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道兵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20-12-08刁成林邱铁鑫

关键词:铁道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刁成林,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铁道兵是一支在战火中诞生、筑路中成长的铁道工程技术部队。这支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铁道兵精神。铁道兵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将铁道兵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品质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铁道兵精神的形成

铁道兵精神孕育于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7月,为适应大规模作战需要,铁道兵部队应运而生。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铁道兵部队坚决贯彻落实“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复到哪里”的战斗要求,完成了战时铁路抢修任务。为人民解放军顺利渡江南下,进军西北,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铁路运输保障,并且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战后全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部队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先后建成了诸如河西走廊的包兰铁路,高寒林区的嫩林铁路,穿越“地质博物馆”的贵昆、成昆铁路,联接三线的襄渝铁路,穿越天山的南疆铁路,雪山高原的青藏铁路,长城脚下的京通铁路,太行山麓的京原铁路,运煤通道兖石铁路等重要铁路干支线,被人民群众赞誉为“铁路建设的突击队”。此外,在北京地铁、引滦入津和其他一些铁路工程、国防战备工程、外委工程和抢险救灾等特殊工程方面,也都留下了铁道兵战士的足迹,洒下了铁道兵战士的血汗。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铁道兵为国家建设铁路干线、支线52条,共计12 593公里,约占这一时期全国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1]。1984年1月1日,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又以改革为动力,勇闯市场,开拓进取,实现了兵改工的伟大历史转变。

铁道兵在建制的35年中,这支光荣的部队在战时担负抢修、抢建铁路和公路的战斗任务,是实施铁路保障的骨干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参加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国家第一至第六个五年计划的铁路建设,此外,还在国防工程施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特殊建设工程中建功立业。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铁道兵队伍也没有停止过修路架桥的工作任务,日以继夜地奋斗在崇山峻岭中,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短短35年,不仅涌现出以“登高英雄”杨连第、“硬骨头战士”张春玉、“雷锋式的好干部”梁忠孟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以及以“杨连第连”“抗洪抢险模范连”“唐山抗震救灾抢修突击连”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集体;更有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铁道兵英雄,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伴随着这支部队的诞生以及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铁道兵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铁路建设者不断奋进,也为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

二、铁道兵精神的内涵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铁道兵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培育和造就了伟大的铁道兵精神。1978年7月5日,在纪念铁道兵成立30周年大会上,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挥毫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2]这是对铁道兵精神高度形象的概括。综观铁道兵从一支工程技术部队到改革成为企业走向市场的历史,笔者尝试以掌握的铁道兵文献资料为依据,进一步挖掘铁道兵精神的丰富意蕴和时代特征,将铁道兵精神的内涵总结如下。

(一)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是铁道兵精神的内核。作为一支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诞生的工程技术部队,铁道兵一经组建便投入到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中。在解放战争中,铁道兵战士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以“多扛一根枕木,多打一颗道钉,就是多消灭一个敌人”为信念,夜以继日赶修线路,保障战时铁路运输[3]。在朝鲜战场,铁道兵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坚持随炸随修,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战士袁孝文在双腿被炸断后,仍然咬紧牙关爬行300多米,设置响墩,保证军用列车安全;共产党员刘欣然在一只胳膊被炸断后,仍带领战士们坚持抢修;战士夏海涛负了伤,土埋了半截身子,仍紧抓住拉钢梁的绳子不放[3]。这些英勇的铁道兵战士,正是在爱国主义信念的支持下,创造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铁道兵战士更是秉持“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穿梭于西南群山中、鏖战在巴山蜀水间、挥师入高寒禁区里,毫无怨言地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无私奉献给了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仅据抗美援朝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统计,这支部队就有6 615人英勇牺牲,49 987人光荣负伤[4]。

