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培育

2020-12-08徐长山

关键词:工程师工匠工人

徐长山, 宁 茜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速度时代进入质量时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产品质量、打造中国品牌、由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是当务之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官方提出了工匠精神。之后,社会各界掀起了一股讨论工匠精神的热潮。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产品制造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认知,是对产品制造的丰富知识和各种技巧;情感,是对产品制造的痴迷程度和倾注的热情;意志,是在产品制造中表现出的矢志不渝、攻坚克难的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严谨、专注、专业、敬业、创新。所谓严谨,就是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满足于99%,而是99.99%。所谓专注,就是心无旁骛,耐心、执着、持久地在某一领域耕耘和某种产品的制造。所谓专业,就是在某一领域、某种产品的制造上有独门绝技,即“术业有专攻”。所谓敬业,就是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具有社会责任感。所谓创新,就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追求卓越。严谨、专注、专业、敬业、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义。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凝结了产品制造者的职业操守、劳动智慧、人生信念与价值追求。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首先,工匠精神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才有的,工匠精神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打基础,更需要物质生产实践的锤炼,还需要社会环境提供条件。没有后天的这些因素,工匠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

其次,当下强调工匠精神培育,是因为工匠精神出现了缺失。无论中西方都有工匠精神的历史传统。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得到较好传承,如以高品质著称的德国制造和誉满天下的日本产品,就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典范。工匠精神在中国是否得到传承呢?总的判断是:一方面有工匠精神的传承,不然无法解释我国何以成为了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一系列“大国重器”和“超级工程”的横空出世,是我国工匠精神传承和发扬的有力印证;另一方面也有工匠精神的失落,于今而言,工匠精神的失落可能大于传承,工匠精神总体上是缺失的。正因为工匠精神缺失,使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使“供给侧”的产品许多仍停留在中低端水平。所以,从学界、企业、政府到社会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而要实现工匠精神的回归,就必须要从学校、企业和社会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做出系统的努力,大力培育工匠精神。

以工业、工程为主的制造业,与工匠精神直接相连,特别需要工匠精神。基于此,本文关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论述,重点放在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上。

二、学校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

工匠精神也就是劳动者的精神,而现代社会的劳动者首先要接受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一个人将来成为劳动者应该有的知识、技艺和能力及其劳动者职业精神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培养的人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理想和道德的德才兼备的人,也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当然,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从小学到普通中学主要是基本知识的传授,中职、高职和普通高校主要侧重于专业和技能的培养。从工匠精神的内涵不难看出,工匠精神也就是德才兼备的一种职业精神追求,严谨、专注、专业、敬业、创新,都要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基础,同时也都是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做支撑的,没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谈不上具有工匠精神,没有道德和理想的人更不会有工匠精神。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础,可谓工匠精神培育的摇篮。

本文主要以为制造业提供人才的职业教育和高等工科教育为例,提出工匠精神培育的几个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

包括中、高级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应该定位于技能型人才,也就是技术工人的培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职业教育需要提供两个公共产品,即能够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并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1]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还远未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任务。有资料表明,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技工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的一个瓶颈。为此,一要明确职业教育定位。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发展和需求相适应、产教学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级技工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二要继承古代“师徒制”教育传统。古代中国的学徒制度和西方行会的学徒制,采取的都是一种“心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学徒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特别是“师徒制”中形成的“亲师合一”关系,注重“手把手”“一对一”的言传身教,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授和工匠精神的养成。这就要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必须有一大批“双师型”的教师,否则无法形成“师徒制”教育方式,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急需弥补的一个短板。三要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心。职业院校应当压缩理论知识的学习,用更多的时间用于实验、实习和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工匠精神。为此,不仅学校要有完备的实践场所、设备和工具,而且要畅通校企结合的路径,建立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四要实行国家工匠技能认证制度。在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制度,全面实行工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制度和工匠技能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

(二)高等工科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

目前全国已有上千所理工科院校,应该定位于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培养。而在上千所理工科院校中,又可以分为应用型、理论和应用并重型、研究型三种类型,其中应用型理工科高校占多数。不同类型的理工科院校,培养工程人才的侧重点也不同。

潘云鹤院士曾把工程技术人才分为专业技术型、理论研究型、技术交叉型、创意设计型、经营管理型五类[2]。基于此,也可以把大量的工程师简单分为两种类型:研发设计型和实际操作型,前者为少数,后者则占绝大的比重。按照这样的分类,大量应用型理工科高校主要培养的应该是操作型工程师,而少量理论和应用并重型、研究型的理工科高校主要培养的应该是研发设计型工程师,这样的工程师也可以成为科学家。这样的分类、定位都不是绝对的,其中也会有交叉、重叠,但侧重点肯定不同。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工程师都是制造业所需要的。

