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资本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探新*
2020-12-08邱亚飞魏荣霞唐春红甘琳琳
邱亚飞 魏荣霞 邱 吟 唐春红 甘琳琳
武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
由于各界的重视与推进,心理健康在各高校已经成为必要的公共课,在宣传重视心理健康理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因为心理健康覆盖面广,教学师资不足等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1]
(一)大班教学的形式造成学生抬头率和课堂参与率不高。在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课以100多人的大课堂为主。这样的大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拉远了学生与老师的情感距离,增加了学生浑水摸鱼的概率。在我校公共课的教学中,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一直存在,教师变换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增加案例的趣味性,引入短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甚至设置情境模拟的课堂活动,虽然对学生的“隐性逃课”有一定程度地改善,但是并未彻底改观课堂“低头”现象。
(二)学生的知与行脱节。基于上述学生上课情况,在大学公共课教学中部分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知,部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学习了,但是不会把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心理健康的课程性质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求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改变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心理素质。
(三)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模式急需向学生体验为主模式改进。基于大班教学的实际,老师教学过程中不管如何丰富教学形式,仍然是老师讲授为主线,学生的体验部分有待加强。而部分学校采用的团体辅导模式,为了保证达到教学效果,适用于10-2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不宜在学生众多的高校推广。我们需要探索一条既能增加学生体验与收获又能适用于一定规模的班级教学模式。
二、心理资本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契合
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起源于积极心理学,Seligman于2002年提出将只要能够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都能纳入资本的范围。2005年Luthans等人提出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认为心理资本是以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是个体积极心理能量和动力的集合体,是个体源自内心地对个体情感、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资源库,[2-3]并指出心理资本由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方面组成。虽然目前学界对于心理资本的构成有多种观点,但是四成分观点还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心理资本具有可量化、可管理和无限开发的特点也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3]系列研究显示心理资本对个体的积极心理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4]学习能力、[5]意志品质、就业能力等方面的积极能力则越高。由此可见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内在积极心理力量,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3]
那么如何开发与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呢?各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有学者认为应该多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机会,获得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或邀请成功校友交流讲座增强替代经验增加自我效能感;通过团体辅导方式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提高其乐观;通过目标的制定与执行使学生获得希望感。也有学者提出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应该从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案、学校环境等方面系统做出改变。[3]其中以课程为载体提升大学生心理资本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石艳华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课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6]
教育部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应该“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模式仍以课本基本知识点的教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为评价标准。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内容上多以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为主,是应对问题的导向而非积极发展导向。这虽然提高了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但是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难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发展学生心理机能、提升其心理素质为指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相应改革,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积极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从个体内部系统开始建构健康生活的信念和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幸福感、意志品质等积极能力与特质。[7]因此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积极心理力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宗旨是契合的,应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改革的目标。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探新