(二)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创业精神

艰苦奋斗是铁道兵精神的具体表征之一,也是铁道兵部队最重要的特征。铁道兵在35年的奋斗历程中,无论承担什么样的工程,铁道兵战士都任劳任怨、勤奋工作;不管生活多么艰苦,他们都勇往直前、争创一流。对此,1966年2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与铁道兵党委常委成员谈话时,就曾高度赞扬了铁道兵发扬解放军光荣传统,传承艰苦奋斗、勤俭修路的革命精神[5]。志在四方是铁道兵战士心中崇高伟大的愿景,也是铁道兵精神的重要表征。面对艰巨而繁重的筑路任务,广大铁道兵战士秉承“哪里需要去哪里”的志气,敢于挑战、勇挑重担,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中国的版图上铺就出四通八达的钢铁经纬线,不断开创伟大的建设事业。正如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中所唱到的“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要让“锦绣河山织上铁路网”。

(三)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是铁道兵部队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各项工程任务的精神真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于物质匮乏、装备陈旧、技术落后等条件的制约,想要在幅员辽阔、地貌复杂的中国大地大规模修建铁路,其工程建设难度之大,挑战之多,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但铁道兵部队秉承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真髓,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硬是在中国大地筑成了一条条钢铁长龙。在修建成昆铁路时,面对复杂艰巨的工程任务,铁道兵战士喊出了“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险山恶水听调遣,英雄面前无难关”的豪迈誓言,在所谓“不能修路”的西南“禁区”成功地铺上了钢铁大道[6]。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从东北大小兴安岭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云贵、青藏高原,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到处都留下了铁道兵战士的足迹,洒下了铁道兵战士的汗水。

(四)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

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铁道兵,这支从战场上诞生的工程技术部队,之所以能够在改革的浪潮中成功实现改制,并在竞争激流中不断向前,就是因为铁道兵具有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这一精神是铁道兵精神的本质。1982年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做出将铁道兵机关、部队、院校等并入铁道部的决定[1]。改制后,这支建筑队伍与时俱进,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大胆革新,锐意进取,深化企业改革,大力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和施工能力,实现了由军队生产型向企业生产经营型,由单一修铁路向开拓多领域施工,由劳动密集向管理型、智力密集型等多方面的转变[1]。秉持这一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铁道兵部队在兵转工后,保持和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再创新业,助力我国铁路建设和其他建设事业的发展。

回顾历史,英勇的铁道兵部队之所以能够经得住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各种艰难险阻和复杂情况的严峻考验,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胜利不断成长和发展,离不开铁道兵精神的支撑。时至今日,虽然铁道兵已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但铁道兵精神仍赓续绵延,相继培育出了“大秦精神”“青藏铁路精神”“高铁工人精神”等等,为铁道兵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铁道兵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可行性

铁道兵在解放战争时期诞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长,又在改革开放时期完成了转型,它所形成的精神内涵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所传授的价值观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无数铁道兵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铁道兵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因此,将“铁道兵精神”融入“纲要”课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一)从“纲要”课设置的性质与功能来看

一方面,“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历史课的属性和特点,是一门从历史教育的维度,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纲要”课设置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铁道兵精神融入“纲要”课堂,就是要发挥其育人功能的作用,通过讲述铁道兵的辉煌历程,宣扬铁道兵精神,实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等。

战争年代,铁道兵发扬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胜利地完成了铁路抢修、抢建任务,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铁道兵部队无论面对任何任务及工作环境,都秉持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精神,在技术上攻坚克难、迎难而上,不断创立新的历史功勋。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奋斗、发展历程。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铁道兵精神融入“纲要”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鲜活的历史素材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进而发挥“纲要”课的育人功能。

(二)从“纲要”课的目标和宗旨来看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悟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铁道兵精神在铁道兵部队经历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形成,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因此,将铁道兵精神融入“纲要”课,就是用真实的历史事实及其史料依据向学生阐释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正确性和必然性。此外,向学生讲授铁道兵的历史故事,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三)从“纲要”课的内容设置来看

它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中国近现代史各方面都去作详尽地叙述和论证,而是围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来进行内容设计和章节安排。铁道兵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缩影。这支队伍的诞生、发展、改革历程正好与“纲要”课教学中的“为新中国而奋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章节所要讲授的内容相互贯通。因此,在铁道兵发展史中积淀的铁道兵精神,可以贯穿在“纲要”课教学的不同环节,增加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可听性,让学生在各种感人的铁道兵故事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从而增强思政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四)从“纲要”课的教学方法来看