目前,我国已有4 000多万工程师,都是从理工科院校走出来的,正是他们支撑起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没有他们,我国不可能成为制造业大国、世界最大的工厂和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交天津航道局总工程师顾明所说:“中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之路,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而工程师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石,正是一批批杰出工程师的努力,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超常规发展。”[3]但是,按照建成制造业强国的目标要求,我们的工程师队伍整体质量还有待提升,特别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工程师,而这正是高等工科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基于当前理工科院校的短板,在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工程师方面,急需强化的是: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背景,即贯彻“大工程观”的理念,使学生成为“图钉型”的工程技术人才,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二要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自主设计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三要着力增强学生的实践精神。与职业教育一样,高等工科教育也要强化实习、实验和实训环节,畅通校企结合的路径。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高等工科教育的实践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应该并重。四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此必须全方位、全过程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2010年教育部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宗旨与强调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工程师是一致的。理工科院校应该把卓越工程师计划与工匠精神培育贯通起来。

(三)德育与工匠精神培育

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宗旨

无论职业教育还是高等工科教育,无论培养技术工人,还是培养工程师和科学家,都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和德育为先的原则。其实,工匠精神已经蕴含了德育思想,严谨、专注、专业、敬业、创新,所有这些工匠精神的元素,都是高尚道德的体现。因而,学校应该把培育工匠精神与德育贯通起来,融合起来。

2.大思政的提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这就是学校大思政的工作格局,对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按照大思政格局,工匠精神与德育贯通,首先应该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政课是德育的“主渠道”。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匠精神也内涵了正确的三观,只是需要结合思政课加以阐述。

按照大思政格局,工匠精神与德育的贯通,也应该体现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这就是说,不仅思政课程可以贯彻工匠精神,课程思政也可以贯彻工匠精神。例如,讲产品研发和设计、讲工程建造和使用,不能只讲必备的知识,也要讲精益求精的态度,并以杰出的技术工人、工程师、科学家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这就是课程思政。

按照大思政格局,工匠精神与德育的贯通,还应该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丰富多彩,都应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传播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正能量。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德育。其中也应该营造工匠精神氛围。例如,校园内树立杰出科学家、工程师的雕像,请著名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来校讲学,举办科技周、工程论坛、学术沙龙,以及超级工程、高端装备展览,本校杰出校友事迹介绍,等等,都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传播和弘扬。

三、企业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熔炉

(一)物质生产实践是工匠精神的源泉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物质生产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于今而言,工业生产、工程活动是物质生产的主要形态。严谨、专注、专业、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只能从生产实践中来。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正确思想、理念和文化,归根结底是千百万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在生产实践中磨练出来、锻造出来的,凝结了从古代工匠到现代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职业操守、劳动智慧、人生信念与价值追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介绍了我国的一些杰出技术工人:参加我国火箭发动机制造的高凤林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一丝漏点,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第一人;参与我国新一代大飞机制造的胡双钱居然仅用一个多小时,主要靠手工操作就把36个精度要求0.24 mm的孔悉数打造完毕,这种“金属雕花”的技能可谓神奇;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手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 mm左右,也就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而这正是被同行称为研磨“鼻祖”的宁允展的绝技;按规定,海底隧道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1 mm,而钳工管延安却能做到零缝隙,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这些令人叹服的精湛技艺,都是在生产实践中反复磨练出来的。

杰出的工程师也是如此。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成,是以总工程师林鸣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工程师以及技术工人历经九年的扎实奋斗、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地制造结出的硕果。其中,海底沉管隧道,是“桥-岛-隧”集群方案中难度最大的关键环节。在33节沉管安装的最后一节出现了16 cm偏差,对于水密工程而言也算是成功的,但林鸣却坚持重来,硬是把偏差从16 cm降到不到2.5 mm,缩小了几十倍,可谓达到了极致。在林鸣心中有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的话,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里,一个永远的偏差[5]。这就是一个杰出工程师的工匠精神。像林鸣这样的工程师,在我国制造业的各个领域还有成千上万,正是他们在生产实践中锤炼出的严谨、专注、专业、敬业、创新的工匠精神,创造了我国工业化的辉煌。

工匠精神的实践性,用古人的话说是“贵在践履”,而贵在践履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肯于钻研,甘于奉献,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上述所举的代表人物,无一例外都是具备了这些品质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如此才成就了他们“大国工匠”“杰出工程师”的美誉。所以,我们在大力倡导工匠精神的时候,一定要大力倡导实践精神、劳动精神,实践精神、劳动精神就是工匠精神。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企业的责任

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企业,工匠精神在生产实践中培育,也就是企业的责任。在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再不好好培育、锻造工匠精神,发挥好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三位一体的作用,企业是没有前途的。

