构首先要变革传统课程开发组织,以幼儿园为基地,综合幼儿园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将具有不同背景、经验、才能和观点的园长、教师、幼儿、家长、社区人士、高校与科研机构专家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主体共同构成园本课程的研究性组织(如下图),组织成员共同承担园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并通过彼此“对话”的方式,使各组织成员都能站在更高的、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园本课程的开发,提升课程研究质量。
(二)营造“对话”式的组织文化——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的精神纽带
组织文化是共同体的灵魂与精神支柱。[5]因此,营造平等、开放、合作、创造的“对话”式组织文化是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的精神纽带。在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建构时,首先,应将“对话”氛围的营造落到实处,以课程研讨、课题研究、文献阅读、专家讲座、政策解读、家长开放日、社区合作、特色园观摩等活动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进行情感与认知互动,为园本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平台。其次,建立专家引领、师徒传授、协商共享等有效的规章制度与原则,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开展深度合作,为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三)创建“对话”式的研究模式——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实施的重要保障
资源的合作性是“对话”式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的核心特征,因此形成以幼儿园为中心,寻求多层面、多形式支持的立体交叉型对话研究模式是园本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对内,应建设行之有效的园本课程开发机制,实施园长引领,成立核心研究小组辅助的研究模式;对外,应建构具体可行的支持系统,加强与家庭、社区、教育行政系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幼儿园的合作与交流,获得有益的资源、监督、理论指导以及经验。通过园内园外的相互配合,共同保障本园课程有效实施推进。
(四)建立“对话”式的评价机制——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发展的动力源泉
要从根本上变革园本开发机制,将园本课程共同体建构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它是园本课程共同体各参与主体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基于“对话”理论下园本课程共同体构建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更要建立在平等、开放、创造、合作的原则,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实行课程研究积分制、家长社区评分制、专家领导现场评估制。同时,要将幼儿的发展评价纳入园本课程共同体工作评估的体系之中,建立幼儿成长档案,以幼儿的立体化发展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惟有如此“对话”式的评价机制,才能不断提高园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四、结语
园本课程开发是幼儿园自我规划办园理念、幼儿园文化以及整体发展的复杂过程,而基于“对话”理论构建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更是具备主体多、过程复杂以及时间持久的特点,鉴于此,笔者只是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初步的实践路径,需要幼儿园各主体共同践行思考、实践与变革,依据理论基础并结合本园实际情况,以平等性、开放性、创造性、合作性的“对话”理论为指导建构多元主体的园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持续完善、不断发展本园的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