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创新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0-12-08霍枫谭晓宇陈建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与肝移植中心广东广州510010
霍枫,谭晓宇,陈建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肝胆外科与肝移植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10)
近年来,随着国家器官移植改革不断推进不断深化,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2019 年12 月发布的《中国器官移植发展报告(2015 — 2018)》,自2015 年1 月1 日 — 2018 年 12 月31 日,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累计完成 18 294 例,2018 年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6 302 例,器官移植手术20 201 例,捐献数量和移植例数均位居亚洲首位,全球范围仅次于美国。我国每百万人口器官捐献率(per million population,PMP)从2015 年的 2.01 上升至2018 年的4.53。随着器官捐献理念不断宣传,庞大人口基数前提下的PMP 增长,我国完全具备成为全球器官移植第一大国的潜力。
在数量高速度增长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越来越为国内外学者们所关注。2019 年1 月新一届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成立,在委员会第1 次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要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总体策略。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器官捐献与移植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器官捐献与移植“中国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在国计民生多个方面有序推进。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以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1]。笔者认为,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科学规范发展的基础上,高质量创新也必然是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历程本身就是结合国情不断创新性发展的过程。首先,在器官移植法制化建设和管理进程中,我国颁布并实施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2]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管理规定。在启动公民逝世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伊始,创新性的建立了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的宣传和见证机制。其次,在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建设上,创新性建成了器官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器官移植、科学登记和行政监管等五大体系。这五大体系环环相扣,既有协同又有管理,保障了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发展。第三,针对器官捐献的分类标准,创新性的提出了公民逝世器官捐献三类标准,即中国一类(脑死亡器官捐献)、中国二类(心死亡器官捐献)、中国三类(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其中中国三类被认为是对国际器官捐献分类的创新和补充。第四,在自愿无偿捐献的前提下,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人道救助机制,人道救助机制是在自愿无偿器官捐献模式下的创新性尝试。
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创新性发展的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称为 “中国模式”[3]。2018 年5 月在联合国与梵蒂冈共同举办的世界伦理大会上,中国特色的器官捐献与移植创新性发展经验,作为“中国模式”得到了国际移植学界和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誉。
如何在科学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推动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笔者结合创新发展的经验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来源。开展公民逝世器官捐献工作的初期,受到传统观念和对死亡认识等局限,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不被捐献者家属和部分医务人员接受。器官捐赠者家属即便同意器官捐献,大多只接受心脏停跳作为死亡标准。由于心死亡供者(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往往经历长时间低血压、休克、缺血缺氧等热缺血损伤,可能导致器官弃用或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维护供体器官功能以提升器官利用率、保证受者安全成为一道难题。技术创新是突破当时困境的唯一选择。笔者单位于2009 年开始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对脑死亡供体进行支持,一直到心脏停跳宣布心死亡后进行器官获取,避免了捐献器官的热缺血损伤,极大地保护了供体器官的质量、提高了供体器官的利用率,增加了器官移植安全性[4-5]。时任国际移植协会候任主席Delmonica 教授将该方法誉为对国际器官移植学界的创新。我们总结形成了ECMO 用于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plus cardiac death,DBCD)的流程与方法,将此技术扩展至DBD 合并意外心脏停搏供者[6]和ECMO 保护循环不稳定的潜在供者远程转运[7]。该方法获得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肯定并写入有关指南和规范[8-9]。随着器官捐献理念宣传不断深入,围绕潜在供体和捐献器官的评估维护获取等方面难题不断出现,如高龄、严重脂肪肝等扩大标准供体器官捐献、院外突发心脏骤停潜在供者、在体和离体器官评估、维护、保存和修复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依托技术创新。例如无缺血肝移植技术[10-11]、离体肝脏机械灌注技术等都是很好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12]。