1.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

企业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说到底是重视人的作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包括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说过:“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6]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二者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是能动的因素,物是被动的因素,因而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无论技术、材料、仪器设备多么先进,哪怕是自动化的机器人,仍然不能替代人的主导和决定作用。物是人造的和由人来使用的,人支配物而不是物支配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工匠精神体现人的主体性。高品质的产品,需要科学家出思想、工程师出蓝图,最终则要由技术工人通过精益求精地制造出来。任何物质产品都凝结了科学家、工程师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凝结了技术工人的智慧和力量,是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是人的主体性印证,三者都不可缺少。充分肯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地位和作用是对的,但也要充分肯定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多年来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贬低了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作用,使得技艺精湛、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爱岗敬业的合格的技术工人少之又少,所以才导致了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产品多多。我国的火箭、飞船、卫星、高速动车、大飞机、深海潜水器、特高压输变电线路等高端产品,为什么技术过得硬?重要原因之一是这几个领域都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大国工匠”。一方面这些领域都高度重视技术工人的作用,肯定他们的价值,给予合理的报酬,使技术工人有尊严;另一方面是技术工人也有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肯于钻研技术,勤奋好学,兢兢业业地工作。如果我国制造业的所有领域、所有企业都能这样,何愁大而不强呢?

现在有一种说法: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发展主要靠“人口红利”,之后主要靠“机器人红利”和“工程师红利”。这是着眼于新工业革命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言,有一定道理。在以智能制造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的今天,制造业已经越来越以工程师为主体,工程师的数量越来越庞大,许多技术工人也成为了工程师,科学家往往同时也是工程师。工程师可谓制造业的中流砥柱。目前,我国工程师总量已经占到了世界工程师的一半,正是这一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并与技术工人和科学家结为一体,才支撑起我国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2.提高待遇和重视培训

首先,要提高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待遇。鉴于当前技术工人待遇过低的现状,需要适度甚至大幅度提高一线员工、特别是那些“卓越工匠”的薪酬待遇,并给予精神鼓励。在许多企业里,工程师的待遇比起管理人员也偏低,与他们的贡献不相称,也需要提高工程师的待遇。特别是对那些杰出工程师更要大幅度提高待遇。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没有与其贡献相应的待遇和荣誉,是调动不起积极性的,也是培育不起工匠精神的。

其次,要重视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的培训。在知识爆炸,智能制造,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新工业革命时代,无论技术工人还是工程师,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赋予工匠精神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为此,企业必须跟上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发展,建立起标准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为一线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切实提高其适应新工业革命需要的思维方式、职业技能、创造能力,而这些就是具有新工业革命特点的工匠精神。

3.将工匠精神注入企业文化

首先,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共振”。共振的意思是两个东西的高度一致性,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激活、相互促进。企业文化包括三部分,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追求、道德观念、团体意识、企业精神等。由此观之,工匠精神所内涵的严谨、专注、专业、敬业、创新等等,正是企业文化的体现,企业文化衍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所以,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是共振的,企业文化应该灌注工匠精神。

其次,灌注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更有意义。把工匠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丰富企业文化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员工精研生产技艺、不断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价值来自于“人化”的过程,同时又必须回归于“化人”的过程。无疑,工匠精神中蕴涵的巨大力量,通过融入企业文化而得到发扬光大,并使之在滋养员工精神、推动企业发展中得到验证和释放。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批示中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7]灌注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可以引导企业员工强化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自觉追求卓越,以成为“卓越工程师”“中国工匠”为荣,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社会环境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条件

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8]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产生于古代农业社会,是与手工业相联系的,小生产是其经济基础。现代工匠精神是与机器大工业、自动化的制造业相联,大生产是其经济基础。工匠精神是历史传承的,但现代工匠精神与古代工匠精神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如智力因素、创造因素、科学因素更多,工匠精神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

工匠精神不仅被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也受政治、文化、道德、法律、教育、社会心理、舆论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待遇到整个社会评价,技术工人都被贬低,备受社会歧视。从事实体经济的工程师比起虚拟经济的从业者,也往往被忽视,待遇和地位也要低一些。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工匠精神淡化了。因而,要弘扬工匠精神就需要改造社会环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经济条件、方针政策、舆论氛围、价值导向、教育环境、评价机制。

(一)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工匠在古代等级社会中一直处于社会下层。在封建王朝奉行“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下,工商业被视为末业,“士农工商”的职业排名中工商业者处于低位而受到压制。还通过严格的“匠户”户籍制度对工匠进行种种限制和奴役,使工匠一直难以获得与其他劳动者平等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儒家主流思想向来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倡导“君子不器”,轻视职业技能教育,认为匠人们营营役役都是些奇技淫巧,君子应该修齐治平,不为物役。当代中国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社会和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据2016年的一项对17个省区市40多家企业两千多人的问卷调查发现,只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九成多认为工人地位不高。即使是工程师,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社会地位也不算高。