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纲要”课的教学也容易出现一个现实问题,即课程“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时尚等,造成内容不适应学生需要,抬头率不高。而将铁道兵精神融入“纲要”课堂,则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把铁道兵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中,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播放与铁道兵相关的影视、音乐、文学作品等,将枯燥无趣的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授,有效发挥思政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也可以在课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对铁道兵老战士进行口述访谈,参观铁道兵博物馆等,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透过铁道兵的历史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亲和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让思政课入脑、入耳、入心。

四、铁道兵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路径

(一)故事教学法

故事教学法,就是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讲好铁道兵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铁道兵功勋卓著的35年历史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如铁道兵打造钢铁运输线的故事、参加西南大会战的故事、挥师大兴安岭的故事,挺进大西北的故事等。将这些铁道兵传奇的历史故事恰当地衔接教学课程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在讲授解放战争时,可以讲授铁道兵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抢修抢建铁路的艰辛历程,让学生体会铁道兵精神的历史意义;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问题时,可以向学生讲授铁道兵在艰苦工作、生活环境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平凡工作岗位上的不平凡,传递榜样的力量。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通过选取典型故事进行引导式讲授,让学生听起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行”。任课教师在生动故事的讲授中,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共鸣,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感召力,力求能回答学生“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进而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7]。

(二)多媒体教学法

在“纲要”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就是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像、声音中接受铁道兵精神的熏陶,从而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铁道兵精神。例如,可以播放一段《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让学生在动态的历史影像中,感受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革命精神,组织学生撰写观后感,进一步体会铁道兵精神的伟大力量;也可以播放并组织学生传唱《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铁道兵们几十年来用生命和鲜血谱写成的歌曲,让学生感受雄壮豪迈抒情优美的旋律,以及满腔热血无限忠诚的歌词,引导学生领会“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等歌词的深刻含义。

通过这些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达到“图、文、声、像”并茂的效果,有助于提升“纲要”课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无趣的课本知识变得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参与式教学法

当代大学生的构成群体大部分是“95”后,甚至是“00”后,他们大多思想独立,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展示,排斥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习惯通过自身实践来接受知识。因此,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情况下,通过参与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入了解铁道兵的辉煌历史,从而使铁道兵精神更好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提升“纲要”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于铁道兵历史的文献素材和影视素材等,让学生从中选取一段铁道兵部队的历史,或选取几个典型的铁道兵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并且鼓励学生提交一份相关文献的读后感或者观后感,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对这一段历史掌握的情况。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群体特点,进行不同的参与式教学设计。针对理工科学生,可以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选取铁道兵中工程技术人员的模范事迹进行宣讲,从而了解铁道兵部队是如何培养技术兵,成长为一支战斗队伍和建设队伍。针对情感充沛、善于表达的学生群体,可以让他们从身边选取一两个曾经的铁道兵战士作为访谈对象,进行深度的口述史采访,将整理好的访谈资料以口述史论文形式呈现,或排演一部相关的历史情景剧,再现铁道兵的风采。

(四)实践教学法

“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实践教学活动,只有将课堂所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功能。与其他思政课相比,“纲要”课注重从历史的脉络和逻辑出发来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点。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地方史、讲述身边故事为特色的教学实践,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体验环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产生思想上的震撼和心灵上的共鸣。

例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约有30多万铁道兵部队参加了成昆铁路建设大会战,克服重重险阻,变天堑为通途,有上千名官兵为此而牺牲,在这条铁路许多车站旁,仍旧竖立着这些铁道烈士的墓碑。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的建成通车,展现了铁道兵部队过硬的施工技术水平,也彰显了铁道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崇高精神。这些历史遗存为“纲要”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任课教师可以把教学课堂搬到这一历史现场去,筹划、组织学生重走当年的成昆线,让学生亲身体会铁道兵部队修建这条铁路的艰辛,亲身感受铁道兵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伟大力量,从而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在“纲要”课程学习中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铁道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鹧鸪天•铁道兵纪念碑
不朽的军歌 珍贵的遗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