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就要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萨提亚模式可以较好的实现我们课程改革的目标。萨提亚治疗模式是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基础的转换式治疗模式,萨提亚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其内在资源与选择,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变。治疗师所做的便是帮助人们找到其智慧盒—他们的价值感、希望、自我接纳、充满能量及负责任和选择的能力。[8]萨提亚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是提高自尊,改善人际关系,达到身心内外和谐一致。由此可见萨提亚治疗模式秉承的理念与核心内容与开发大学生心理资本完美契合,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力量,夯实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萨提亚治疗模式运用的创造性治疗技术如:行为雕塑、应对姿态、家庭图、冥想、家庭重塑、面貌舞会等也可以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将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改为学生体验为主的模式,增加学生的投入感与收获感。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本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根据这一要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线上学习,内容为老师结合案例教授的心理学重要知识;一部分为线下的体验学习,内容为老师们根据萨提亚模式精心设计的课程体验与实践活动。两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兼顾了心理知识的传授,也强化了学生的体验与训练,丰富的体验可以促进学生的改变。在教学设计上共有8次体验课程,班级人数60人左右,每次体验课程均有5分钟左右的唤醒活动,使课堂成员集中精力进入体验课。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如下:
(一)第一讲:认识与投入课程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方式与考核方法,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学生为主的课堂氛围。内容为:唤醒活动后的介绍课程和评分标准;“三件小确幸”+“认识我是你的荣幸”活动;讨论并签定课程参与规则。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课程的开展方式,在学生心中播下积极的种子,待日后慢慢发掘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与积极能量。讨论课程规则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百分参与不仅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身边同学负责的表现。可以说第一次课就是在播种,播下的一颗颗种子日后可以成长为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的茂盛枝丫。
(二)第二讲:走进心理世界,从感知觉开始
主要内容“循序渐进打招呼”和盲行活动及其活动后的分享。学生从中了解身心一体的概念,体验身体是心理的重要维度,体验自己在与他人身体触碰中的感受,从中了解和感知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理距离和交往特点。
(三)第三讲:了解个体行为,学习与行为分析
主要内容为两个恋爱关系的讨论与情景剧表演。讨论与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学习与行为分析这一知识点的感悟,体验到应对姿态在亲密关系中的呈现,领会到“一致性沟通”的重要性。也强化了学生对改善自己亲密关系的希望,增强了处理亲密关系的韧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生的“我不行”的消极信念。
(四)第四讲:揭开心理面纱,探究情绪奥秘
主要内容我演你猜、天使与魔鬼、情绪沟通情景剧的活动及其分享。渗透的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通过行为和感受,了解其背后的观点、期待和渴望,最后发现那个积极力量的自我。通过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表达,也能更加了解身边人的情绪及需求。
(五)第五讲:压力与健康
主要内容为案例讨论与行为雕塑。通过对一个学业困难学生的案例讨论,并将案例中学生及其压力通过行为雕塑的方式可视化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冲击及触动。课后通过压力圈圈图回顾自己的压力,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和接纳自己。
(六)第六讲:走近自己,体验生命力
主要内容为种子冥想、种子画、办画展、大自然冥想。背后的理论支撑为萨提亚对人的信念之“我们都是同一生命力的明证,透过这股生命力相连”、“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学生体验到自己像一颗小草虽不如别人的大树高大,但是有了小草才有了丰富的大自然,自己就是重要的存在。而自己能够长成现在的样子就是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此讲内容也是引发学生触动最大的,让学生真的体会到了自己的旺盛生命力,自己的积极力量。
(七)第七讲:社会关系
主要活动为破译密码、我说你画、我的朋友圈活动及其分享。学生在体验中加深了对非言语沟通的认识,体验了一致性沟通的重要性。
(八)第八讲:心理健康及其促进
通过提前观影,课上讨论电影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自己有责任有力量改变,并在讨论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如何利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通过对心理健康状态的讨论,学生知晓心理病可以治愈,增加了对心理状态的了解,改善了学生的无助无望感,树立了希望。
在八次体验课中教师秉持着萨提亚的每个人都有着充分的成长动机和发展的动力理念注重整个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创设,能够让学生有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并利用一系列的方法来协助学生激发自己的效能感、希望、自我接纳、及负责任和选择的能力。此外,团队老师设计了《课程纪录手册》,每一次课学生及时填写纪录册,既是对课程参与情况的回顾,也加深同学们的课堂体验和感受;同时也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渠道,学生看到老师的真诚回复也成为自己改变的动力。
课程的考核也以学生的自我负责为核心,每次体验课后学生对自己的参与与投入程度进行ABCD四个档次的打分。同时为了兼顾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控,每个档次有一个分数空间,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档次内的分数调整。
四、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实效
(一)实现了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纠错”模式转变为“资源开发”模式。经过教师团队的认真备课、反复修改,课程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在渗透个体是有旺盛生命力、对自己有改变的责任和强大的成长动力,成功实现了发掘学生积极力量的目标。
(二)学生的参与性投入度大大增加
因为完全投入课程是对自己负责对同学负责的理念和体验活动的吸引力,每个60多人课程几乎每次都是全员认真投入,几乎没有脱节的学生。甚至课程结束时有学生留言到“多希望这样的课程不要结束”“这是给我带来触动最大的一门课”。
(三)学生的心理资本得以提高
课后学生反馈“有可能都是树,有可能都是花,有可能都是小草,但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丛草,都与众不同,被赋予不同的存在意义,即使是双胞胎,可能有个人眼睛更大,有个人更高,不要感叹自己有多么平凡,而应赞叹自己有多么特别”。通过在每次课堂活动中体验自己积极的心理能量,学生从内心认可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力量,有效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感,在遇到压力困难的时候更能理解自己不是逃兵不是被打倒而是一种应对姿态而已,加强了学生的韧性。