所以,在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质量大国,急需大批杰出工匠支撑的当下,有必要对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认识来一次彻底的、根本性的矫正,充分肯定技术工人、工程师的地位和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其实质是对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尊重,这既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

在我国已经成为工业大国,创造了无数制造业辉煌成就的今天,现代工匠也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2019年末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是重灾区。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迫切需要,由“国字头”建筑企业领军,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5天建成“雷神山医院”,若干座“方舱医院”也迅速建成。这是一大批建筑企业、工业企业合力完成的,虽然速度之快可谓神速,但也保证了质量。为此,数万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日夜奋战,不辞劳苦,精心打造,再一次展现出我国产品制造者的智慧、力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闪耀出工匠精神的光芒。

(二)必须建立激励保障制度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积累了相当多的民间传统技艺、工艺,但许多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急需建立专项资金进行抢救和保护。当代中国的技术工人、工程师在工艺、技艺上也有许多发明创造。这些都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等形式加强与工匠相关的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工匠和现代工匠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要建立优秀民间传统技艺和现代工匠发明创造的表彰奖励制度,在国家、地方、行业、企业的各个层面实施。可借鉴当今建筑界“鲁班奖”、工艺美术界“金奖”“银奖”形式,对技艺界的精品、优品实行专项奖励制度,以此树立标杆鼓励赶超。对于那些德艺双馨的工匠大师、技师、工程师要授予荣誉称号,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请大师名匠著书立说或为他们撰写人物志和传记,也是一种发扬光大传统技艺、肯定工匠发明创造和工匠精神的激励措施。

例如,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和播出的“大国工匠2018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以及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举办的不同行业和产业技术工人比武竞赛活动,组织参加国际性的技术大赛活动,都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广大技术工人的荣誉感、尊严感和自豪感,也增强了社会公众对技术工人的尊敬和认可度。今后,像这样的激励还应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加强。

(三)强化宣传舆论引导

很长一个时期里,各种媒体充斥着明星、富豪、成功人士的报道,娱乐化、泡沫化、庸俗化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鼓励一夜暴富、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价值导向,毒化了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陷入浮躁。反之,扎实奋斗、埋头苦干、诚实劳动、劳动光荣的社会正能量被消溺,工匠精神备受鄙视。所以,如今要倡导工匠精神,必须改变这种扭曲了的舆论导向,在各种媒体上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氛围。最近几年情形有所好转,如《大国重器》《大国工匠》《超级工程》在央视的播出,引起社会不小的震动,但泡沫化、不健康的东西还是过多,媒体上宣传第一线劳动者的东西还是太少,仍然没有形成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舆论氛围,仍须大力强化。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李兰娟院士谈明星片酬刷屏。这次疫情过后,希望国家要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才。希望控制娱乐圈所谓的明星动辄几千万元的片酬。此话一出,公众几乎是一边倒的点赞!科研、军事人才,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战斗在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等等,他们的贡献都远远高于那些德艺均缺的所谓明星。媒体应多宣传埋头苦干、创造财富、对社会作出真实贡献的劳动者,而不应当让那些泡沫化的、扭曲化的、没有正能量的所谓明星大行其道。营造起这样的舆论氛围,才能促进工匠精神的形成。

营造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无论是转变认识、建立激励制度还是强化宣传舆论导向,政府都扮演关键角色。在我国,政府的强势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政府在制度设计、政策引导、经济手段和舆论导向上给予支持,政府引导是关键。近几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多种场合反复讲工匠精神,才有了近几年热议工匠精神的局面,才有了《大国工匠》等纪实记录片的制作与播出,以及从中央到地方开始重视技术工人作用的政策陆续出台,企业也开始重视技术工人的作用。最近几年,中央陆续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非常及时,意义重大。这几个文件前后衔接,相辅相成,必将极大地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必将促进一大批“大国工匠”的出现来支撑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态度,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是高尚人格和美好情操的彰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它根于心践于行,弥足珍贵,理应从学校教育、企业生产实践和社会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做出努力,很好地加以培育。工匠精神一经培育、倡导和弘扬起来,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1)将有利于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育成千上万崇尚劳动光荣、精益求精、恪守职业操守的中国工匠。

(2)将会有力地促进中国制造来一场品质革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我国由速度大国走向质量大国、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3)对于改善社会环境、丰富民族文化、增加社会正能量,矫正价值扭曲、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等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工程师工匠工人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环保工程师:生来为了“拯救地球”
90后大工匠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工匠风采
酒厂工人
工匠神形
我想做一名桥梁工程师
工匠赞
基层关工人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