2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团队2006 年尝试开展公民逝世器官捐献工作后,一直重视器官获取团队管理模式的创新。2011 年6 月 在原国家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和广东省红十字支持下,笔者单位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器官获取组织(organ procurement organizations,OPO)。率先开 展了OPO 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OPO 建设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3-15],进行了区域性OPO 探索[16],明确了OPO 定位及工作任务,提出了包括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规范运行流程、规范经济管理、加强成员专业化培训、适当激励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等OPO建设对策[17-18]。此外,针对器官捐献、器官获取、器官分配、器官移植、科学登记等五个环节,针对我国公民逝世器官捐献移植体系架构提出了相关运行流程[19]。同时,提出了制定评价器官捐献与移植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相关评价指标,制定了评价标准的执行方法[20]。建立健全了OPO 相关各项制度并大力推广。为了更好地推动OPO 发展,提出 了器官捐献协调员职业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有关策略[21],建议构建器官协调员职业化建设基本框 架[22],促使器官捐献协调员成为独立的职业, 达到法律认可、社会认同、资格认证和角色定位的最终目标。2013 年8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认可OPO模式并印发文件要求各省直辖市要成立一家或数家OPO,规范开展捐献器官获取工作。然而,我国器官捐献和OPO 建设时间不长,相关经验还十分有限,如何更好更规范地开展相关工作,创新管理理念、模式和方式必定是根本保障,尤其在当今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5G 时代。相信我国OPO 创新性管理经验必将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指引。近年,笔者团队积极开展离体器官机械灌注(machine perfusion,MP)技术的研发与实验研究。随着扩大标准供体临床应用问题的提出,该技术已成为相关领域全球研究热点[23-25],笔者认为MP 技术不仅在器官保存、器官活力评估、受损器官修复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还可能引领器官捐献与移植模式的变革。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器官ICU”理念[26]。笔者认为,MP 是解决高风险供体器官的有效方法,该方面用途可以类比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27]。MP 为供体器官提供评估、维护、修复等处置,如同“器官ICU”(organ ICU)为改善供体器官保驾护航。笔者设想:将来可建立区域性器官ICU,由多学科多领域专业人员组成,利用先进的MP 设备和技术,对触发分配后无移植中心接受的边缘供体器官和移植中心接收后的高风险器官,由专业器官灌注师和多团队专家,实施器官的“个体化”评估、维持和修复处理。以期达到挽救高风险器官、提高捐献器官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移植质量、保障移植受者安全。何晓顺团队也针对该领域提出了“器官医学”概念,认为该技术不仅局限于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还可拓宽到医学其他研究领域[28]。相信理念的创新必然会引领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
4 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器官捐献体现了捐献者与其家属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但目前供体主要还是围绕着器官捐献。组织捐献包括皮肤、肌腱、血管、瓣膜、骨骼等没有相应开展或开展的很少。事实上,人体组织库建设对大规模灾难性事件或战争造成组织损伤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和欧洲分别建立了完善的人体组织库。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洲移植组织库,1991— 2011 年 的20 年间,单是异体血管便成功储存了2685 根,为1600 例患者提供了血管移植物治疗[29]。加拿大2015 年完成公民逝世后捐献案例4 473 例,组织捐献角膜4 099 例、巩膜1464 例,还有肌腱和心瓣膜、皮肤、羊膜移植物共计10 542 例[30]。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较大。随着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民逝世后捐献数量逐年增多,我国完全具备了人体组织库建设基础。笔者单位于2016 年开始派人前往西班牙和比利时学习组织库建设与有关保存技术,利用在研的离体器官机械灌注技术,结合笔者单位为军服务为战服务属性,建立了我国首个战备组织器官储备库,不仅开展人体组织保存研究,同时开展复合组织 (包括离断肢体、器官等)储存修复研究,其中捐献血管保存与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笔者认为,战备组织器官储备库模式对创新器官捐献与移植发展方向,改革军队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内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经过创新发展已成为国际器官移植学界的“中国模式”,随着新形势下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总体要求。在科学规范发展的前提下,技术、管理、理念、模式等多个方面高质量创新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最终实现我国由器官移植大国向移植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